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观察:利率市场化对我国银行业的挑战及应对思考


    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成效显著,已取得“贷款利率管下限、存款利率管上限”的阶段性成果。下一步的主要目标就是逐步放松直至完全取消对存贷款利率的管制。本文对下一步利率市场化改革可能给我国银行业带来的风险和挑战进行了分析,并从银行业发展和监管两个角度提出对策建议。

     

      一、利率市场化对我国银行业的挑战

      以存贷款利率放开为核心的利率市场化改革将赋予我国银行业更多的经营自主权,但利率逐步放开后的市场变化和利率波动也会给银行业带来诸多风险和挑战,需要引起足够重视。

      (一)存款利率上升增加银行资金成本

      从国外利率市场化改革经验看,存款利率放开后一段时期内,多数国家和地区出现利率的上升,但也有些国家和地区出现了利率的下降。利率的升降主要受以下三方面因素影响:一是本国流动性状况,存款利率在流动性较为充裕的情况下放开将保持平稳或下降,反之则出现上升;二是本国通胀状况,在本国通胀水平较高、实际负利率情况下放开存款利率,会造成存款利率较快上升,反之可能保持平稳或下降;三是管制利率与市场或黑市利率的差异,如前者低于后者,将引起存款利率上升。

      从我国情况看,未来数年内,为确保一定的经济增速,央行将加大货币政策微调力度,市场流动性将出现相对宽松的局面。尽管2012年2月以来,我国实际利率已由负转正,但考虑到我国城市化进程加快、城乡居民消费水平提高以及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加快等因素,农副产品、资源性产品价格及劳动力工资和环境保护成本上涨趋势难免,通胀控制仍面临较大压力,正利率将难以长久维持。我国现行管制利率长期以来就落后于货币市场利率以及信托和民间借贷等影子银行领域利率。在此背景下放开存款利率,银行业的存款利率将出现上升,不过由于市场流动性相对宽松,各银行竞相追逐存款导致利率飙升的局面难以形成,但存款利率的上升无疑将加大中国银行业的整体资金成本,也将增加其成本管理难度。

      (二)存贷利差收窄影响银行盈利能力

      一般而言,存贷款利率放开后,受宏观经济金融状况影响,贷款利率走势基本与存款利率一致。但因信贷需求、客户结构等因素的影响,贷款利率也可能相对于存款利率出现非对称波动,从而导致存贷利差变化。在信贷需求方面,宏观经济下行周期企业信贷需求会有所减弱,贷款利率可能出现下浮;在客户结构方面,如主要客户议价能力较强,贷款利率放开后,各银行竞争加剧将使贷款利率升幅有限甚至下浮。此外,如银行业存在较高的垄断利润,存贷款利率的放开和社会资本的进入将导致竞争加剧,从而压缩存贷利差、降低银行业资本回报。

      从我国情况看,2011年下半年以来,多项宏观经济指标出现恶化,经济下行趋势明显,因企业信贷需求疲软,银行业信贷增长有放缓迹象。长期以来,我国银行业的信贷投放主要集中在大企业、大项目、政府投资项目等方面,银行总体议价能力有限。在此背景下放开贷款利率,一定时期内贷款利率将升幅有限甚至下浮,存贷款利率的非对称波动将导致存贷利差收窄,在存贷利差收入占比超过60%的情况下,存贷利差的收窄将明显降低我国银行业的盈利能力。此外,我国银行业资本利润率长期维持在16%以上,利润增速远高于国内多数行业,存贷款利率放开后,随着社会资本的进入和竞争的加剧,我国银行业因保护性存贷利差产生的高利润将难以持续。

      (三)传统经营模式难以持续

      1、过度依赖存贷利差的盈利模式难以持续。

      存贷款利率放开后,银行机构的存贷利差将随着存贷款利率的频繁波动而发生变化,如存贷利差收入占比过高,银行机构将面临盈利频繁波动的局面,不利于其稳健经营。此外,由于过度依赖存贷利差,我国银行业长期处于收入结构单一、产品趋同的同质化竞争状态,存贷款利率放开后,部分银行机构可能利用价格手段进行恶性竞争,价格战将使部分实力较弱的银行机构陷入亏损,不利于整个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2、“以规模论英雄”的粗放发展模式难以持续。

      存贷款利率放开后,一方面由于失去垄断性高利差的保护,各银行机构信贷业务的风险调整后收益率(RAROC)、经济增加值(EVA)等指标值将出现下降,单纯的存贷规模扩张可能带来的是银行总体规模不经济;另一方面,利率的上升和频繁波动对各银行机构的定价管理、成本管理提出新的挑战,以往不计成本地设网点、铺摊子、拉存款和放贷款,盲目追求规模的快速扩张的发展模式将为银行机构带来沉重的财务负担。

      3、“垒大户”的客户拓展模式难以持续。

      长期以来,不少银行机构的信贷投放主要集中于大企业、大项目和政府投资项目等方面,客户拓展模式相对简单。存贷款利率放开后,受限于各银行机构对大型优质客户议价能力不高、竞争加剧等因素,将可能出现贷款利率下浮、存贷利差收窄和盈利能力下降的局面。如何调整客户结构和信贷结构,将贷款投向更具议价能力的领域成为我国银行业面临的新课题,银行的风险控制和资产负债管理等也将面临新考验。

      (四)行业竞争格局面临分化

      1、银行业市场出现分化。存贷款利率放开后,中国银行业将进入充满竞争的新阶段。部分经营策略清晰、内部管理规范、创新能力较强、运营效率较高的银行机构将获得竞争优势,并有实力参与国际竞争。不少规模较小、实力不强的银行机构因处于竞争劣势而将面临资金成本上升、利差收窄的困难局面。一些银行机构或被迫调整经营定位和加强金融创新,努力通过市场细分来获取自身发展空间;或通过战略联盟、股权并购等形式抱团取暖,共同应对市场的严峻挑战。此外,也将有部分银行机构因业务拓展缓慢、管理效能低下造成经营危机,从而引发银行倒闭和并购风潮。

      2、中外资银行经营出现分化。首先,存贷款利率放开后,经营基础较薄弱的外资银行可通过适度提高存款利率吸收存款,从而逐步缩小对中资银行的资金劣势,一直困扰外资银行的存贷比持续达标问题将得到解决;其次,不少在华外资银行的母国早就实现了利率市场化,母行在应对利率波动和相关产品服务创新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这些银行将持续引进母行相关产品、技术和经验,用于加强自身风险管理,并更好满足利率频繁波动环境下国内客户日益增长的现金管理和财务顾问等需要,从而获得对中资银行的竞争优势。

      (五)风险管控压力不断增加

      1、银行账户利率风险加大。存贷款利率的放开将导致利率波动频率和幅度明显加大且难以预测,长期处于利率管制环境下的我国银行业一时将难以适应。特别是我国银行业的资产负债构成以存贷款为主,且期限错配情况较为严重,其面临的银行账户利率风险将明显放大。部分收入结构单一且利率风险管理机制不健全的银行机构可能面临较大的利息损失。

      2、潜在信用风险增加。存贷款利率放开后,一定时期内存贷利差的收窄将促使各银行机构调整客户结构,将资金投向更有议价能力但风险更高的客户领域,以期用较高收益弥补盈利的下滑,使整体信用风险增加;此外,随着贷款利率的上升,原本厌恶风险的借款人也倾向于改变自己项目的性质,将信贷资金投入到房地产、证券投资等高风险行业,以获得更高的收益水平,产生“风险激励效应”,导致信用风险增大。

      3、流动性风险不容忽视。存贷款利率放开后,各银行机构间对存款的竞争容易造成存款“大搬家”。一方面可能引发银行间恶性竞争,不利于金融市场稳定;另一方面也可能导致部分银行机构因存款快速减少而出现流动性困难或引发挤兑风潮,甚至蔓延到整个银行业,引发银行倒闭危机。

      4、外部冲击风险呈上升趋势。存贷款利率放开后,本外币利差将出现更为频繁的波动,可能导致热钱跨境流动加剧并对国内利率波动推波助澜,最终对我国银行体系形成系统性冲击。各银行机构将不得不面对更为复杂和难以预测的利率波动状况,并进一步加大其利率管理和流动性管理难度。

      (六)业务定价和考核机制面临新的考验

      1、业务定价机制不够健全。存贷款利率放开后,我国银行业将面临利率频繁波动的局面,以往主要依赖央行固定利率的定价机制将被打破,各银行机构将按照成本与收益平衡、风险与效益平衡原则对各项业务实施自主定价。但从目前来看,除少数大银行外,多数银行机构尚未建立符合自身实际的存贷款定价数据库、模型和内部评级体系,成本约束、会计核算等管理手段难以实现逐人、逐笔考核的精细化管理,资产风险定价和内部资金转移定价等机制建设总体上处于初级阶段,尚难根据市场资金供求灵活调整利率敏感性资产和负债头寸以提升盈利。

      2、绩效考核机制有待改进。存贷款利率放开后,利率的频繁波动和存贷利差的收窄使传统的规模扩张型经营模式难以为继,以规模增长为核心、注重短期效益的粗放式绩效考核机制将面临重构。但从目前来看,除少数大银行外,多数银行尚未引入以经济资本约束为核心,以风险调整后的资本回报率(RAROC)、股东价值增加值(SVA)和经济增加值(EVA)等为考核手段的现代银行绩效考核机制;即便是一些已建立经济资本考核模式的银行,对地区分支机构的考核仍偏重于存款、贷款等规模指标。

     

      二、积极应对利率市场化的对策建议

      为积极应对利率市场化对我国银行业带来的诸多风险和挑战,我国银行业和监管部门应当未雨绸缪、周密部署,及早构建和完善各项应对机制,确保我国银行业在利率市场化进程中平稳过渡、安全运行。

      (一)对银行业的相关对策建议

      1、进一步完善银行公司治理。董事会要高度重视利率市场化给本行带来的各种影响,针对变化的市场环境适时调整经营战略和发展模式;确定合理的利率风险、流动性风险偏好和风险容忍度,并将其科学量化分解到分支机构和各业务条线。高级管理层要实质性参与利率市场化相关量化分析和压力测试,加强对各类风险限额的监控;尽快提高资产负债管理能力,合理把握风险和收益的平衡,避免对高风险业务的过度追求。

      2、大力推动银行业务转型。一是加强金融创新,努力通过创新实现市场细分,走专业化、差异化竞争之路。二是不断优化业务结构,大力发展低资本消耗、高经济增加值的业务,不断提高中间业务的盈利能力,逐步降低对存贷利差收入的过度依赖。三是不断调整客户和产品结构,努力提高中小企业、零售客户的利润贡献度,同时不断提升对大型企业非贷款领域的增值服务。

      3、建立健全利率风险管理体系。一是建立符合本行经营和风险特征的利率预测模型和风险计量模型,通过建立利率风险管理系统,及时精确掌握各项计息资产负债的利率水平和结构,并对产品定价进行动态调整。二是采用量化分析手段对利率频繁波动给本行带来的影响进行前瞻性分析,并及时开展情景分析和压力测试。三是不断完善利率风险管理职能,通过完善利率风险管理制度流程,不断健全利率风险内外部控制机制。

      4、进一步加强流动性管理。一是逐步完善本行流动性覆盖率(LCR)、净稳定资金比例(NSFR)等流动性风险管理指标体系,密切关注和监控利率市场化过程中本行流动性风险特征的变化。二是完善资产负债管理、现金流量管理、新产品和新机构的流动性风险评估机制,促进资金来源和运用多元化。三是定期开展利率市场化对本行流动性影响的压力测试,适度提高极端压力情况下的支付能力,并完善相关应急预案。

      5、不断完善定价和考核机制。一是建立科学的贷款定价制度流程,使贷款定价全面覆盖资金资本成本、风险成本、营运成本和税收成本;同时建立符合自身实际的贷款定价数据库和内部评级体系,并尽快建立按产品、客户和业务单元进行成本核算和业绩考核的管理会计制度,为利率精确定价提供基础数据。二是有条件的银行机构应尽快引入以经济资本约束为核心的绩效考核机制,并不断提高绩效考核中的风险和效益指标权重。

      (二)对监管部门的相关对策建议

      1、强化系统风险监管。一是深入研究分析内生型和外生型银行危机形成和传导的主要机理,在此基础上逐步健全对系统性风险的监测、分析与管理体系,提高应对系统性风险能力;二是进一步完善跨部门协调机制,针对利率频繁波动引发的市场动荡加强与央行、外管局等机构的信息共享和协调行动;三是进一步提高并表监管能力,通过完善防火墙机制、加强跨业监管合作,强化对跨市场产品的风险监测,防止风险传染。

      2、健全利率监管机制。一是建立对银行业利率波动的定期监测体系,特别要关注因高息揽存造成的恶性竞争,并及时向银行业提示风险。二是加强对银行存贷利差变动、盈利状况变动的调查研究,特别要关注中小银行机构因不规范经营或风险管控不力引发的资产质量恶化、盈利下滑等风险苗头,研究制定应对预案和监管措施。三是加强对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体系的定期审查和评估,敦促各银行改进利率风险管理制度流程缺陷,增强利率风险管理的有效性。

      3、完善流动性监管机制。一是加快推进实施以流动性覆盖率(LCR)和净稳定融资比例(NSFR)为核心的流动性新监管标准,并适时考虑逐步淡化或取消存贷比考核目标,以此消除银行将贷款与存款挂钩的动机。二是健全银行业流动性风险监测机制,密切跟踪分析利率市场化对银行体系流动性的影响,积极引导银行业采取有效措施应对因利率波动造成的流动性紧张、融资成本上升、存款波动频繁等问题。

      4、督促银行业加快业务转型。一是适时出台银行业绩效考核管理办法,以绩效考核机制的规范引导为抓手,督促银行业逐步淡化以规模为中心的考核模式,以此引导法人层面的经营战略和模式转型;二是采取有效措施推动银行业金融创新,鼓励银行业在风险可控前提下积极拓宽收入来源、提高中间业务收入占比,实现差异化发展。三是积极鼓励银行业加大对小微企业金融服务机制的探索力度,持续增加小微企业信贷业务比重,不断优化客户结构和信贷结构。

     

      作者胡艳超、秦辉、赖志坚;单位:中国银监会深圳银监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