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血统论的思考


论(202

2013-1-6

关于“血统论”的思考

 

       中国几千年的封建制度及封建思想文化传统中,“血统”观念和“血统”意识最为深刻,是各种封建思想意识的依据和基础,它影响和制约了封建关系和封建统治。“血统论”是“血统”观念和“血统”意识的理论表现。科学的研究认识“血统论”有助于正确的学习中国历史、建设和谐社会、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都很重要。

       经过文化革命,“血统论”在名声上已经很臭了。但在实际上并不如此。有人说,自己天生是“血统论”的反对者。这种自我认识恰恰反映出对于“血统论”缺少科学的历史唯物主义的认识。

       “血统论”的实质是“天命论”,即“人的命天注定”。何为“天”?何为“命”?人生的轨迹、定格、结局等即是“命”。这个命是谁规定的?在印度是种姓制度规定的。在第三帝国德国是法西斯的“人种理论”规定的。在中国是“血统论”规定的,“血统”即是“天”。所以批判“血统论”必须以批判“天命论”为根本。不批判“天命论”就不可能批判“血统论”。若此,又有谁能够是“天生的”或“天然的”反“血统论”者呢?

       “血统论”在中国社会的实践和社会认识中的制约作用很大很深。

       在民主革命战争时期,为了分清“敌我友”实行了划分阶级和确定阶级成分的措施。这个措施在激烈的生死攸关的阶级斗争中是必要的和必须的。这是民主革命战争时期的一项基础性措施,仅仅是制定各种革命政策的依据。在革命战争任务完成了以后,划分阶级及阶级成分,就产生了副作用。解放后实行划分阶级成分并按照阶级成分来享受权利、分配利益也渗透了“血统论”的影响。对此应该从中国革命的进程阶段性和历史局限性来认识。

       现在社会上经常有人在批判一些腐败现象(或封闭现象)时提出所谓的“太子党”问题。不管其主观的愿望是什么,简单化的批判往往无意间表现了“血统论”、“天命论”的倾向。中国社会发展还很不充分(从中央电视台组织的“寻找最美教师”和“寻找最美乡村医生”的活动中就反映出城乡差距、东西部差距等),社会分工中的某些领域还保留着传统性的“硬格局”。不应该将这种现象归结为如“太子党”等少部分人的垄断。过多的将一些不发展的现象或不正常的现象笼统的说是所谓的“太子党”问题,也就变相的宣传“天命论”或“血统论”。往往正确的见解中带有一些不正确的东西。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建设必须也一定是建立在科学的历史观的基础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