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康文化研究管见
王炳润
文化是一个有着各种界定却又大相径庭的概念。然而不管怎么说,它既具有普遍性的特质,又有差别性的表现形式,因此我们要研究文化、中国文化、安康文化等等。以我之见,安康地域文化的研究现状,目前似乎还是“一头雾水”;令人欣喜的是,许多人坚持不懈地做了、正在做着有益的事情,枝繁叶茂之后就会开花结果。
文化,总是植根于社会历史和民族发展的丰厚土壤之中的。从词源上说,在西方,“文化”的原意为耕作、培养、教育、发展、尊重;在中国,则最早见之于《周易》之“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这说明,文化反映的是某种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是人们的一种生存状态,其起根发苗的表达就有“教化”的意义,关于文化的概念定义必须概括着人类社会一切时代的文化现象。今天人们公认的,是权威给出的解读,给出的规范所作的广义和狭义区分。广而言之,它是人类创造的一切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总和,狭义上则是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留意安康文化的研究,我感觉在研究者笔下的意义,有时是广义的,有时是狭义的,各有所指,若言之成理,并无不妥。
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在地域上,既有灿烂的中原文化,又有各呈异彩的岭南文化、吴越文化、齐鲁文化、三晋文化、三秦文化、荆楚文化、巴蜀文化,等等。无论作什么区分,都不会、也不能离开中国传统文化中绵延流传、通贯古今的基本的、具有普遍品格的文化内涵。例如,中国人重视世代之间的谱系,崇敬祖先,望子成龙;看重和谐、尚中贵和,相信“和能生物,同则不继”,不同的东西可以凝合在一起,形成“多元一体”;崇尚“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刚健而文明”的进取精神,昂扬奋进,不屈不挠;奉行“设身处地,推己及人”的行为准则,反对以势压人,倡导以德服人,等等。无论过去和现在,这些都是切切实实发生在中国老百姓日常生活中的真情实事,是从中国悠久的文化中培养出来的精髓。中国地域文化归根结底应该具有中国文化的特质,安康文化也不例外。然而安康文化的研究,其着眼点则在于其差异性,在于地域特色,实现“特质”与“特色”的统一。树立地域文化形象,突出地方特色和形象特色,大范围容易,小范围则难度较大,因为就文化形态而言,与其它地区、与周边,共性大、差异小,难于形成特色认知。正因为这样,人们难免产生浮躁情绪和简单化倾向,急功近利而给人试图“打造”文化的感觉。“打造”是“制造”之谓,可以打造“节”,打造文化产品,例如旅游文化节、精美的艺术品,但文化是不能靠肯德基式的快餐造饭打造出来的。文化是时间和心灵的酿造之物,是一代代人共同的精神创造成果。地域文化资源的发掘、开发,随着社会、经济、科技的不断进步会日益丰富、日益精进,但终归应当植根于这一方山水、这一方民众、这一方生产、这一方生活,涉及物质的生产方式,并由之所决定。以此而论,安康文化研究之根在“安康”,在于我们对安康所具备的社会生活土壤和实践条件的理解和把握,在于我们对安康文化资源、文化现象、文化元素的认识和总结。在这里,研究者、选择者的基本素质和价值判断的重要性,在于我们达到“文化自觉”的境界,从传统与创造相结合中总结过去、面对现实、展望未来,传承、发展安康文化。至于以“名人”、“传说”、“地形”命名一方地域文化,显而易见在归类上与“地域”不具有相容性和一致性。人们可以宣扬“名人文化”等等,甚至将其作为地域文化的奇葩,但把地域文化归之为“名人文化”之类,似乎就太过牵强。
我们面前的安康文化资源,无论是物质文化资源,还是精神文化资源,都期待人们做进一步的配置与开发,事实上眼前有许多人也为此忙碌着。一些文化团体艰难度日,但不改初衷、守土尽责;有的文化人乐业不疲,呕心沥血,成绩卓著;广大群众与山相通、与水相伴,以自己生产生活的行为方式演绎着地方文化特色;政府则更重“昨天的文化今天的经济”,推动文化与经济的联姻,发展文化事业,培育文化产业,提高和改善对文化资源的利用。然而人们在赞叹其人其事之中,还能品读出的是“散”,力量分散,整合不足。因而我觉得当务之急在于整合文化方面的人力资源,寻找可以负重、可以突破发展的载体,创造与人们需求对接的的文化供给,谋求更高的资源配置和利用效率。文化产品总有公共产品的某种特性,顾及相得益彰的发展可能性,由政府出面牵头组织、进行整合,从与旅游业相融合做起,推进课题研究和项目建设,似乎是一种有利的路径选择。
(作者单位:安康市人大常委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