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末以来,股市反弹情势甚好,银行等低估值蓝筹股表现更是好上加好,很是符合监管部门一直以来的期待。就在这时,2013年1月8日,中国证监会在北京召开了“首次公开发行IPO在审企业2012年度财务报告专项检查工作会议”。此次专项检查工作鼓励用各种手段发现问题,包括抽查机票记录、高铁记录、住宿记录,乃至据称还要对约谈的管理层使用“FBI的读心术”。由此,号称史上规模最大、主题为“挤水分、说真话”的IPO在审企业检查工作,算是正式启动了。
此消息一出,当然是博得满堂彩,媒体和业内都在交口称赞。但就笔者个人观感而言,叫好初衷无外乎是近900家拟上市公司的融资压力可能稍减。一是检查需要时间,弄到五六月份的话,那么市场利用所谓的“空窗期”,年线之上再来个百分之二三十的涨幅,以3000点为口号玩一把之后撂挑子,不少机构指望靠此完成年度盈利任务,管它下半年乃至以后洪水滔天。二是期盼有一批拟上市公司和拟上会公司知难而退,虽然目前“堰塞湖”水位看似高得吓人,但能撇出去一些融资需求总还是好的。
因此,监管部门对来自社会的喝彩声暂无需在意。一方面,来自监管部门的任何政策的提出,从业者中绝少有人敢立即公开摇头说不好,各路市场老油条都懂起码的江湖规矩;另一方面,摸石头过河向来是改革逻辑,总要允许主事者摸过了再说好与不好。
现实中,近900家拟发行公司放在那里,刚从2000点下方反弹了10%的股市放在这里,两碗水如何端是个大问题。
个人看法是,以提升市场化程度为立足点的新股发行制度改革初衷并没有错误,需要做的是坚持贯彻改革意图,持续深入推进改革。毕竟,我们要的是一个正常的市场,并不是只要一个短期的上涨。
首先,地球人都懂的道理是,股市先天就是个融资场所。在融资功能基础上,才有投资功能。股票市场最初的起源在欧洲,17、18世纪的时候欧洲各国连年征战,各国民穷财尽。一些国家开始发行战争债券,发行以后还不起就开始打白条。打白条还是还不起,拿着白条的人就开始转让手中的白条,形成了股票市场。股票英文Stock,原来的意义就是白条。股票市场的交易只是给这些白条赋予价值,就是白条所蕴含的未来现金流预期。所以,没有融资功能就没有股市。光关着门炒存量股票,貌似没有了扩容压力,但实际上也没有了优胜劣汰,绝没有出路。
其次,核查拟上市新股是纠偏的必要手段。新股发行制度改革以来,确实存在一些新上市公司资质较差的问题。比如2012年发行上市的149家新股中,三季报有48家公司同比出现了营收负增长,占比达32.2%,营收同比平均下滑-33.3%。变脸最严重的某公司,2012年前三季度营业利润同比下滑-106%,净利润同比下滑-93%,股价半年内跌去一半,着实令人咂舌。显然是上市前的业绩过度“粉饰”所致。此次专项检查会议的立意,着眼于更严格的“事前监督”,以防患于未然,确实是在上市前监管方面,监管部门努力查漏补缺的必要举措。
第三,打扫干净屋子,甄别了客人,早晚还是要再请客,此时上市后监管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笔者以为,上市融资自然应该在具备条件后恢复,不必刻意等着市场信心怎样。如果一听上市融资就怕得要死,场内资金就要大举撤退,那么这个市场的生命力实在是可疑。从逻辑上说,存量资金做存量股票,做来做去,即便没有新上市公司带来估值压力,早晚也将面临国际比价的压力。这也是现在国内美股、港股投资者越来越多的原因。再不下大力气改革,蛮有希望的中国市场早晚成死气沉沉的“僵尸市”。
问题在于,上市后要有新陈代谢机制,要敢于把“害群之马”坚决地、不留情面地赶出去。一方面,是“坏公司”及时被发现,及时被赶出去。另一方面,是越来越多的“好公司”进来,不断壮大。这才应是我们中国股票市场未来健康、可持续的发展之道。
要正常的市场 不要人造上涨
评论
编辑推荐
28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