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当前中国民主的条件与策略


论当前中国民主的条件与策略
 
廖仁平
 
关键词:民主精英大众党内民主中国
 
 :简析中国当前民主各论之利弊后,简述了民主运行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相关性、平等性、独立性、知识性、限制性及责任性等6项基本条件和“公开透明”、“代表制”、“信息共享言论自由”、“科学议事”、“精英民主”与“大众民主”的动态组合、民主集中制”的动态完善等几条保障民主效率的操作性策略,提示动态性保障这些条件并优化这些操作性策略将是中国民主进程中的日常必修课。
 
前言
实施民主当然要讲条件及策略,这早就是常识了,似乎没有再讨论的必要,但看看眼下中国民主进程中的各种网上争议(如“精英民主”与“大众民主”之争以及各种对民主集中制度进行反思的言论),结合中国当前民主化进程中的各种实际与时俱进地梳理一下实施民主的条件及其操作性策略(不涉及民主与自由、法制、科学、人权等理论关系的高深内容),仍然具有启蒙意义与现实意义。
 
1中国当前民主各论之利弊简析
    中国当前民主各论都有一定道理,也都有一定的人群支持,各论中虽常见极端化情绪化表达,也有不少包容性意见(以网上常见言论为例,不涉及各种严谨的民主理论研究信息),此试简要分析几例如下。
 
1.1 黎阳:普世精英皆流氓
鲁迅说:无论古今,凡是没有一定的理论,或主张的变化并无线索可寻,而随时拿了各种各派的理论来作武器的人,都可以称之为流氓。
柳传志关于精英选举的主张,不仅是现阶段可行的权宜,也是对迄今为止人类政治事实的公开承认,到目前为止,所谓的人民当家做主的政治,大众统治的政治,无不沦落为独菜政治,寡头政治,人民从来不可能直接掌权,大众政治必然导致对社会精英的蔑视和摧残,最终导致社会的混乱和堕落。所谓的民主,到现在为止,只能是民众做选择,精英做决策…这一番流氓言论把公知们整天鼓噪的人人平等一人一票民主选举之类普世价值撕了个粉碎:闹了半天,公知们的底线是精英与百姓决不平等。既然不平等,那就不免产生一个疑问:一个精英的权利要顶几个百姓?不用问,这又是个能做不能说的东西。真正的答案人家早胸有成竹:一对0,或者说,无穷大对无穷小——精英1票对P民的零票;精英在P民面前有无限大的权力和权利…精英政治不能一人一票公知们说得比唱得还好听的普世价值的真面孔兜了个底掉,而公知学者政客们居然还有脸在那里面不变色心不跳地一本正经高唱政改公平正义--看到这就能知道什么叫政治流氓和学术流氓围绕吴法天、韩德强、柳传志三个人三个故事发生的一切向人们再一次证明了一条真理:普世精英皆流氓。黎阳:普世精英皆流氓http://club.china.com/data/thread/1011/2748/05/68/7_1.html
我的评论:黎阳文中所说的精英话语霸权现象的确普遍存在,各路“精英”经常出现的双重标准甚至于多重标准现象当然要引起普通大众的蔑视与愤怒。但黎阳因此而说普世精英皆流氓就难免有较多意气成份了。
 
1.2“老柳说的没错!”
柳传志最近说了几句话:反对暴力革命,支持精英选举,一人一票缓行(大意如此,非原话),遭到网上很多人的批评,右边的人嫌步子太小,左边的认为是复辟资本主义…在下认为,柳的说法有一定道理,世界上任何国家的民主制度都不会一蹴而就,总要一步步来,中国也不会例外;先开始党内民主,精英民主,逐步向一人一票过渡,只要顶层设计好了,步子可以慢一点,总比不动或者后退好得多,否则的话,还有什么办法呢?(老柳说的没错!http://club.kdnet.net/dispbbs.asp?page=1&boardid=1&id=8708502
我的评论:老柳的说法当然有一定道理,但因此就能说中国当前的民主只能是精英民主一种形式吗?这个结论似乎下得早了点。
 
1.3  不改革是等死,改革是找死(评柳传志精英民主论)
完全不改革,继续高压政策,只能把压力进一步增大,这就是等死。如一步到位,全民民主,一人一票,已经忍耐太久的绝大多数民众,会在瞬间发泄出自己的情绪,崩溃不可避免柳传志先生的"精英民主"理论,出发点是好的,理论上也是好的.但这已经不可能…三十年"政经分离的异步改革",已经彻底堵死了"精英式民主"渐进改革的出口.因此,无论"精英式阶段民主改革""激进式一人一票"一步到位的改革,实际上都是在找死…不改革是等死,改革是找死(评柳传志精英民主论)http://club.kdnet.net/dispbbs.asp?page=1&boardid=1&id=8708149
    我的评论:作者最后说:“无论"精英式阶段民主改革""激进式一人一票"一步到位的改革,实际上都是在找死。”还是有几分道理的,看来在绝对化的“精英民主”与“大众民主”间动态化地找到适宜组合策略才是中国当前民主改革的正确路径。
 
1.4“大众民主”、“精英民主”统统是扯淡!
     大众民主”?别逗了!打着“大众”的旗号而忽悠大众、利用大众的事发生的还少吗?连皇帝都打着“替天行道”的幌子。民心民意真要直接决定决策,现代社会不是没有,就是就某一重大问题全民公决,但需要的条件相当严苛。否则,任何高级忽悠都可能误导大众,甚至走向灾难。所以需要“代议”,可是牵扯到普选制度、直选制度。在多大范围和什么层次上搞直选、普选,当然是学问,是制度建设的学问。但现在所谓“基层民主”如果缺乏宏观民主系统的环境,又往往可能被扭曲和利用,还容易引起其他的不良后果。…“精英民主”?别逗了!谁是精英?尤其是从今年中国的社会现实来看,所谓“权力精英”、“经济精英”实在不敢恭维。而“思想精英”、“知识精英”中走向腐败和“同化”也在所难免。更何况,当社会缺乏良性机制的时候,第一,社会流动难以实现良性筛选,很可能是“倒筛选”;第二,因而也缺乏公正的评价体系。当然,一个社会总是不乏精英的,“江山代有才人出”啊。但是,就算是有一大批“真正的精英”,如何保证“精英”可以起到掌握权力、影响决策的作用?“好的制度让坏人变好;坏的制度让好人变坏”,制度文明程度低,还是让“精英”和“大众”一起,扎扎实实地推进民主制度的建立吧,否则,精英没法民主,民主也靠不上精英,还容易把精英给毁了。(周炯然:“大众民主”、“精英民主”统统是扯淡!http://club.kdnet.net/dispbbs.asp?page=1&boardid=2&id=3073843
我的评论:作者也看到了单纯“精英民主”与“大众民主”的不足,意识到了两者间需要包容。
 
1.5柳传志先生:“集中民主制”更现实
柳传志日前在接受《财经》杂志时,提出进一步改革的方案,反对暴力革命,他说:“我希望高层是被精英选举出来的,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又受到人民的监督,推动改革,引导中国。”…目前最妥当的方案,是在柳传志先生方案的基础上,再增设民众投票步骤…就是说,将政策或参选人经过少数精英集中讨论后,进行预选投票,得出候选人或候选方案,再推出去给公众进行民主投票…完全开放式的民主,最后选出来的不一定是治国良材,而可能是夸夸其谈之辈,在落后的国家开展开放式民主,也很可能被利用而转为民粹。极权或威权体制,官员只是对上负责,很少考虑治下民众的感受。“集中民主制”最大的好处就是避免了上面两者的弊端,因为官员是由精英和大众两方面共同选出,所以,必须做到既对精英负责,也对民众负责。就现阶段来说,是最好的选择。(柳传志先生:“集中民主制”更现实http://club.kdnet.net/dispbbs.asp?page=1&boardid=1&id=8712990
我的评论:此论颇有一定的包容性,是值得进一步探讨的好建议。
 
1.6俞可平: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是中国式道路
“…俞可平: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是中国式道路。但同时必须清醒地看到,以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的命题,本身就意味着党内民主不是中国民主政治的根本目标,人民民主才是最终目标。中共十六大就确立了发展党内民主,以党内民主带动社会民主的中国民主政治发展路线。中共十七大再次确认了这一民主发展战略。党内民主是除基层民主之外,中国推进民主政治的又一重点。如果说基层民主是由下至上推进民主的话,那么,党内民主则是由核心向外围推进民主。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的政治权力核心,几乎掌握着全部立法、行政和司法权力。此外,作为拥有7000多万党员的大党,中国共产党聚集了中国社会广大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精英。没有党内的民主,就意味没有核心权力层的民主。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深化政治体制改革的根本目标,是扩大人民民主,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因此,从根本上说,发展党内民主,是推进人民民主的途径和条件…”俞可平: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是中国式道路 www.ce.cn/xwzx/gnsz/szyw/200712/29/t2... 2013-01-01   
 
我的评论:以党内民主带动全民民主的策略看来在中国比较容易达成共识,这其实就是一种精英民主过渡到大众民主的形式之一,它比较符合中国现实,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胡总书记的讲话中也充分地肯定了这个策略。今后的问题关键在于落实的深度广度及进程快慢等是否能跟上世界民主脚步以及是否能让多数中国人民认同。
 
1.7一个乡镇干部对民主集中制的精彩比喻
“…一个社会,要么就搞专制,如朝鲜,也会搞得一贯正确,要么就搞民主,好的典型太多,这里不予列举,但中国就是特色,竟然搞出一个不伦不类、不三不四、不明不白的所谓“民主集中制”…长期窃踞党和国家高级领导人位置并以党内理论家著称的康生说:“民主集中制的本质就是专制”。苏共总书记赫鲁晓夫曾说:民主集中制是人类最先进的政治制度,它只能在先进社会才能运行,我们现在还操作不好它,不是在该民主的时候集中,就是在该集中的时候民主。…有个乡镇副镇长曾对我说:现在的集权比以前更厉害了,书记只管人财物,根本就不干事,工作与难事全部交给了我们这些副职。他所在的乡镇共有43名干部,他感叹道:42个苕,被1头猪吃了。这是我听到的对民主集中制最深刻的体会。现实就是如此:不论行业、不论单位大小,无论多少副职、多少干部的“民主”,都不敌1个领导的“集中”。”(一个乡镇干部对民主集中制的精彩比喻club.kdnet.net/dispbbs.asp?boardid=1&... 2012-12-29
我的评论:此论也许稍偏激了点,但综观列宁提出民主集中制度后的发展历史,能用好的时候似乎少于用不好的时候,不是在该民主的时候集中,就是在该集中的时候民主的现象还比较普遍(到底有多普遍?我现暂未找到任何科学的实证数据,网友们能提供出有一定统计学意义的实证调研数据吗?)。至于对集中者集中行为的限制、问责以及对民主者意见及权益的保留、保护等,至今也很难看到可实际操作的好规定。
 
2 民主的必要条件
2.1相关性
民主参与者(参与民主议事、表决、监督等系列活动的人)须与其所参与之事相关,“我的事我做主”应当是民主第一要义,“外人”是没有资格指手画脚说三道四的。
相关又分为直接相关、间接相关、紧密相关、一般相关…直接相关和紧密相关者应当是民主权力的当然行使者,他们理当直接参与各种民主活动(各社会可根据客观情况指导性地列出适合公民们直接参与的相关社会事务);而间接相关或一般相关者可通过民选代表间接行使其民主权力。至于说到底要什么样的相关程度才是确定亲自参与或代表代议的分界,则要看特定时空的政治管理水平与效率等综合因素动态性地确定。基本原则之一可以是:“在不太影响行政效率的前提下,创造条件让公民个体尽可能多的亲自参与各种政治活动”。
 
2.2 平等性
每一个民主参与者间天然平等,一人一票。
社会分工等因素可能客观上造成公民间社会地位等的差异,但既然事先经过一定程序确定了大家都有资格参与到某特定政治活动中,参与者(可以是公民本人,也可以是公民代表)一人一票就应当是一种不证自明的基本法则。否则,就体现不了参与者间的平等性,就又会为谁的权重大小而争论不休。这种平等性还应当表现在在范围民主调研后更小范围内的“集体性民主性决策”之中(此处的“集体性民主性决策”专指集体性民主集中,不包括个人专权性集中的情况)。
 
2.3独立性
    每一个民主参与者间人格独立,各自完全独立地行使其民主权力。这样才可能真正地全面完整地表达民意或公意。任何直接间接干扰参与者独立意志的行为都是反民主的,务必竭力防范。
 
2.4知识性
每一个民主参与者要具备所参与议题的基本知识。这是保障独立自主性有效参与的重要前提之一。
确保参与者知识性条件的方法一般有两种,一是选好有相关知识的代表,二是培训参与者。第一种适用于专家代表性民主活动(类似于精英民主),第二种适用于公民亲自参与的民主活动(类似于大众民主)。培训的方法很多,论坛、讲座、宣传普及等均可用。言论自由是保障全面系统性培训的前提。
 
2.5限制性
    民主的限制性表现在任何人任何时候都不得发表宪法禁止的言论或做出违反宪法基本条款的决定,任何时候都不得以任何名义践踏基本人权…
 
2.6责任性
参与民主活动的人当然要对所参与事务负一定责任,很难想像参与者不负责任的活动会有多好的效果。大众民主决策的责任当然得由大众共同负责;精英民主中的代表们要对所代议的事务负有限责任。至于精英代表到底应负什么样的责任以及如何具体合理地问责等,是今后中国民主过程中要动态完善的任务之一。
 
    此节内容论述了民主运行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相关性、平等性、独立性、知识性、限制性及责任性6项基本条件(也许仍有遗漏,请网友们补充完善),这些条件缺一不可,缺少了任何一项,其民主结果都令人忧虑。无论是“精英民主”还是“大众民主”,在具体实践民主活动时,如何动态化地充分保障这些条件的完善将是中国民主进程中的日常必修课。
 
3民主的效率控制策略
3.1公开透明
    公开透明当然并不能保证民主结果的绝对正确,但可以有效防范当前人性水平条件下的权力滥用,它是保障民主有效率的重要机制之一,它甚至于是判断真假民主的标准之一,谁能想像太多的暗箱操作会是什么真民主?
 
3.2代表制
    有许多社会议题需要比较高深的专业知识或比较高的洞察力,普通公民常常并不具备这些条件(比如说三峡工程的论证、金融危机时的金融策略探讨等),常规宣传普及性培训又无法短期内见效…此种情形下,经过一定合理程序选出具备条件的代表代行公民们的民主权力是一种比较有效率的实践措施。
 
3.3信息共享言论自由
    信息共享不仅能让公民们充分了解社会真相,也是最大范围达成理解与共识的基本前提之一。
    言论自由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让掌握各种信息或观点的公民或社团能够充分传播信息和发表意见,也只有这样,信息共享才成为可能,这是全面系统性整合社会信息和意见的基本要求。言论自由既是日常生活中充分培训公民的重要手段,也是民主活动本身的基本要求。很难设想没有言论自由如何能将各种信息及观点全面系统地传播到公民中去,也很难设想没有言论自由的民主活动还能叫民主活动…
 
3.4科学议事
    没有科学的议事规则,言论自由极易演变为不着边际的东拉西扯,甚至于演变为情绪对立的攻击谩骂…引进科学议事规则如罗伯特议事规则,结合中国民主实际中的一些问题动态化地改进议事具体规则,可以较大程度上保障民主参与各方既不伤和气地平等充分交流信息或意见,又能较高效率地达成一些必要的共识…
 
3.5“精英民主”与“大众民主”的动态组合
不同国家不同时代在处理不同社会事务时,“精英民主”与“大众民主”的成份是不同的,没有什么一成不变的民主运行模式,务实有效的民主运行模式一般是既兼顾公平又有效率的且多数人认同的模式。
虽然现代人类社会民主管理越来越普遍,但仍然不可能什么事都搞一人一票的“大众民主”,可控的代议“精英民主”在许多方面仍是相对更有效率的一种民主运行模式(“代议民主”也许更准确,此仍沿用“精英民主”主要是为了尊重当前中国人的用语习惯。实际的“代议民主”中,代表们的素质只要与所代理事务相宜即可,可以是有些人定义的“精英”也可以是普通大众,将代表资格限定在精英上既不全面也不好具体操作)。各国根据其自身特点与时俱进地动态化优化组合性选用“精英民主”与“大众民主”仍是民主进程中的一件日常事务。
 
3.6民主集中制”的动态完善
为了避免运行民主集中制”时“不是在该民主的时候集中,就是在该集中的时候民主”等副作用,当前中国政改的首要任务之一就是民主化地确定一个民主集中操作规范,一方面规范集中者的集中行为及事后的有限问责等内容,另一方面规范对民主者言论及民主参与者各种权益的保护等内容(决策、执行、监督三权分立等也是重要内容之一)。然后在实践中据此实施民主集中制度,并不断完善之。如此,则既可让集中者谨慎地集中,也可充分保护民主参与者的合法权益…
 
此节内容简要地介绍了“公开透明、“代表制”、“信息共享言论自由”、“科学议事”、“精英民主”与“大众民主”的动态组合、民主集中制”的动态完善等几条保障民主效率的操作性策略(也许仍有遗漏,请网友们补充完善),动态优化这些操作性策略也将是中国民主进程中的日常必修课。
 
 
4 结束语
离开了民主实践所需的具体条件及操作策略谈民主,是产生“精英民主”与“大众民主”极端化分歧的主要原因之一,争议各方若能平心静气客观地讨论问题,就可以找出适合中国民主化进程中的各种“精英民主”(本人更愿意用“代议民主”这个概念替代“精英民主”概念)与“大众民主”间的有效组合。
一般而言,适合“精英民主”的事可由公民们依法选出他们信任的精英们代理,精英们要对所代理的事务负有限责任,公众依法监督精英代理事务全过程(采用民主集中制时独立的监督机构依法监督集中者集中各种事务的全过程)…而凡与公众直接相关或紧密相关的事,若这些事并不需要太高深的专业学问,则通过充分信息公布或告知后实施“大众民主”(必要时可加些精英指导,这些指导只具有参考性而绝不应该具有强制性,公众有选择接受与否的自由。)既有效率也充分尊重了公民的民主权力。
 
201315星期六于乌鲁木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