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学习心得之一
关于发展遂宁纺织服装产业的思考
遂宁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 姚昌华
我市把纺织服装产业列入重点发展的五大支柱产业之后,也听到了一些不同看法,有的认为纺织产业是夕阳产业,发达国家基本上都不生产了,我们还重点发展这样的产业有没有前途?特别是再到沿海发达地区实地考查,发现他们现在已经在重点发展自主创新的高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更认为遂宁要追赶跨越也必须向沿海学习,如果还是重点发展纺织服装产业,永远都将处在产业结构的低端,摆脱不了落后的局面。由于自己分管产业发展,所以在干部学习城中发现了中国纺织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孙淮滨讲的《中国纺织工业可持续发展战略与途径》后,专门进行了学习,并结合我市情况对如何发展纺织服装工业进行了思考。
一、十五期间我国纺织服装工业加速发展
纺织工业是我国历史悠久的传统产业,同时也是我国的重要支柱性产业。进入21世纪,我国纺织工业不但没有任何夕阳的景象,而且更是呈现加速发展的态势。2000年至2005年,我国纺织工业发展超过过去几十年的总和,纤维加工总量增加一倍,达2690万吨,占世界纤维加工问题总量的36%;出口量增加一倍,达1175亿美元;销售产值增加一倍,达3.3万亿元人民币;规模以上企业户数增加约一倍,达3.6万户;规模以上企业工业增加值增加一倍,达5千亿元人民币;产品产量,化维增加一倍,达1640万吨,纱增长一倍,达1420万吨。同时,在过去5年,纺织工业的发展体现了速度与效益的统一,2000年行业规模以上企业利润为236亿元,而到2005年达到698亿元,平均利润增长速度超过产销的增长速度;全员劳动生产率从2000年的3.5万元提高到5.1万元。
然而,纺织工业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同样存在行业区域发展不平衡的问题,突出表现为“东部发达,西部发展严重滞后”。山东东营市培育出了全国最大的纺织企业魏桥集团,纱绽已超过了500万锭。浙江绍兴、广东西樵通过科技进步推动产业升级,成为世界著名的纺织面料中心,福建石狮、广东虎门成为著名的服装城,雅戈尔、杉杉、罗蒙、七匹狼、劲霸等著名的服装品牌也多分布在东部沿海。
二、坚定发展我市纺织服装工业的决心不动摇
从全国来看,纺织服装工业不但没有任何夕阳西下的颓势,在十五期间更是得到加速发展;东部的纺织服装工业远远领先于西部,成为东部不少地区的支柱。我市发展纺织服装工业,不存在有没有前途的问题,而是能不能缩小与东部的差距,真正发展起来的问题。我市要充分认识我市发展纺织服装工业所具有的基础和面临的机遇,坚定把纺织服装工业作为重点发展的支柱产业不动摇,认真抓紧抓好、抓出实效。
一是我市已经具有发展纺织服装工业的相对优势。经过建国后50多年的建设,我市纺织工业取得了长足进步,形成了纱、布、印染、服装等门类齐全的纺织工业体系,成为四川重要的纺织工业基地,成渝经济区中纺织工业最集中的地区,纺织产业发展基础好。特别是以上市公司华润锦华、华纺银华为代表的棉纺织业,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在全国纺织市场上都占有一席之地,近几年以南华纺织、天骄纺织为代表的民营纺织企业也快速成长。
二是纺织工业还有较大的增长空间。从国际角度看,纺织工业仍有一定的发展空间:未来五年,世界经济将以4.5%速度增长;世界贸易将以高于GDP的速度增长;纺织品贸易将以与世界贸易1:1的关系增长;纺织品生产与其贸易呈0.5:1的关系增长;中国纺织工业出口将每年以至少7-8%的速度增长。从国内看:国民经济的高速增长给纺织工业带来需求成长空间,特别是家居用和产业用纺织将有较大的增长市场需要和增长潜力。
三是产业的梯度转移的重大机遇。由于东部地区存在土地资源、环境保护、劳动力资源短缺等制约日趋突出,沿海地区纺织产业向中部、西部转移的压力和需要更加迫切,我市发挥好已有纺织工业基础优势,着力打造承接转移的能力,就能够促进纺织服装产业实现跨越发展。
三、将打造“遂宁棉纺织产业升级示范区”作为我市发展纺织服装业的突破口。
今年初,省政府办转发的省发改委等9部门制定的《四川省纺织服装产业发展指导意见》中指出:“遂宁的棉纺也具备了一定的规模和能力”,要求“稳定以遂宁为主的棉花种植基地”,规划发展“遂宁、射洪棉纺产业集群”,强调“遂宁要继续发挥棉纺织工业优势,巩固在全省棉纺业的龙头地位,加速装备更新和新产品开发,发展绿色环保产品”。省上给遂宁的定位,突出了遂宁已有的优势,指明了今后的发展方向。我市按照此定位,通过建设“遂宁棉纺织产业升级示范区”,打造“遂宁棉纺”区域品牌,在十一五期间,努力将遂宁建设成为全国重要的、西部领先的以棉纺织品为代表的纺织服装生产及贸易中心,力争纺织工业的总量和效益到十一五末比2005年底增长2倍。
建议重点围绕以下五个方面,推动产业升级:
一是积极推动品牌升级。通过规划建设“遂宁棉纺织产业升级示范区”,确保获得省级示范区的命名,力争获得国家级示范区的称号,把遂宁建设成为西部领先、全国知名的纺织城,在全国打响“遂宁棉纺”。同时积极引导锦华、银华、新绿洲等具有优势和基础的企业,力争形成2个全国知名的品牌(全国驰名商标、国家免检产品、中国名牌),10个省级知名品牌。
二是积极推动技术升级。积极引导纺织企业选用国际先进水平的设备或国内一流的设备,包括中外合资企业生产的名牌设备;将全市具有国际、国内先进水平的设备的比例提高到50%以上。
三是积极推进产品升级。积极引导不断推动纺织企业积极提升产品档次,围绕高质量、多品种、差别化、无害化,积极开发新产品,保持纺织新产品的产值达到50%以上。将锦华公司的高支高密服装面料和银华公司的宽幅提花家纺面料打造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两大拳头产品。
四是积极推进规模升级。抓住东部纺织大省产能西移的机会,重点规划建设好创新工业园区、大英工业集中发展区、银华工业园区等纺织工业发展区,积极引导和扶持纺织产业集群发展,提高产业集约化程度和下游产品的综合配套能力,促进产业集聚。力争在十一五末,棉纺纱锭达到125万锭,年产棉纱15万吨;织机总量达到6000台,年产布2.5亿米;年产服装1000万件(套);年产4-8件套的家纺用品200万套。力争纺织工业比十五末增长2倍以上,销售收入达到50亿元,全行业工业增加值达到15亿元,出口创汇1亿美元,实现税收4亿元,利润达到2.5亿元。
五是积极推进可持续发展升级。引导和督促纺织企业,认真落实好科学发展观,加强安全消防措施,大力推进清洁生产,加大三废治理力度,注重生产废水的处理和回用,在工业集中区推进集中供热和集中废水处理。到十一五末,每万元产值能耗比2005年降低10%;印染生产用水重复利用率达50%;印染100米布的用水量从3.5吨降低到2.9吨;污染物排放量每年递减10%;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每年递减7.2吨;工业固体废弃物利用率达到75%。
四、建立完善的配套服务服务体系和平台
通过政府规划引导和政策扶持,重点依靠纺织协会和企业的力量,通过外引内联,力争在十一五期间内逐步建立起完善的产业升级服务体系和平台。
一是建立创新体系。积极引导和推动锦华、银华、新绿洲等大中型企业,按照合理分功建立起3-5个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并通过政府主导,整合各企业的力量,加强与大专院校和科研机构的合作,建立起由遂宁纺织服装产业发展办公室领导的为全市纺织企业服务的“遂宁纺织技术产品开发中心”。
二是建立交易平台。在金家沟物流中心,引导本地企业或引进业主,规划建设以天然面料为特色的纺织服装交易市场,将遂宁建设成为特色鲜明的“天然面料中心”。
三是建立信息平台。将纺织协会真正办成企业自愿参加,主要进行行业自律、行业服务的民间组织。通过政府扶持,依托协会建立遂宁纺织网站,建成信息服务、电子商务的公用平台。
四是建立培训平台。我市在建立西部农民工培训基地时,利用四川职业教育学院、民进中专校、机电学校、射洪职中等重点院校,规划建设纺织工业需要的人才培训基地。 2007-5-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