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日两国看,发展集体经济是强国之路


 ·经济结构的差异,决定了日式创新与美式创新的截然不同;

  ·一旦回顾历史,你就会发现,真正能够在市场竞争中壮大起来的都是这种集体所有制企业;

  ·中国的国有经济和私有经济都获得了长足的进步,惟一受到打压的却是本应发挥重要作用的集体经济

  在日本,所谓的国有企业跟我们传统中国有企业的概念不一样。尽管这些企业担当的角色类似我们的央企,但我还是更倾向于称其为“国民企业”。

  在战前,这些企业大多是延续数代的家族企业;直到战后,这些财阀才被美国的经理人制度所取代。当时占领日本的美国人认为,日本之所以能够对抗美国就是因为这些财团的存在,它们才是日本军国主义的真正根基所在。

  日本经济近年来不景气,但那是因为日本已借助综合商社把产业转到了海外。现在,日本在华企业总数高达5万家。更可怕的是,这5万家企业同气连枝并形成了一种新的层级结构:财团就像一个大家庭,主办银行是家庭中的父亲,为产业服务的综合商社则是家庭中的母亲,它们共同将金融机构和中小企业捆绑在大企业的战车上,从而使他们易于赢得国际竞争。

  在三井财团,扮演父亲角色的是三井银行(现三井住友银行)及其他一些金融公司,扮演母亲角色的是三井物产这样的综合商社。在两大机构下面,就是包括丰田、东芝(微博)、王子制纸和石川岛播磨在内的多个世界一流企业,王子制纸是世界知名造纸公司,石川岛播磨则是航母制造业中的全球翘楚。

  日本取得了堪比美国的经济成就,但其经济结构却与美国大不相同:在美国,金融、产业与商业彼此分离;但在日本,这些部门却相互融合。日本有6大财团,每个财团都掌控着数十家企业。财团实行立体作战:金融是空军,商业是海军,产业是陆军,空军和海军为产业发展护航。日本就是靠这套体系,在战后与美国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对抗。

  将这套体系跟美国对比,我们才能知道中国更像谁。在美国,金融为主的华尔街左右着经济,其立国之本是金融;而在日本,却是经团联在发挥核心作用,而经团联的会长全都是产业公司的社长,日本的立国之本是产业。因此,金融危机爆发后,日本选择为保产业而牺牲金融,这与美国的做法大相径庭。

  在美国,一切以股东利益为重;但在日本,企业永远属于职工。美国强调个体,日本则强调整体。美国依靠股市融资维持其结构,日本则依靠银行来支撑其体系。美国追求短期效应,日本则立足长远。所以,美国一直努力构建的是自由资本主义市场,而日本希望拥有的则是秩序或者说是有组织的市场经济。

  经济结构的差异,决定了日式创新与美式创新的截然不同。美国强调原始创新,强调基于发明的商业化运作;日本则更加重视集成创新和消化吸收之后的再创新。对于这套体系,日本自豪地称之为“日本型社会主义”。福田康夫在北大讲演时也曾提到,“我国被称为比社会主义还要社会主义的平等社会”。因为在日本,只有产业细化,没有贫富分化。

  这种组织形态其实与我们中国曾经广泛存在的集体所有制企业颇为类似。而一旦回顾历史,你就会发现,真正能够在市场竞争中壮大起来的都是这种集体所有制企业。现在,三井有26家核心企业集团,其中很多都进入了世界500强的榜单。而作为中国科技企业的代表,华为公司所实行的也是这种集体所有制的模式。

  但30年的改革过后,中国的国有经济和私有经济都获得了长足的进步,惟一受到打压的却是本应发挥重要作用的集体经济。因此,要提升国有企业的创新能力,中国应该认真研究国情,发展集体经济以提升创新能力,而非对美国模式一味推崇以致经济发展有失偏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