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雾锁城市”、“雾都孤儿”、“厚德载雾自强不吸”……从来没有一场大范围的迷雾阴霾像今天这样,引起舆论和民间的强烈批评与戏谑。在PM指数频频在一些城市爆表的背后,是呼吸道等各类疾病的高发、是交通的阻滞、是社会心理的恐惧与焦虑,甚至是生命的提前终结。浓重的雾霾来自汽车的尾气、来自
建筑工地的扬尘、来自工厂的排放物、来自煤炭燃烧的烟尘,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太多的肇事者反而使得“雾霾”事件成了一件“找不到责任人的公共事故”。或许,在汹汹民怨下,问责几个官员、关停一些工厂、暂停一些工地、封存一些公车,可以暂时驱散民众心头的“雾霾”,然而指望一场大风来吹散天空厚重的污染物,又足以证明面对未来的雾霾、面对下一波污染事件,所有人包括政府依然自信不足:告别污染还得靠天吃饭。是时候来对雾霾做一次追根溯源了,是时候对污染做一次正本清源了。经济奇迹的背后,有负荷累累的环境代价,GDP高耸云端的基座下,埋藏婉转的鸟叫、清澈的河流、蓝的天白的云。为了让经济腾飞、民众富裕、追赶曾经失去的机遇,“GDP至上”让我们愿意付出代价,愿意让渡一部分环境破坏、资源浪费的发展成本,一切只为了人能过上更加幸福的生活。
几十年过去了,这种以高消耗、高污染、高成本为支撑的经济发展模式,红利开始消失、弊端不断显露,一个关于发展、关于进步、关于文明的终极问题必须直面:一切发展是为了人的福祉和权益,如果既有发展模式不但没有实现人的福祉的帕累托递进,反而在不断削弱和损害人的幸福感,那么这样的模式必须进行伤筋动骨的变革。
这场变革的核心是一切发展要建立在“人”的基础上,把“人”的福祉能不能改善、“人”的权益能不能保障、“人”的意愿能不能实现作为标准。只有这样的理念成为坚定不移的执政理念,经济增长方式、发展模式、政绩考核才能在这样的基础上建造出正义的高楼大厦。
很多地方在发展的时候,惯性思维还常常被“GDP第一”所左右,这必然会衍生出重招商引资轻环境保护、重解决就业轻污染处理、重财税贡献轻空气质量等一系列逻辑。这些逻辑的可能结果就是污染进一步增加、蓝天白云不断蒙尘、民众呼吸进一步困难,当下出现的“雾霾灾害”将更加频繁、更加猛烈。如果空气、河流、天空、植被一步步恶化,人们都生活在科幻片“生化危机”那样的环境里,即使我们人人有房有车、鲍鱼绫罗,我们实际上离真正的幸福与尊严只能越来越远了。
不利于“人”的发展必须改弦更张。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正成为改革的重点和难点,而它正是扼住“雾霾灾害”的七寸所在。30多年的发展惯性要实现突然急转弯不现实,但改革已经时不我待,政绩考核里必须让绿色GDP、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占据更重要位置,必须让那些把发展和生态文明结合完美的逻辑成为主流。发展的哲学告诉我们,只有当发展的终极目的、方式手段都紧紧围绕“人”大做文章,发展才能夯实其合法性。
天空的雾霾需要釜底抽薪,发展理念里的“雾霾”清理更迫在眉睫。
雾霾反思:不利于“人”的发展必须改弦更张
评论
17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