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人物系列之一:孔子及其思想(5)


 礼之本,心有戚戚焉
  
  关于孔夫子对礼的看法,我还摘录了一条,这里孔夫子就直接讲了他对礼的观念。
     
  林放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
                               ——《论语》3.4
    
  林放也是孔夫子的一个学生。他问:礼的根本是什么?您老人家天天在说礼讲礼,所谓“经礼三百,曲礼三千”,这么多讲不过来的,现在只请您说一句话,礼的根本到底是什么?这就有点像后来的禅宗了,佛法三藏十二部那么多,经典那么多,都不要说了,我只问老和尚一句话:“如何是祖师西来意?”你也只需要一句话就说清楚。
     
  当然,孔夫子和后来的禅师不一样。他回答得很老实:“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礼数、排场,这些并不重要,比如结个婚要摆三天三夜的宴席啊,接待一个人要十里长街的红地毯啊,等等,与其搞得那么奢华,不如简简单单表达出你的心意就够了。“
丧”,指丧礼,在过去中国的礼仪中,这是最重要的部分。生死事大,尤其是死。中国人重老嘛,老人是最受敬重的,但是,老人又要面临着生死大限,所以,丧礼就显得特别重要。丧礼在过去有很多讲究,但是现在人已经不讲究了,其它地方我不知道,成都的丧礼现在都委托给丧葬公司了。哪家死了人,给丧葬公司打个电话,丧葬公司就全包了,搭个帐篷,照片挂起,哀乐放起,亲戚朋友就聚拢来打麻将,打上三天三夜的麻将,然后送到火葬场一烧了事。
     
  这就有点不像话了!死了亲人,应该是很悲戚的事,却聚在一起打麻将、搞赌博,很喧哗,真的是人心不古啊!
     
  “丧,与其易也,宁戚。”就是说办丧礼的时候,不管你请多少人,办得如何轰轰烈烈,好像一切都做得很好了,但是,不如你心中有真正的悲哀之心。对亲人的去世,仪式做得再完美,都不如内心真正的悲伤。这就说明礼的本质,是发乎内心,是我们内在情感的真实表露。礼仪只要能够恰如其分地表现出我们内在的情感,这个就够了,不需要那么多装饰。心有戚戚焉,这才是丧礼的根本要求。
     
  我们看,孔夫子谈礼,都是放在世道人心上来谈,都是从最本质的地方来谈的,一点都不是让我们徒有虚礼,做表面文章。当然,对于很多普通人来说,没办法教给他们最本质的东西,那怎么办呢?有一套这样的礼节作为约束,也不错了。过去出丧的时候,就专门要哭的,起码让人觉得这个氛围是伤心的。不像现在,来了人拱拱手、打个招呼,然后就三缺一上麻将桌砌长城去了。
     
  在儒家的思想里,特别重视的是本位,也就是说,人要在自己的本位上行事,事情也要让它回归于本位。那么,什么是礼的本位?“礼者,理也。”礼和理是相通的。“理”,指的是合理。我们面对人与人的关系、面对大小事情,用一个合理的形式表达出本位来,这就是礼。人与人之间要用合适的礼数,来表达远近亲疏的不同关系。不同的人群,不同的时段,不同的环境,都要有相应的礼仪,把这种和谐的关系恰如其分地表现出来。所以,礼在人类社会生活中是非常重要的。
     
  在周代,《周礼》可以说是当时中国人心目中的宪法,人人都必须要遵守,一切社会制度都必须以周礼为基础。周礼制定了君臣、父子、夫妻、朋友之间的权利和义务,人的生老病死、婚丧嫁娶……社会的各个环节都有一套礼仪要遵守。
     
  大家千万不要小看周礼啊!通过这套礼仪,中国这么大面积的国家,这么多的人口,这么多的民族,能够安定下来,和睦相处,不容易啊!周朝能够统治中国八百年,就是靠的这一套周礼啊!周朝是行王道,不是像后来行霸道,单靠武力的强大。我们读《东周列国志》就发现,周天子的武力并不比诸侯强啊!而且一遇到麻烦,就老是向那些强大的诸侯国求救,有时候显得很窝囊。但是,周朝的统治时间却最长久,八百年是个什么概念?美国建国也才两百来年时间啊!很多人觉得美国特牛,是全球的霸主,但是,《易经》讲“一阴一阳之谓道”,美国现在还在上升期,建国到今天还没有真正遇见危险。当然,前两年金融危机对它打击很大,这两年中国的经济起来,对它也有压力。但是,毕竟美国还没有经历真正的重大危机,只有两百年历史嘛,再过一两百年试试,那时候你才看得出来一个社会、一个制度、一种政治文化结构的稳定程度到底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