惩治腐败不妨从控制“三公消费”开始


惩治腐败不妨从控制“三公消费”开始

 

刘纯银

 

元旦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冒着零下十几摄氏度的严寒,来到地处太行山深处的全国扶贫开发重点县河北省阜平县,看望困难群众,共商脱贫致富之策。11日《京华时报》报道:总书记在阜平县住宿的房间只有16平方米,工作餐也是严格按照“四菜一汤”标准配备,都是家常菜,还特别交代不上酒水。然而,与之鲜明对比的是:当前有一些党员干部却错误地认为,只要不偷不拿,吃吃喝喝没什么,更有甚者,不吃不白吃,吃了也白吃。

 

其实,从中央到地方,都对三公消费有着严格的禁令、明确的约束。《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也对三公消费提出了明令禁止,各地也有诸如严禁工作日中午饮酒、严禁公车私用、严禁公费出国(境)等方面的措施和规范。虽然禁令不少、准则也很严,但是现实情况却是:一些党员领导干部仍然沉醉在酒杯中、安乐于屁股下、陶醉在游玩里,以致三公消费现象相当严重地存在着、甚至蔓延着。难怪有人说:尽管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三公消也是年年居高不下。这不,有资料显示:每年公款吃喝在2000亿元左右,公车费用在3000亿元左右,公款出国考察在3000亿元左右,仅此三项耗资就相当于4个三峡工程。群众对此意见非常大,每年全国“两会”上有关控制三公消费的提案也屡见不鲜。

 

三公消费从表面上看是乱花纳税人的血汗钱,但从深层次看更是滋生腐败的基础,所以笔者认为,惩治腐败不妨从控制“三公消费”开始。正如国家行政学院教授竹立家所说:治理腐败、控制三公消费的理念很好,关键还是要落实到行动。

 

首先要加强教育,筑牢思想防线。控制“三公消费”,不能仅靠干部的道德良心,但得有相应的党性作风。实践证明,党性强、作风正的干部能够自觉摆正自己与人民的关系,牢记使命,珍惜人民的每一分钱财;只有党性不强、作风不正的干部,才会把手中的权力当成特权,尽情花费国家和人民的资财。因此,控制“三公消费”,必须加强对干部的思想教育,使他们强化公仆意识、节俭意识和自律意识,保持和发扬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严格执行中央关于精简经费开支的要求,带头反对铺张浪费和大手大脚,带头抵制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珍惜、花好人民的每一分钱,真正把有限的资金和资源用在刀刃上,用在发展经济和改善民生上。有这样的思想境界,控制或减少“三公消费”就能事半功倍。

 

其次要深化改革,健全制度机制。规范“三公消费”,治本之道是改革。通过改革,创新体制机制,使“三公消费”制度化、公开化、民主化。甚至可以将公款吃喝、公车私用、公款旅游等三公经费等行政成本,纳入政绩考核范畴,决定官员仕途,必要时,还可以将三公消费纳入《刑法》调节范畴。正如有人说:一旦把“三公消费”置于阳光之下,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一旦有人违反了就毫不姑息地受到惩处,党员干部自然就会小心谨慎,按章办事,到时不断攀升的“三公消费”也就能自然而然地解决。

 

总之,三公消费占用了大量财政金额,利用了公共资源,绝对不能对三公消费再宽容。更何况减少“三公消费”,可以省出更多的钱用于民生工程,让国家的福利政策惠及更多民众。相信,只要我们肯花大力气、肯下硬功夫、肯动真格,治理三公消费腐败就不是想象的那么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