大国崛起需要“慈善力”


  少年时代有过坎坷经历的李嘉诚,正在成为中国慈善事业的一个榜样,同时也在引领中国的慈善事业更进一步地“与国际接轨”。

  明年就将80岁的李嘉诚,日前在接受《华尔街日报》采访时表示,由企业家支持的慈善事业已深入美国社会,无论是医疗保健还是医药研究,抑或教育事业,都有他们的身影,中国现在也会慢慢认识到这点。

  李嘉诚的表态引起了美国媒体的注意。以往,李嘉诚很少就自己的慈善工作接受采访,而此番表态,正是在中共十七大报告提出“应该将慈善项目作为社会福利计划的补充”之后,不仅有象征意义,同时也表达了对中国慈善事业走向“牛市”的一种期待。

  而在大洋彼岸,同样以财富和慈善并举着称的“股神”巴菲特,则更是将绝大多数个人财产投向了慈善事业。但耐人寻味的是,巴菲特的举动对美国人来说却没有多大冲击力。因为在美国,很少有富翁为了个人消费毫无节制地花钱,而大多致力于为慈善事业做贡献。更为难得的是,美国每年几近天文数字的巨额捐款主要是来自普通民众(占85%强),用《时代》周刊的话说,就是“在每一位比尔·盖茨(比尔·盖茨夫妇也牢牢占据着慈善榜的前列)的身旁,都站立着数以百万计的普通百姓”。

  巴菲特背后所凸显的国民心态很值得中国人思考。在中国一些富豪热衷于将巨额财产转移到幼子名下之际,美国媒体则一如既往地宣扬着“如果给孩子们留下巨大财富,让他们甚至连早起的理由都没有,那我们就害了他们”的理念,并且以公布调查结果等方式告诫人们———很多年轻人在继承了父辈的遗产后挥霍无度,往往成了“败家子”,而且他们比中产家庭甚至低收入家庭的孩子更容易出现焦虑、颓废等不良精神状况。这也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巴菲特的肺腑之言:“我希望我的三个孩子有足够的钱去干他们想干的事情,而不是有太多的钱却什么都不做。”

  值得注意的是,在美国崛起和保持强势的过程中,美国人的慈善意识及社会奉献精神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令美国慈善组织欣慰的是,美国人在2006年提供的慈善捐助显着增长,突破2950亿美元,创有史以来的最高纪录,而过去半个世纪以来,美国有着捐献日益增多的趋势。

  事实上,这半个多世纪,也正是美国持续扮演超级大国角色的年代。在拉动消费、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同时,慈善不仅起到了社会稳定器和优化器的作用,而且还有很大的“溢出效应”———这不仅表现在对外援助及“和平队”等公共外交手段,也表现在这种慈善文化所释放出的文化感召力。

  同样需要注意的是,过去半个世纪中,美国其实也面临许多挑战,从冷战到后冷战时期的反恐战争及防扩散考验,从越南战争到“水门事件”,从“9·11”到伊拉克战争,其间还穿插着金融危机和诸多社会危机,但美国却如一艘巨轮始终没有改变基本航线,没有发生灾难性的动荡。这其中,美国社会所具有的稳定性显得颇为关键,而在营造社会稳定的诸多因素中,慈善力扮演的角色是不可小视的。

  让私人财富转化成一股解决社会问题的力量,这是美国社会一种十分精明的做法。100万美元对于有些富人来说,可能并不十分了得,但如果能作用在弱势群体身上,却常常会起到惊人的作用,甚至会改变许多人的生命航程。

  但同样精明的,是更多的普通民众。慈善在人们心中,并不仅仅是捐钱那么简单,它更多的意味着一种责任感和人生态度。有时,并不一定需要出钱,出出力,出出点子,传播一些知识,甚至仅仅是表现出善意,就已经是在为社会,也为自己做出慈善之举了。

  不仅如此,父辈的慈善之举,还是对后代最好的教育。美国富豪安·鲁瑞的6个孩子,生活简朴得一如平常人家的孩子,他们甚至从打折商店里购买家具。鲁瑞以他们每个人的名义各设立了一项慈善基金,让他们捐款救助他人,并且自豪地说:“孩子们都想向人们表明,他们正在这个世界上走自己的路,而不是依靠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