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榴,又名安石榴、若榴、丹若、金罂、金庞、涂林 天浆、海榴。石榴科灌木或小乔木,在热带则变为常绿树。树冠内分枝多,嫩妓有棱,多呈方形。小枝柔韧,不易折断。可谓“扭筋转骨,古朴苍劲”。一次枝具小刺,旺树多刺,老树少刺。芽色随季节而变化,有紫、绿、橙三色。花多红色,也有白色和黄、粉红、玛瑙等色。多室多子浆果,每室多子粒,外皮肉质,鲜红、淡红或白色。花期6—7月,果期9—10月。白石榴、黄石榴、墨石榴、玛瑙石榴、月季石榴、重瓣石榴是重要变种。中国石榴主产区遍布陕西、安徽、山东、江苏、河南、四川、云南、新疆等地。名品有陕西临潼石榴,云南蒙自县青壳石榴,四川青皮石榴,山东枣庄软籽石榴,安徽淮远白籽糖石榴,广西胭脂红石榴。西安、合肥、新乡、黄石、荆门、驻马店、十堰等城市将石榴花作为市花。
“五月榴花照眼明”。石榴原产于伊朗、阿富汗等小亚细亚国家。现在中国、印度及亚洲、非洲、欧洲沿地中海各国。西班牙把石榴作为国花,高原山地、市镇乡村、海滨公园、花园,石榴花栽种特多。汉代张骞通西域时,石榴与葡萄、核桃等一并传入中国。西晋陆机《与弟云书》云:“张骞使外国十八年,得涂林安石榴也。”因石榴花果皆美,栽培容易,深受中国人喜爱,成为农历5月“月花”,5月即“榴月”。石榴与兰花、蝴蝶兰、海棠花合称“四季花”。“微雨过,小荷翻,榴花开欲燃。”石榴营养丰富、酸甜味美,且树姿优美,花色艳丽,花期较长,花开于多绿少花时节,分外引人瞩目。古人曾有“春花落尽海榴开,阶前栏外遍栽植。红艳满枝染夜月,晚风轻送暗香来。”以及“五月榴花照眼明,枝间时见子初成”的诗句。
名果名花一树收。一开始,石榴作为奇花异木引入我国,先在宫室园林栽植。据《西京杂记》记载,在汉武帝时,重修上林苑,内育安石榴十株。这里的安石榴就是张骞从西域带回来的种子。从此,历代皇家苑囿中多有栽培,“子大如碗盏,其味不酸”。范成大《桂海虞衡志》记载南方石榴:“南中一种,四季常开。夏中既实之后,秋深忽又发花,且实。枝头硕果罅裂,而其旁红英粲然。”此谓“四季榴”。《群芳谱》介绍:“富阳榴,实大如碗;黄榴,色微黄带白,结实甚多;河阴榴,名三十八,中间有三十八子;火石榴,其花如火,栽之盆颇可玩,又有细叶一种亦佳;饼子榴,花大不结实;番花榴,出山东,花大于饼”。潘岳《安石榴赋》“榴者,天下之奇树,九州之名果”。郭沫若评价道:石榴有梅树的枝干,杨柳的叶片,奇崛而不枯瘠,清新而不柔媚,兼备了梅柳之长,舍去了梅柳之短。加之,石榴树适应性强、耐修剪造型,宜作盆景栽植,因而成为不可多得的果实树木、观花树木、盆栽树木,同时也是园林造景的重要树木。石榴配植在景石旁、山坡边、凉亭前、小河畔,或孤植于墙角、路旁,群植于山坡、草坪,与其他植物形成对景,相互衬托,增添生活情趣。石榴盆栽凸显老干褐、嫩枝绿、石榴红,苍劲有力,却又灵动活泼,构图奇妙,甚是迷人。
“石榴月饼拜神仙”。在民间形成许多与石榴有关的乡风民俗。石榴的榴原作“留”,故被人赋予“留”之意,“折柳赠别”与“送榴传谊”,成为中原特色民俗。石榴“千房同膜,千子如一”。民间婚嫁之时,常于新房案头或他处置放切开果皮、露出浆果的石榴,亦有以石榴相赠祝吉者。“连着枝叶、切开一角、露出累累果实的石榴”常象征多子多孙,谓之“榴开百子”。及至明清出现“八月十五月儿圆,石榴月饼拜神仙”民俗。石榴书画、肚兜、饼模、篆刻、剪纸、刺绣、荷包、面塑、托盘等陆续出现。常见的吉利画有《榴开百子》、《三多图》、《华封三祝》、《多子多福》等。在明代,出现插花的“主客”理论,总是将榴花列为花主,称花盟主,辅以栀子、蜀葵、孩儿菊、石竹、紫薇等,后者称为花客卿或花使令,更有喻为妾、婢的,可见古人对石榴的推崇。恰如苏东坡诗作“石榴半吐红巾蹙,待浮花浪蕊都尽,伴君幽独。”
花果满枝诗满树。石榴扎根中土后,属文之士,或歌或赋,或诗或词,争相吟诵。石榴花中,其大红者如丹如火,成了历来诸家落墨的焦点,摛章绘句,巧思纷作。曹植将石榴花开比喻美少女:“石榴植前庭,绿叶摇缥青。丹华灼烈烈,璀璨有光荣。”在唐代温庭筠笔下石榴花是一个活灵活现、有血有肉的大姑娘:“海榴红似火,先解报春风。叶乱裁笺绿,花宜插鬓红。蜡珠攒作蒂,缃彩剪成丛。郑驿多归思,相期一笑同。”白居易看到的更多,《题山石榴花》有云:“一丛千朵压阑干,剪碎红绡却作团。风袅舞腰香不尽,露销妆脸泪新干。蔷薇带刺攀应懒,菡萏生泥玩亦难。争及此花檐户下,任人采弄尽人看。”田园诗人杨万里:“深著红蓝染暑裳,啄成绞玳敌秋霜。半含笑里清冰齿,忽绽吟边古锦囊。雾谷作房珠作骨,水晶为粒玉为浆。”前两句写五颜六色、绚丽多彩的外在美;中间两句描述成熟裂果露齿开口笑的诱人美姿;后两句揭示石榴内在特质。元代刘玄《乌夜啼石榴花》:“垂杨影里残,甚匆匆。只有榴花全不怨东风。暮雨急,晓霞湿,绿玲珑。比似茜裙初染一般同。”琅琅上口,字字珠玑,将石榴之美跃然纸上。
“芙蓉为带石榴裙”。在过去,煮熟的石榴汁是重要的食品色素和染色剂。唐代流行色如石榴花红的裙子,称之“石榴裙”。后来,用“拜倒在石榴裙下”一句比喻男子对风流女性崇拜倾倒的俗语。据传说,杨贵妃非常喜爱石榴花,唐明皇投其所好,在华清池西绣岭、王母祠等地栽种石榴。故此,临潼地界至今广为栽植,并出现不少变种。当榴花竞放之际,风流天子即设酒宴于“炽红火热”的石榴花丛中。杨贵妃饮酒后,双腮绯红,唐明皇爱欣赏宠妃的妩媚醉态,常将贵妃被酒染之粉颈红云与石榴花相比,谁红得艳丽?因唐明皇过分宠爱杨贵妃,不理朝政,大臣们不敢指责皇上,迁怒于杨贵妃,对她拒不使礼。一天唐明皇设宴召群臣共饮,邀杨玉环献舞助兴。贵妃端起酒杯送到明皇唇边耳语:臣子大多对臣妾侧目,不使礼,不愿献舞。皇闻之立即下令,所有文官武将见贵妃一律使礼,拒不跪拜者,以欺君之罪严惩。众臣无奈,凡见杨玉环无不下跪使礼。久而久之,“石榴裙”成为年轻女子的代称。人们形容男子被女人的美丽所征服,就称“拜倒在石榴裙下”。石榴裙引起诗人兴趣,李白“移舟木兰棹,行酒石榴裙。”白居易“眉欺杨柳叶,裙妒石榴花。”杜审言“桃花马上石榴裙。”万楚五“红裙妒杀石榴花。”明代唐寅“梅花香满石榴裙”。
石榴裙下故事多。石榴裙的汉语言影响极为广泛。现在,不光有印着石榴的裙子,还有印着石榴的领带。古往今来,不知多少风流才子“拜倒在石榴裙下”。不知多少贪腐大案都与石榴裙有关。新近网络流行小说《石榴裙下》,其大意是官场男人的软肋,就是见不得漂亮女人的眼泪。女人香泪一流,男人心没有了骨头。男人心里没了骨头,就倒在石榴裙下,不管官多大,腰包多鼓,死定了。现代沪剧《石榴裙下——我本是个平民女》,诉说嫁入豪门的恩怨。由石榴裙之说,演绎出裙带关系之说。现代小说《裙带关系》,言说官场姻亲琐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