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旱地区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与水资源可持续利用


【摘 要】 水在干旱地区生态环境建设中起着决定性作用.通过对小流域水量平衡方程的分析认为,在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工作中,应耙高效利用降水、减少无效蒸发放在首位,并适量抽取地下水,采用高效的节水措施.

    【关键词】干旱地区;水土保持;水资源;可持续利用

    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全球化,与人口、资源并称为人类21世纪可持续发展的三大社会问题,生态恢复工作逐渐受到世界各国的普遍重视.在我国,水土流失被确定为头号环境问题,是诱发生态恶化的首要根源,党中央、国务院已把水土保持事业作为一项长期坚持的基本国策来抓,并在西部开发的生态环境建设中居于主导地位.水土保持工作在恢复生态环境、改变山川面貌方面已经显现出了巨大的作用.然而,一些水土流失区在水资源利用方面的弊病日渐暴露出来,由于在治理时没有充分考虑水资源的承载能力,连续三年的干旱引发植被严重破坏,多年苦心建设的成果面目全非,生态环境再度遭受重创.面对我国仍然存在的367km2水土流失面积,面对北方地区长期处于干旱状态的气候特点,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任重道远,环境转变的任务还很艰巨,而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与水土保持事业持续健康发展间的关系更亟待研究加强.

    1 小流域水资源分析

    目前我国治理水土流失基本上实行以小流域为单元、以大流域为骨干、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的模式,改善生态环境、提高植被覆盖率为其主要目的.我国的干旱、半干旱地区面积约占全国总土地面积的52.5%,水资源不足是植物生长的最大限制因素,有限水资源的持续利用将长期制约着广大缺水地区的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工作.

    根据物质守恒定律,流域内的水量应达到收支平衡,就长期来说,在干旱地区小流域内的水量应满足平衡方程

    X+W入=Y+Z+W出+U=

    式中,X为流域内多年平均降雨量,Y为多年平均径流量,Z为多年平均蒸发量,△U为地面及地下蓄水增减量,W入、W出为流入、流出水量,ΣW为流域总水量.

    自然降水是流域水量的主要来源,也是影响生态系统建设的主要因素,直接影响着水土保持植物的成活率、保存率及地表植被恢复程度.降水量主要受所在区域的经纬度、地形、地貌等因素影响,同时也受到大范围气候环境的制约.目前,利用人工增雨技术可以实现区域上空云水资源的开发,增加降水量.我国自1958年开始进行人工增雨试验,现已有近30个省市的1000余个县开展了此项工作,如朝阳市从1990年开始的飞机增雨作业,平均每年开发云水资源达3.85亿t48月份降雨量比以前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