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堂经济学说史课(2012-2013上)
时间过得真快啊!本学期最后一次课的到来,有点猝不及防的感觉。睡到半夜起来,因为想在第二天的课堂上为本学期作个总结。想来想去,一切似乎都是过往的延续,一切都很正常,一切都在预料之中。这个学期的教学好像比以往任何一个学期都要顺利,都要平静。
可是,这个学期学说史课堂确实与以往不一样。比如,教学方式上我作了一些变化。一是放弃了小组课堂作业。以往在教师讲授的部分,每二三周要布置一次小组课堂作业。作业题目总是根据讲授内容随机选定随机布置的。比如,讲到色诺芬的分工与市场思想时,曾经布置过“色诺芬与斯密谁更有意义”的作业。学生做作业的同时我也做,我前些年写过的很多文章,就是做这类“作业”的结果。学生从这些作业中也得到了锻炼和收获。每年都有几篇学生公开发表的论文是在这类作业中产生的。很有意思的是,前面学生做的作业作为公开论文发表之后会成为后来学生进一步做作业的参考。但是,做这类作业也面临一些问题。一是要占用大量教学时间。如果一个班级分成八个小组,每次课堂作业,包括小组讲习,同学讨论和老师点评,就得花去一节课。这样老师的教学时间就有些紧张了。因为每个小组最后还有两节课的小组讲习。二是这类作业的成效尤其是小组学习研究的成效很不确定。以往的情况是,老师布置作业的时候,就将理解问题的思路给学生一个交代。我的希望是学生能够真正本着学习和研究的心态来做作业,可是少数学生仅仅将此作为一个任务来应付。有时候“研究”成为简单的百度+谷歌,复制+粘贴。而且,做这类作业是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真正考验,对学生知识基础有着很高的要求。考虑到一些实际的困难加上对目前班级学习情况不是很了解,于是在学期之初我就决定放弃小组课堂作业了。
我所作的教学方式的第二个变化是不再要求做太多的“复习思考题”之类的课外作业,而是改成写学习心得或者读书笔记。以往有过学生抱怨作业任务太重。任务重的原因之一是每章布置的复习思考题数量太多,二是我还要求手写作业。想来一件事情即使持续做了十几年,也不一定就是正确的事情,而且大部分抄课本、抄文章、抄网络的作业也确实没有太大意义。于是改成写学习心得——每单元学习结束之后,针对某位思想家的某个思想或者主张加以评述。作业形式很简单,任务也不重,但我要求必须写出自己的认识,最好在阅读经典的基础上完成。学生们的第一次作业就给我很大的震动。同学们的阅读很广泛,思考也有一定的深度。有的同学读过的书是我没有读过的,于是阅读学生的读书心得对我来说也是一个学习过程;有的同学读过的书我读过,但他们可能有着不一样的理解思路,这样我从他们那里也可以收获不一样的认识;有的读书笔记有着飘逸的语言,优美的意境,读来是一种享受。某位同学的学习心得是评价托马斯·阿奎那的经济思想。因为找不到太多的中文材料,她就直接从网上搜索阅读英文材料。我所阅读的阿奎那的材料是商务的一个文选,摘选自阿奎那的若干著作,而这位刻苦学生直接阅读的是阿奎那的《神学大全》,于是不同的材料来源提供了不同认识的可能性。尤其让我有意外之喜的是,研究阿奎那这样一位中世纪的教会神学家的思想,这位灵性十足的同学的文字却是那样灵动,那样飘扬。
批阅了第一次学生作业之后,我有些后悔放弃小组课堂作业了。我之前对这个班级学生的学习能力及学习自觉性缺乏信心,而从这次作业来看,他们的学习能力和学习自觉性都很不错。不过,从这次的学生作业中,我所得到的认识和收获大多是正面的,积极的。比如说读书。很长时间以来,我总以为现在的年轻人已经被网络腐蚀和败坏了,他们将自己大脑的功能寄托给了电脑,将知识寄托给了搜索,将阅读寄托给了浏览。去年读过一位美国媒体研究者写的《浅薄——互联网如何毒害了我们的大脑》,进一步让我对年青一代的阅读和思考能力产生了深深的怀疑。这次看学生作业(其中一半左右属于读书心得的性质),我发现有很多学生有着很好的阅读能力和思考习惯,并且有着不错的写作技巧。这让我很欣慰,我对90后的认识有了一些积极的变化。
我进入教室的时候,第八小组已经做好了讲习的准备,今天他们讲习的是新制度经济学。头天晚上看了他们最新的课件,虽然还不是很完善,但也基本上成熟了。其实这个小组准备得比较早,只是由于新制度经济学的内容很丰富,需要阅读的东西很多,而我对他们提出的要求可能有些高,所以他们准备工作进展得不是很顺利,上一周我还对他们提出内容和结构的修改要求。昨天晚上的回复中,我提出要他们最后留出二十分钟给我来作学习总结。虽然只是比此前其他小组多占了五分钟,但他们还是感觉到有些压力。因为他们准备的内容不是需要减少时间而是需要增加时间。
小组长第一个上台讲概述部分。似乎是有些紧张,似乎是对时间控制没有把握,感觉讲的不是很有条理,重点把握也不是很好。当他讲完这部分内容的时候,感觉我希望讲到的一些重要内容比如新制度经济学与新古典经济学及新旧制度学派的关系,新制度经济学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背景都没有给出很清晰的解释。
第二个走上讲台的是位女生,精神饱满,热情洋溢。她的“我们新制度经济学”的表述让我感觉到她对自己所介绍的学派的认同。她主要讲述的是科斯的交易费用理论和企业理论。从通用与菲舍的购并案引出交易费用概念是一个很好的思路,这部分内容的逻辑和结构,内容和层次都很适当。不过,讲企业理论尤其是讲企业的边界的发展时,处理得不是很好。问题可能出在将交易费用理论与企业理论分开来讲,如果结合起来讲可能效果要好一些。
第三位走上讲台的是另一位女生,讲的是诺斯的制度变迁理论及诺斯悖论。前一个内容讲得很精彩,内容充实,逻辑合理,层次清楚。对制度变迁的影响因素及路径选择的解释是我所听到的最好讲述了。不过,讲诺斯悖论的时候好像有些问题。我的理解,应该先以历史事件引出诺斯悖论,再从政府的职能、行为特征等角度解释诺斯悖论的原因,这样可能更容易让人理解和接受。讲授者首先讲的是关于国家职能或性质的理论,再讲国家的行为特征,最后直接给出诺斯悖论的定义。这样的解释至少从便于接受的角度看不是很有效。
第四位走上讲台的是位男生,讲述的是张五常的佃农理论及合约理论。佃农理论讲得比较细致,但我觉得解释得不是很清楚。问题似乎不在介绍者。我读张五常的《佃农理论》时,就觉得他解释的不是很清楚。他说他在读马歇尔的《经济学原理》时,从一个注脚中发现传统理论认为定额租总是比分成租有效率。他怀疑其中有问题,而他的论文就试图证明分成租会更有效率。其实,他整个论文的主体不是证明分成租比定额租有效率,而是证明在信息有限且信息成本存在的背景下,出于平衡风险和收益的需要,分成租可以成为一种选择。后面对合约理论的解释,不论从理论表述还是案例分析来看,都还比较清楚明了。
最后又是小组长上台,讲新制度经济学的影响及新制度经济学与中国的关系。影响部分讲得比较清楚,比较深入。与中国的关系部分也讲得比较生动,但有些细节可能处理得不是很有把握。
第八小组讲完全部内容,还有二十五分钟下课。
我原来的计划是,先用三五分钟对第八小组的讲习进行点评,接着讲一讲我关于经济思想史教学和研究的一些心得,然后对本学期教学作个总结,最后对大家今后的学习提出一点希望。感觉时间还比较多,于是准备点评环节多花点时间。由于我对新制度经济学的兴趣,一旦进入角色免不了兴奋,一旦兴奋起来就不容易刹车。讲到威廉姆森的资产专用性理论,解释了资产专用性-依赖-市场力量-敲竹竿-交易费用……讲到张五常的佃农理论,讲到了定额租与分成租的关系,分成租的效率问题,分成租对平衡风险与收益的作用,张五常的佃农理论对于信息经济学的意义……讲到新制度经济学与中国的关系,又讲到中国的产权改革,科斯组织的纪念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的理论研讨会,张五常的《中国的经济制度》……我以很快的语速兴奋地讲着。还没点评完,抬头一看,已经讲了二十来分钟。
本来打算作为重点讲述的关于经济思想史教学和研究的一些心得,实在没有时间讲了。好在这些认识在我的博客里有,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在课后浏览。还有时间可以对学期教学作个简单总结,顺便提点希望。
(以下属于我想表达的内容,与实际讲述有细节上的出入)
“这是我最后一次给大家讲课了。这学期的教学留下了一些遗憾,一是由于时间关系,有些想讲的内容没有来得及讲,二是因为对大家学习能力和学习积极性的不理解,放弃了小组课堂作业。如果有小组课堂作业的话,我给大家的学习指导会更多一些,我跟大家的接触和了解也会更多一些。以往有的班级,一个学期下来,我能叫出大多数学生的名字,而对你们这个课堂,很遗憾,我至今大概只能叫出十来个人的名字。”
“其实,开学不久,我就对自己放弃小组课堂作业有些后悔了。因为从学期一开始,你们这个课堂就是一个专心投入,热情积极,严肃活泼的课堂。生活实在话,我有两三年没有碰到这样让我心仪的课堂了。你们知道,我热爱我的专业,我更热爱教学,而这一切价值的体现,需要具有良好素质和学习热情的学生的配合。这一个学期过得很快,对我来说,一个而很重要的原因是因为上课的愉快。你们不知道,对这个学期的我来说,最有意义的时光就在星期二和星期五的上午,我一周的七天就是为这两个上午准备的。”
“让我真正感受到你们的学习和思考能力的,是第一次作业之后。大多数同学的作业都能在一定程度上表达自己的认识和思考,尤其是以读书心得形式完成作业的同学,他们阅读的广度,思考的深度,都给我深刻的印象。整个班级那么多同学,就没有懈怠的,没有应付差事的。大家都把作业作为一个积累自己知识,训练自己能力,锻炼自己思维的机会。你们的这种自觉学习的人情,让改变了对90后的印象。”
“学期开始之初我跟大家讲过,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我希望大家会有所变化。对我来说,这是一个承诺,也是一个希望。我之所以敢做出这样的承诺,是因为在我以往的教学中,我可以明显可以感觉到大家的变化,而且,大多数同学也确实发生了一些变化。你们让我看到的变化好像来的更早一些,而且,这种变化或者进步比我想象中也要大一些。我所说的变化,也是我所希望的变化,关乎对知识和学习的态度,关乎学习能力和学习习惯及学习方法,还关乎学习和研究的兴趣,关乎视野和境界……”
“进入小组课堂讲习之后,你们所呈现出热情与活力,团结与协作,认真的态度和严肃的精神,细致的准备和精彩的讲习,都让我欣慰,给我惊喜。说真的,听你们讲课也是一种享受,看到你们的进步更是享受。好几次我陶醉在你们的讲习中,我很想说,经济学因为有你们而精彩。”
“这是我最后一次给大家集体讲话,我想提出一些希望。还是从房龙的《宽容》中的一个故事说起吧。在很久很久以前,在一个山谷中住着一个部落。他们的生活幸福、安详、宁静、甜美。他们在那里已经居住了很多很多个世纪了。尽管生活是这样的美好,总有一些人不安于这种宁静的生活。他们想寻找一种新的生活。他们所寻找的只是一种新的,不一样的生活,而不一定是一种更好的生活。那些不安分者或者一段爬过高高的山崖,进入沼泽,进入森林。没有人知道他们是否成功。有牧羊人翻过山岭,看到有白骨垒成的道路,穿过沼泽,进入森林。山谷中的人们继续安静而祥和地生活着,也说着那些不幸的外逃者的故事。有一年,山谷里发生了严重的灾难。灾难之重使得山谷里的生活不再可能。”
“可是,山谷里的人已经习惯了山谷里的生活,他们不能想象在另外一个地方还有另外一种可能的生活。失望和焦躁之间,有牧羊人说起外逃者的故事,说起所看到的白骨垒成的小道。也许那些外逃者已经找到了一种可能的生活,也许沿着那条白骨垒成的小道可以找到那种可能的生活。于是,他们出发,离开山谷。”
“我想说的是,那些外逃者们,尽管他们中的大多数失败了,他们留下的仅仅是白骨,但他们的努力是有意义的。即使只是一堆白骨,也可以成为路标。我还想说的是,怀疑和思考应该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应该成为我们生活意义的一部分。一个社会里只有一种声音,只有一种观念和意识是危险的;保持怀疑和思考,至少为另一种声音,为另一种意识,为另一种选择留下了希望。在我们这样一个高度物质化的世界,怀疑和批判的声音越来越弱了,因为各种各样的权力操纵在各种各样的既得利益者手中,他们不需要思考,不需要怀疑,也不需要批判。由此,怀疑和批判,思考和呼吁的使命就只能落在你们这些没有被腐蚀没有被败坏的青年学生身上。”
“为了承担起这样的使命,我希望大家能够保持好奇心和想象力,保持怀疑精神和批判能力。我相信这一切的意义不仅仅在于可以丰富这个世界,也可以丰富我们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