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发展的持久潜力和机遇以及挑战


全国科管委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委员会
西安十二五发展的持久潜力和机遇以及挑战
——学习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文件调研西安文化产业的体会之二
(全国科管委文化产业管理专委会副秘书长徐群贵)
【摘要】:西安市的历史文化,作为一千多年前的中华民族宝贵遗产,是需要历史文化研究来挖掘和发现的潜在资源优势,毕竟不是现实的文化优势。如果西安市不能成为“中国历史文化研究的第一中心”,就必然不能成为“中国历史文化中心”,这最起码的要求西安市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在历史研究及其教育和文化产业开发领域,首先打造出来全中国排名前三位的大学和研究院,聚集世界一流的历史文化研究学术人才和文化艺术创新人才。截止目前,西安市突出的大唐盛世文化渲染,其学术研究的制高点在日本,整个日本研究中国唐朝历史的经费和人才都是西安市乃至全中国不敢望其项背的。这是我们民族、特别是垄断地位的政府之耻辱,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研究需要深刻反思并且奋起直追的落后事实。
【关键词】:文化竞争力 中国文化之都 西安市 中华第一古都 历史文化名城 城市化 历史学研究
【作者简介】:徐群贵,男,北京睿库研究院高级研究员,获得两项国家专利,发表的主要论文是《投入产出技术与模糊集论》、《人类起源新论:从寒武纪生命大爆发否定生物进化论来看劳动创造人是逻辑悖论和基因进化死角》、《西安是十六朝古都而非十三朝古都兼论历史学界命名中华第一古都的怪相》、《鹭鰦屿开发的战略规划与台海经济的地缘政治制约》、《西部大开发的生态承载力与产业结构导向》等,联系电话15811146132,18629055673电子邮箱[email protected]诚请斧正、赐教!由于我的本职工作是技术研发,从今天起两个月内我是没有时间和精力再关注和钻研社会科学,我这里呈上的文稿,是最后确定的修改稿,以此为准,此前的修订稿都有太多遗漏。敬请您见谅!
 
    西安市制定《十二五发展规划》当然是以2008年5月国务院正式批复的西安市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即《西安市城市总体规划(2008-2020)》,和2009年6月国务院批准实施的《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为中长期规划坐标系,在国家战略层面上将西安在2020年建设成为800平方公里、1000万人口以上的国际化大都市。但是,这种规划的制定本身并没有以西安市水资源之类自然生态承载力调查评估为现实前提条件,它本身是需要科学发展观来重新衡量的。因为,这种思路在北京发展方面已经暴露出来了巨大的弊端,是与可持续发展背道而驰的,中央也拗不过大自然。
最近二十多年来北京先后从天津市、河北省调水,特别是南水北调工程要求为了北京而从黄河、长江(汉江)调水,使得人们不能不说北京成为“吸血鬼”。在其频繁不断的调水行为背后,是北京的发展已经远远超过了它的自然生态承载力,不仅仅风沙扬尘天气以及沙尘暴宣布了北京的过度开发,而且水资源匮乏、交通堵塞日甚一日已经表明未来五十年之内中国首都必然离开北京。但不是通常意义上的迁都,而是伴随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真正走向宪政民主法制,确立政治现代化基本格局需要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创新的特区试点,逐步在“大社会、小政权”的试点城市形成现代政治体制运作惯性,自然而然的逐步把国家政治中心从北京转移到一个生态、人文和经济、社会更加和谐的大中城市,使得国家首都从北京转移到这样一个远远小于北京城市规模的大中城市,并且保障新的首都具有历史性的国际交流中心城市地位,在经济上也更有利于中国东西部和南北方发展平衡。
这种情况下的未来中国首都,就不可能是一个江南中小城市,而必然是中部地区的大中城市。因为政治体制改革的试点城市不能太小,以免试点缺乏规模而丧失其必要性和足够价值。当然,如果在一个大城市进行这种政治体制改革的试点,一旦发生问题就风险太大,对国家政局稳定产生不良影响。
中部地区一个发展水平适当、可持续发展潜力巨大的大中城市,作为联合政府、党派政治的试点城市和未来中国首都,标志着中国政治家已经十分清楚民主的可操作性在于党派发育成熟,法制的可操作性并非颁布了成千上万的法律法规,而是执行法律的主体从官僚逐步变成民众,是舆论媒体成为社会公正公平的无冕之王。所以,各个党派政治协商会议组建政府、宪法审判具有可操作性的前提下议会民主、立法司法权力平衡制约、坚决取消警察本位制法制框架、共产党领导军队而退出垄断政府之格局,是未来中国五十年必然政治出路,期间选择的政治体制改革试点城市和未来中国首都,必将是中国成为世界一流强国、大国的崭新政治创新之起点。
这方面洛阳市和西安市,是最具有竞争力的政治体制改革试点城市和未来中国首都。问题是这两个城市为了政绩工程和GDP增长,已经要拼死拼活拼掉可持续发展潜力。以西安市为例,政府建立国际化大都市的雄心勃勃,然而西安作为国际化大都市面临的不仅仅是大交通、大楼市,而且首先需要大水源,这方面西安已经与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争夺水资源。如果房地产的大发展带来了城市人口大量增加到1000万,水资源短缺就会成为最突出的限制因子。城市规模扩张必须严格遵守生态承载力的游戏规则,这是欧美发达国家城市建设300年的经验教训。西安市也压根想不起来:“大唐盛世的长安文明建树了迄今为止中华文明在世界上登峰造极的辉煌之后为什么一蹶不振、走向五代十国分裂局面并且使得长安文明所在地及其关中平原、渭河流域对比长江流域发生千余年的落后、衰退?”丝绸之路为什么终究没有江南丝绸文化的可持续发展生命力强大?运用历史地理学和现代生态社会学的方法就可以看到生态承载力是最大限制因子,渭河流域的过度开发如同当今中国大城市膨胀化的必然灾难一样最终导致祸国殃民,一时的辉煌因为缺乏可持续发展潜力而葬送千百年的历史前景,使得唐朝以后的八百里秦川成为中国保守、僵化、落后、闭塞的典型地区之一。如果继续过度开发,西安市必将再一次丧失成为中国首都的历史机遇,也就是说断送秦岭和长安的龙脉。国际化大都市的不科学膨胀,必然使得这一代人成为千古罪人。
至于西安市的历史文化,作为一千多年前的中华民族宝贵遗产,是需要历史文化研究来挖掘和发现的潜在资源优势,毕竟不是现实的文化优势。如果西安市不能成为“中国历史文化研究的第一中心”,就必然不能成为“中国历史文化中心”,这最起码的要求西安市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在历史研究及其教育和文化产业开发领域,首先打造出来全中国排名前三位的大学和研究院,聚集世界一流的历史文化研究学术人才和文化艺术创新人才。截止目前,西安市突出的大唐盛世文化渲染,其学术研究的制高点在日本,整个日本研究中国唐朝历史的经费和人才都是西安市乃至全中国不敢望其项背的。这是我们民族、特别是垄断地位的政府之耻辱,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研究需要深刻反思并且奋起直追的落后事实。陕西省和西安市不能把西北大学发展成为世界一流的中国周秦汉唐历史研究基地,就不要妄称“中国历史文化中心”,不要干没有底气的欺世盗名之事,假大空创造不了国际化大都市的文化产业优势,更有愧于历史文化名城的先人和子孙后代。
西安交通大学的张思锋、张颖运用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对西安市经济发展状况进行研究分析,得出结论说在环境质量安全警戒线出现之前,如果西安市不从根本上改变现有的经济发展模式,将会出现长期性环境恶化局面,因此,西安市发展循环经济刻不容缓。更进一步,循环经济从“减量化”到“再利用”再到“资源化”,以及企业之间的耦合每一个环节都离不开科学技术的支撑。因此,也可以说循环经济是科技由理论转变成实践的桥梁。而西安的大中型企业拥有相关研发机构的就比较少了,更不用说一些资金少,规模小的企业。像一些没有这种产业内部循环经济研发机构的企业,不仅在开发新产品上是毫无优势,在生产工艺、产品设计和资源利用等方面也很难改进。这是西安宏观经济与具体项目之间的纽带薄弱环节,结果是直接危害城市生态和可持续发展潜力。
与此形成巨大反差的是政府明确宣告:未来大西安建设的目标是打造国际一流旅游目的地、国家重要的科技研发中心、全国重要的高新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基地,以及区域性商贸物流会展中心、区域性金融中心、将逐步建设成为国家中心城市之一、富有东方历史人文特色的国际化大都市、世界文化之都。西安建设国际化大都市的目标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在国际范围,建成彰显华夏文明的历史文化基地,东西方文化交流平台,世界一流旅游目的地城市;在全国范围,建成国家创新型城市,国家统筹科技资源改革示范基地,高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基地,中国国际航空枢纽城市,中国中西部交通枢纽城市;在西部地区,建成区域性经济中心,区域性商贸物流会展中心,区域性金融中心,成为带动大关中、引领大西北、辐射北方内陆地区的核心城市。要把如此宏伟的蓝图化为现实,需要我们更高更强的科学发展实力,尤其是居安思危的认真探索,千万防止再一次“大跃进、放卫星”的言过其实“浮夸风”,避免大唐盛世葬送长安龙脉、使得西安地区一千多年至今无缘主流之悲剧重演。
 
全国高科技管理工作委员会文化产业专委会副秘书长徐群贵13022963924
2010-10-28
联系电话:010-83478581全国科管委文化产业专委会主任龙荣臻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安定门外大街189号1901办公室全国高科技
管理工作委员会(简称全国科管委)文化产业专委会
传真:010-83478581主任龙荣臻
电子邮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