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略统筹研究之十
第一章 军事战略概述
第一节 对军事战略的认识综述
对于军事战略的认识至今仍然没有形成共识。据台湾军事作家钮先钟先生估计,目前给
出的战略定义有200多种。对于战略的认识始终存在着巨大的分歧和差异。这些分歧和差异直接制约了战略研究的科学发展。因此研究军事战略的认识和定义歧义可以作为研究的起点。对于战略的认识始终存在着巨大的分歧和差异。这些分歧和差异直接制约了战略研究的科学发展。本文依据台湾学者钮先鈡先生的《战略研究》一书中的观点作基础进行分析。
(一) 关于军事战略的不同表述。
1)战略的性质。
“战略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问”(钮先钟 著《战略研究》前言)这个认识基本是统一
的。
“战略是艺术”。对此也有广泛的共识。但是战略是一种什么艺术,认识不尽相同。利德尔哈特说“战略是一种分配和运用军事工具以达到政治目的的艺术”。而约米尼说:战略是“战场上指挥大军的艺术”(钮先钟 著《战争艺术》第47 页),“地图上进行战争的艺术”。
还有的说,“战略为创造权力的艺术”。
博弗尔说,“战略就是思想方法”(钮先钟著《战略研究》)
2)战略的目的。
利德尔哈特认为:“战略的目的就是要尽量减少抵抗的可能性”,“最完美的战略,也就是那种不必经过严重战斗而能达到目的的战略”“所谓的不战而屈人之兵”。(利德尔哈特著《战略论》)
利德尔哈特认为,战略的目的就是要“破坏敌人的稳定性”。
利德尔哈特认为克劳塞维茨的战略目的“不仅是在于寻找机会进行会战(战斗),而且在于造成一种最有利的战略形势”。
钮先钟讲,弗里德曼认为战略“更以创造权力为目的”。(《战略研究》第318 页)
3)战略的产生。
利德尔哈特认为“战略性的(开向战场),战术性的(在战场上)”,“战略与战术比较,其计算要简单一些,而且也比较容易接近真理”,“战略和战术的相互关系,、、、、、、在执行的时候两者之间是没有明显界限,、、、、然而这两个观念又是彼此分明的;战术充塞着整个会战(战斗)的领域;战略则不同,它不仅仅停止在一道界线上面,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倒是需要把实际的战斗行动减少到最低限度”。
很多人认为战略古已有之。《孙子兵法》即最早的战略书籍。
国防大学的《战略学》讲:“战略是在军事斗争的实践中产生的”。
钮先钟讲,“最原始的战略观念即斗智”。“有人类就有战争,等到斗智的思考和行为逐渐形成时,最早的战略观念也随之产生”。
4)战略的作用。
毛奇认为,“一位统帅为了达到赋予他的预定目的而对自己手中掌握的工具所进行的实际运用”。
克劳塞维茨认为,“战略是为了战争的目的运用战斗的学问”。“战略必须为整个军事行动规定一个适应战争目的的目标”,是“协调个别战斗之间的关系以求达到战争的目的”。
钮先钟说,博弗尔“认为战略家的理想是控制历史潮流,改变历史的趋势”。(钮先钟著《战略研究》第319 页)“战略的要义是预防而不是治疗”。
利德尔哈特认为战略是“最合理的节约兵力,而且按照它的深刻含义来进行”(《战略论》第440页)
德国的罗辛斯基认为“战略为权力的综合指导”。(《战略研究》第317 页)
若米尼认为战略是“把一支军队的最大部分兵力集中到战争区域的最重要点上”。(国防大学《战略学》第18页)利德尔哈特则说,“战略是要在敌人的战线上找出最薄弱的地方,并在那里把敌人消灭”。
利德尔哈特还讲,“一个战略家的思想应该着眼于‘瘫痪’敌人,而不是如何在肉体上消灭他们”。(《战略论》第294 页)
钮先钟讲,战略的本质即为行动的指导。“战略本来就是一个选择问题”,等。
国防大学《战略学》一书中,“给战略下的定义是‘对军事斗争全局的筹划和指导’”。
(二)关于军事战略表述的认识分析
1)战略是艺术,还是科学?
在《战略研究》一书中反复多次的讲明,“战略本身是艺术,而非科学”。同时又多次讲道,战略研究或战略计划中要使用科学方法。 “战略的本质是艺术,但研究战略可以使用科学方法”,“所谓科学化,其中心观念就是计算”。
从战争实际来看,战略既是艺术又是科学,是两者的统一。产生战略是艺术还是科学的争论的原因之一,是由于对于战略的性质和作用形式的认识以及战略的出现的历史原因不清楚造成的。
2)战略是思想,还是行动?
在《战略研究》一书中作者多次强调并肯定法国战略思想家博弗尔的观点,战略是一种思想方法。战略家之所以被人称为战略家,“其主要原因就是由于他有一套特殊的思想方法”,“战略家凭借其有所独到的思想方法,才能思考那些一般人所认为无法思考的问题”。
同时作者又肯定“战略是一种行动”,“战略的本质即为行动的指导”。作者认为孙子讲的“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的思想即行动自由,自由行动是战争原则。“战略的目的是要是行动有效”。
从战争实际来看,战略既是思想又是行动,是两者的统一。产生战略是思想还是行动的争论的原因之一,是由于它涉及战略究竟是什么,是一门学问还是一个专用工具的分歧。这又涉及战略的产生问题,即战略是怎么产生的,或者在什么条件下产生的问题。
3)战略是学问,还是工具?
《战略研究》一书的前言中称,“战略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问”,任何人“读了这本书”“就可以无忧无虑的进入战略天地,学习做一位战略家”了。在拿破仑之后,“战略才开始发展成为一门学问”
同时作者又讲战略是“将军之学”,“战略即为作战的指导”,并承认克劳塞维茨的观点战略“是协调个别战斗之间的关系”,是“使用战斗已达到战争目的的理论”,“战略为战争目的使用会战(战斗)”等等。
从战争实际来看,战略既是学问又是工具,是两者的统一。产生战略是学问还是工具的争论的原因之一,是对于战略的功能的认识。
)战略是计划,还是斗智?
在《战略研究》一书中作者称“战略不仅是一种思想,而且也是一种思想方法,所以战略计划作为就是战略思想方法的实际应用”,对于战略总体系统“计划为其核心”,“从较广泛的意识来说,计划即为战略”。
同时作者又说“战略观念古已有之”,“最原始的战略观念即为斗智”,“等到斗智的思考和行为逐渐形成时,最早的战略观念也就随之产生”。
从战争实际来看,战略既是计划又是斗智,是两者的统一。战略更是斗智,作者对此不重视,主要强调战略是计划。这与他偏重认为战略是学问和思想有关。但是作者的观点自相矛盾。如果战略是艺术,意味着战略具有更大的创造性和自由性。这种创造性和自由性集中体现在战争中双方的斗智,而不是计划方面。这和作者对于战略是艺术还是科学的认识不清有关系。
5)战略是选择,还是创造?
在《战略研究》一书中作者一方面说战略是艺术,另一方面又说“战略的意义又即为选择”,根据“人有权选择未来”和“战略研究的目的、、、、、、亦即为创造权力”的认识,作者认为战略“为整理事象(原文如此),排列优先,然后选择最有效的行动路线”,等等。战略作为一种选择要依据三个因素,即目标、资源、行动自由等,根据三个因素的变化和配合,可以选择五个“战略典型”中的一个,包括“直接威胁”战略典型、“间接压迫”战略典型、“蚕食程序”战略典型、“长期斗争”战略典型和“军事胜利”战略典型等等。
战略是艺术,首先是独创的和惟一的,而不是既定的、先验的、多样性的选择。
从战争实际来看,战略只能够是创造的,不能够是选择的。原因是战争中的情况十分复杂,没有相同的、不变的条件和资源可以排列组合。更为重要的是战争中人的意志和智慧经常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从战争整体上来讲,仅可以有一个战略作为最终的指导和组织工具。选择的仅仅是战略所使用的策略。
6)战略是最高统帅的工具,还是所有人的工具?
在《战略研究》一书中作者认为战略是所有人都可以研究和使用的。过去的战争中战略家都是军事名将。现在似乎人人都可以研究战略,成为战略思想家了。“不仅已有专业化的战略思想家,而且更有以战略思想为专职的研究机构”。
作者虽然在实证说明中提出了拿破仑等最高军事指挥官为战略家,但是从来没有承认战略必须是最高军事指挥官的工具。这就给人一种印象,战略是任何人或军人或任何军事家都可以研究的,并可以运用的工具。
从战争实际来看,战略仅仅是最高军事领导者或最高统帅的工具。原因是战略是针对整个战争的,是协调各个战场和各个战役之间的关系的指导工具。只有最高军事统帅才有权去协调,并运用战略去指导各个战役和战场的协调关系。
由于上述的六个问题导出两个问题。
7)在一场战争中只能够有惟一一个战略,还是有多种不同的战略?
在《战略研究》一书中没有直接提出和说明这个问题。但是书中的各种表述观点都是讲战略可以有许多种,可以任意选择等。
从战争实际来看,战争中只能够有一个战略,不可能有两个以上的战略。这是一个根本性的问题。这是因为战争中只能够有一个最高的军事首长,指挥战争全局或全部战事活动。凡是有多个人平分最高权力指挥的战争,很少有胜利的可能。
8)战略是战争之前的制定的,还是战争之中的形成的?
在《战略研究》一书中,表示了这样的意思,即战略是可以在战争爆发前就准备好的。这个观点也是很多人尤其是参谋人员的看法,以为可以在战争之前制定出正确的战略,在战争中就可以立于不败之地,可以百战百胜了。似乎战争中自己的对手都比自己弱智。古语讲,智不备于一人。何况在你死我活的战争中,双方都会用尽各自的优势和智慧。
从战争的实际来看,战略只能够是在战争开始以后,在战争中根据双方的形势研究和创造。
(三) 各种军事战略表述分歧的原因分析。
1)军事战略研究中对于战争形式的发展的认识原因。
军事战略研究首先面对的是战争。对于战争是当作客观存在还是当作主观的对象,是产生战略研究分歧的重要原因。战争作为人类历史上的一种现象是客观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作为客观事物存在有其发展的过程以及发展的不同形式。战争的发展过程表现出了有简单到复杂的过程形式,有低级到高级的过程形式,由封闭到开放的过程形式等。各种指导战争的方式方法是随着战争过程形式的发展而产生和变化的,既不是从战争出现就有了的,也不是一成不变的。看不到战争的过程形式的发展变化,就不能够把战争作为客观的存在,也就不可能将战略作为战争过程形式的产物加以认识。认识指导战争的方式方法和工具的产生和变化,才能够对于战略的产生有科学的认识,从而才能够说明战略的性质和作用。
2)军事战略研究中对于战争形式的构成的认识原因。
军事战略研究首先面对的是战争过程形式。作为发展的过程形式,战争是由很多形态构成的,不是单一的形态。战争的过程形式的发展表现为战斗形态、战役形态、战局形态等多种不同的形态,由简单形态到复杂的形态,由低级形态到高级形态,由封闭型态到开放形态各种形态等。因此指导战争的方式方法也有不同。有战术指导、战役指导、战略指导等等。看不到战争形态构成的多样性和发展性,就不可能对于指导战争的方式方法的多样性有所认识。
3)军事战略研究中使用方法的原因。
军事战略研究首先面对的是战争的发展过程和战争的多种形态。对于战争的发展过程和多种形态的研究要运用多种学科方法和多种知识。既要运用科学的方法和知识研究客观的战争过程形式。又要运用正确的科学方法研究主观的指导战争的规律。因此组织各种不同的方法与多种系统知识和经验知识研究战略,统一而有序的研究客观的战争规律和主观的战争指导规律,是研究战略的前提条件。目前很多的战略研究方法偏向纯客观或偏向主观,都是不成功的。
第二节 军事战略定义
(一)军事战略定义。
1)军事战略是在复杂性战争形式下,当战争发展到特殊阶段时,最高军事长官通过变革军事思想、创新作战方式、调整战略组织等,以推动战局、扭转战局、稳定战局等,所运用的智慧和组织指挥的工具和艺术。
2)上述定义说明了战略产生的条件、战略的目的、战略的使用权和战略的性质等。
(二)军事战略的性质。
1)军事战略是赢得战争的全部因素中的一个因素,在一定战争条件下是赢得战争的决定因素,是为打赢战争因素服务的因素。a.军事战略作为客观存在,有其一定的条件和一定的针对性。军事战略是在战争的一定条件下产生的,仅仅是一定战争条件下的因素,是战争中的一个因素。b.但是战略仅仅在一定条件下才是决定性的因素。不应该不适当的认识军事战略的性质和作用。c.同时军事战略仅仅是为其他战争因素服务的因素,而不能够超出其他因素的许可范围支配其他军事因素。
2)军事战略是智谋性组织知识的科学和艺术。a.任何一门科学学科都是组织知识的工具。军事战略作为一门科学,也是组织知识的工具。更重要的是军事战略不仅使用一种知识,而是要组织多种知识,运用多种知识,是一种科学工具。不应否定军事战略的科学性。b.但是军事战略是运用智谋去组织各种知识,运用各种知识。军事战略是斗智,是通过斗智达到争取的战争胜利。这是军事战略不同于一般的科学学科,尤其是工程性学科的根本区别。往往过分夸大军事战略的重要性、泛化战略的作用时,也会伴随着否定军事战略的智谋性倾向。c.军事战略是智谋性的组织知识的艺术。军事战略具有科学性和艺术性等二重性特点。军事战略不仅是科学,而且是艺术,表现了战略家的天才和卓越才华。战略家的卓越才华不是任何一个军事家所能具有的,而是一种天才的表现。
3)军事战略是最高军事长官独立使用的工具。a.军事战略是战争中的最高军事长官使用的工具。不是任何军事指挥官都可以使用的工具。b.军事战略是最高军事长官独立使用的工具。不是和别的军事长官共同运用的工具。这点在解放战争中的淮海战役中可以清楚地看到,虽然邓小平是淮海战役的总负责,但是实际上淮海战役的灵魂是粟裕,是粟裕在独立的运用战略指导和组织指挥淮海战役。
(三)军事战略的体系。
1)军事战略体系的产生。由于军事战略是由多种方法和知识构成的,并且会随着战争的发展而发展,所以军事战略是一个完整的体系。而不是系统。对于军事战略的体系的认识决定了军事战略研究。没有对于军事战略体系的认识,往往对于军事战略的性质和作用有何大的局限,也难以将军事战略与军事战役指挥区分开。这导致在研究中各种概念的混淆和错用,也难以产生科学的战略学理论。
2)军事战略体系的核心。军事战略作为体系有其核心。军事战略体系核心使整个体系围绕其发展,表现为体系的自组织过程。好像军事战略体系是外在的客观存在。在战略实践中可以看到,一方面战略家不断地吸取各种军事思想观点和各种知识。另一方面战略家的战略指导和战略指挥的发展一脉相承,自主发展,不会受到外部干扰和其他思想的影响。
3)军事战略体系的构成。军事战略是由军事战略概念、军事战略方法、军事战略体系等构成。军事战略体系有其独特的概念和方法,从而形成其独有的体系。目前的军事战略研究往往是借用或混用军事战役指挥学的概念或方法。使得军事战略研究失去了客观性和独特性和完整性等。很多军事战役指挥研究缺少科学的方法,较多的借用其他科学学科的方法,使得战役指挥学也失去了完整性和独特性。
第三节 军事战略的产生
(一)军事战略是复杂军事战争形式的产物
1)军事战争的发展决定了军事战争形式的发展。
军事战争伴随着人类的发展而发展。军事战争有简单到复杂(比如由直接利益为目的到以名义目的代表根本利益,比如由直接获取利益到取得控制权等),由小规模到大规模,由低级到高级等不断发展。对此已经有很多的专门文章介绍。
2)军事战争形式随着军事战争的发展而发展。
战争总是以一定的战争形式表现的。最初的战争是以简单形式表现。战争形式也会不断发展。战争形式随着战争的发展而发展,也会出现由简单到复杂的变化。现代的战争形式中包含了更多不确定因素和不稳定条件。
3)军事战争形式有三种一般形式,即战斗形式、战役形式、战局形式等。这三种战争一般形式构成了战争形式,同时决定了战争形式的复杂性。
随着军事战争的发展,战争形式的构成也发生了变化。在简单战争形式中,以战斗形式为主。常常是一场战斗就决定了整个战争的胜负。在较为发展的战争形式中,以战役形式为主。有一场战役或几场战役的胜负决定战争的结局。在现代战争中,战争的结局更多的决定于战局的变化和发展过程,而不是由一场战役决定。
现代战争有很多个战略方向和多个战场组成,使用多种不同的军事组织和军事力量,由多个战略方针和策略为指导,等等。这许许多多的战场和战略方向以及策略运用形成了整个战局。战局的变化最终决定了战争的结局。
针对战争的三种不同一般形式,有三种不同的指导,即战术指导、战役指导和战略指导等等。战略指导是针对战局的发展变化的。
(二)军事战略是军事战争的战局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1)军事战略是在战争中产生的。
战略不能够在战前研究制定,只能够在战争爆发之后才产生。因为战略是战争双方博弈和斗智的产物,是利用作战方式方法来博弈的产物。不可能在没有开战前,在战争双方没有运用作战方式方法之前就产生。这就如中国的围棋博弈,只有在开局以后才可能思考和制定适应于对手的战略。在不知道对手和对手的作战方式方法以及对手的弱点之前,是不可能研究和制定战略的。这应该是起码的道理。
2)军事战略是在战争中战局发展到一定阶段时产生的。
军事战略不是在战争开始之前制定的,也不是在战争中的任何阶段都可以制定的。仅仅是在战争发生到一定的阶段时候,才可能形成和产生。“谭震林同志建国后回忆,两淮失守后,我军的战略思想才真正的开始走向统一。他说:‘失掉淮阴后,我说好睡觉了。邓(子恢)政委还说:你这个人,淮阴失了,你还说好睡觉了。我说:淮阴没有失守,就各坚持各的道理。淮阴失守了,就统一了。大家都是山大王刚下山来,以前各霸一方,各有各的特点;虽然总的是一致的,但遇到具体的事就不可能一下子一致起来。要统一起来,就要有个过渡时期。’”(《华东解放战争纪实》第120 页)谭震林将军虽然讲的是战略思想的统一,也恰恰是战略的开始形成。战略不在战前,也不是在战争中,而是在战争形式发生了变化,原来的作战方式不能够适应的时候。
3)军事战略是在军事战争的战局发展到相持阶段的产物。
军事战略是在战争发展到相持阶段后才出现的。在战争的初期和后期,由于战争双方的实力出现极大的差异(包括突然性产生的差异),一方的军事优势远远大于另一方,战事的发展变化主要依据双方实力的直接的博弈。这时对于智谋博弈的需求减少,相对的对于军事战略的要求也没有了。军事战略仅仅是在战争的相持阶段,战局变化莫测的情况下,才需要军事战略的指导。有人以为,1934年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其根本原因是由于没有坚持毛泽东的正确的战略战术。这是不客观的。在当时国共双方的军事实力相差悬殊的条件下,即使坚持毛泽东的战术,也不可能取得最终的反“围剿”胜利。况且当时还不可能有军事战略产生。解放战争中解放军的军事战略思想仅仅是在1946年底才开始形成,是在“两淮”失守和“宿北战役”胜利的条件下才形成的。
(三)军事战略是战争指导者主观能动性的产物。
1)军事战略是军事指挥者的思想的产物。不是战争或军事研究者的产物。军事指挥家要随时根据战场的形势变化调整军队部署和指挥作战,要根据对手的战略意图研究相应的对策和策略,要时刻保持自己的机动性和主动性,等等。仅仅是在这种情况下,才可能研究制定出克敌制胜的战略。军事研究者不能够根据战场的变化研究制定相应的、克敌制胜的战略。只能够为军事家提供参考意见。不管这种意见多么高明,也仅仅是参考。因为他不了解自己的军队和对手的战斗力在特定战争中和战场上的变化。
2)军事战略是最高军事长官的思想的产物。由于军事战略是针对特定战争发展阶段的,而不是这对一场战役或一个作战方向的,所以不是任何军事指挥员都能够研究军事战略。必须是战争的最高军事长官。只有最高军事长官才可以站在全局的角度研究军事战略。因此军事战略仅仅是最高军事长官的思想的产物。
3)军事战略是最高军事长官的战略思想意识的产物。在面对复杂的战争形式势时,最高军事长官能否清醒的意识到战局形式的变化和内在要求,决定了他能否自觉地学习和形成战略思想,从而研究和制定军事战略。很多最高军事长官常常缺少成熟的自我意识,不能够适应战争的复杂形式变化,自己的军事思想抱残守缺或一成不变。
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军事家中仅仅有少数人具有战略思想和战略意识的战略家。也说明了军事战略仅仅是最高军事长官的战略思想意识的产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