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康方言概述(一)
周 政
按语:安康方言乃至整个陕南方言,因它错综分布着多种方言已引起我国方言学界极大的关注。认为陕南方言格局的形成,与自然地理、历史行政、移民运动都有着密切的关系,是研究方言接触、融合的绝佳标本,也是社会语言学理论、方法的用武之地。对于我们安康自己来说,我们应视它为一种财富而全面地去发掘它,研究它和利用它。同时,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随着安康经济社会的发展,伴之人口各种活动的发生,安康方言也在发生着变化。我们关注这种方言的变化,也是在关注安康的文明进步。
为使读者对安康方言能有一个大概的了解,本文将陆续从安康方言的地理分布、安康方言的形成、确立安康方言的标准、安康方言的归属与内部差异、安康方言的主要特点及融合特征、安康方言的内外比较、安康方言语料选粹、安康方言研究回顾、安康方言的研究价值等内容介绍安康方言的概况。
方言是一个很专业的话题,特别是方言语音,要把他解说清楚,一般都要借助国际音标和汉语音韵学,为使读者能有一个大概的了解,本文试图尽量把它谈得通俗易懂。不妥之处,还请方家多多指正。
一、安康方言的地理分布
说起安康方言,首先的问题就是在安康境内到底有几种方言?因为凭我们的直观感觉,安康的方言口语不是单纯的只有一种,比如汉滨、紫阳、平利三县区之间的口音就存在着很大的区别。1960年陕西省教育厅曾组织专家对全省的方言进行了一次大普查,当时对陕南方言认定有5种,即“安凤话”、“汉褒话”、“紫黎话”、“石岚话”和“白河话”,其中安康就占有4种。我们先不看这种定论是否准确,至少说明了安康是一个多方言区。后来相继经张成材、翟时雨、邢向东、孙立新等国内专家的调查,也说明了这一点。现在研究表明,除上面所说的“安凤话”(中原官话)、“紫黎话”(西南官话)被证实以外,还存在着以平利为代表的江淮官话(俗称黄州话)、以汉阴田禾为代表的湘语(俗称湖南长沙话)以及以汉滨牛蹄乡为代表的赣语(江西话)。以上几种方言除紫阳岚皋话(西南官话)与四川话相连以外,均以方言岛的形态而存在。它们虽说与原方言相比已经有了较大的差异,但他还基本保留着原方言的主要特征,仍具有原方言的性质。
另外从语音特征上审视,还有混合方言区,我们视它为因方言的接触和融合而产生的新的方言,如以汉滨县河为代表的混合方言,它既不像安旬话,又不像平利话;以平利八仙为代表的混合方言,它既不像四川话,又不像黄州话。下面分别介绍这些方言片所处的地理位置以及所占的人口比例。
(一)中原官话片(安旬话)
这一方言片覆盖了安康境内的政治文化中心区域,以安康市人民政府所在地汉滨区话为代表,主要分布于流水镇以东、旬阳蜀河镇以西汉水中段及月河川道的广大地区,即汉滨区的城关、流水(以东部分)、恒口、大同、五里、建民、河西、关庙、张滩、大河、茨沟及早阳等21个乡镇;旬阳县的城关、吕河、神河、棕溪、三官、麻坪、小河、赵湾、甘溪、关口、白柳、蜀河等41个乡镇;白河县包括城关镇在内的汉江沿线一带。区域内总计人数约98万,占全市总人口的33.5%。为叙述方便,我们称其为“安旬话”。
(二)西南官话片
以紫阳、岚皋话为代表,主要分布在宁陕、石泉、汉阴、紫阳、岚皋5县,以及镇坪白家以南7个乡镇,平利的正阳、广佛和洛河镇的清水河村、南坪街村,使用人口总计107万左右,约占全市总人口的36.5%。为叙述方便,我们称其为“紫岚话”。
(三)江淮官话片
以平利、白河南山话为代表,主要分布在安康市东部的后山区域,它东与湖北的竹溪、竹山,北与商洛地区的镇安、柞水等江淮方言区连成一片,包括除正阳乡、广佛镇以外的平利大部分地区;旬阳县的赤岩、双镇等南北二山一带;白河县后山一带;宁陕县的丰富、金川、沙洛二乡一村;汉滨区的大竹园、新坝、双龙、叶坪、坝河、东镇、荆河等乡镇;岚皋的佐龙、晓道、大道、铁炉四乡镇;紫阳的安溪、双安以及汉阴的汉阳镇等地,共49个乡镇,使用人口约64万,约占全市总人口的22%。其中包括平利县城所在内的东至双阳河口西至穿洞子,全长不过八公里的一段川道,鉴于其老派读音明显保留了一套 类韵母,所以将其划归在江淮官话里。为叙述方便,称其为“平利话”。
(四)湘语(田禾话)
以汉阴田禾话为代表,主要分布在汉阴的田禾乡、石泉的中池乡、汉滨区的有铁路乡、梅子铺镇的袁庄村、沈坝乡的桥头村以及双溪乡的星红村,共34个村,约3万人。如把汉阴县的涧池镇、蒲溪镇仅保留在极少数年纪大的老派读音也计算在内,大约有4万人,约占全市总人口的1.4%。
(五)赣语(牛蹄话)
牛蹄乡位于汉滨区西部边界的凤凰山麓,总面积46.8平方公里,辖8个村民委员会,共7813人,约占全市总人口的0.24%。牛蹄乡的赣语因它以独特的地理环境而存在。
(六)混合方言区
因为安康是一个移民比较集中的区域,方言间的互相影响与渗透就显得比较突出,以上所划方言区正是就它的主要特点而言。但是也有难以归并的区域,以其所表现的特点,归并到那一种方言都有失妥当,所以将其称为混合方言区。这一区域包括两个方言块:
一是安康盆地的中原官话与之相交的江淮方言融合而形成的混合方言块。主要分布在汉滨和旬阳汉江南北浅山地带,南山一线的有瀛湖、岚河,吉河(南部),田坝、晏坝、县河、迎风、官家;北山有大河、沙坝、茨沟、前进,共11个乡镇,使用人口约14万,约占全市总人口的5%。这一区域的特点是,一方面保留了一部分江淮官话的特点,但它又丢弃了江淮官话的主要的特点,如声调只有4个,特别是去声不分阴阳,且汉滨区汉江南北二山的混合方言区还有[pf、pfh、v]声母,比如“猪、除、书、如”等字的读音虽说语调有所不同,但和安康城区的方言发音是一样的。还有[n]、[l]声母也不分,如“难”和“兰”、“牛”和“流”的读音完全一样。
二是镇坪、正阳的西南官话与移民所带来的江淮方言融合而形成的混合方言块。主要分布在平利县的八仙镇以及与之相连的镇坪县的洪石、牛头店、曾家三乡,使用人口约5万,约占全市总人口的2%。这一地带融合的重要主体为江淮官话,其特点是,一方面存在着西南官话的特点,如阴平、阳平、上声调值分别为45、31、52,和境内紫阳话大体一致;另一方面又广泛存在着完整的 类韵母,如“鱼、雨、热、软、元、运”等字的读音与平利北区的读音是一样的,另外,过细分辨,特别是其中的八仙话去声又分阴阳,如“术”和“树”同是去声字,但“术”的读音拐弯,“树”的读音却是平的,不拐弯。
以上便是安康几种方言的地理分布。
(未完待续)
(作者单位:安康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