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我的不成熟定义,不成熟理念,欢迎大家批评指正和完善。毕竟我不是城市规划专业人士,我只是一个爱心人士,关爱地球人。只是一个责任者,想为地球人的价值回归和提升动点脑筋。回归不是回到原始状态,提升也不是接纳现代伪文明。
其次,这个理念尚在示范实践之中,有待更深地探索与更广地丰富,有待总结形成理论。因此,欢迎实干家、学问家帮助,共同来为神州大地的炎黄子孙实现幸福梦也为地球村的村民出力献策。
初步定义:城市脉道是连接城市绿道与城市周遭的产业文明镇、绿色幸福村、有机田园的以人为本的生态游步道、社交欢乐道、生活便捷道,以及政府在此道上提供应急救援、心理咨询、信息资讯等相关公共服务的优质服务道。
与城市绿道的差异:它不是城市绿道的升级版、拓展版,而是一种革命版,具有城市建设回归以人为本的主体价值的彻底性、城乡一体化融合发展的互补性。
实践情况:受老庄之道哲学的熏染,启发于城市绿道的概念,特别是在共产党执政为民、以人为本的理念指引下,结合当下中外城市的实践方向,我在2011年着重思考城市脉道这一概念,得到领导和同仁的首肯,很荣幸其理念纳入湖北省发展战略规划办的鄂西圈三年行动计划。在湖北省政府和襄阳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与大力支持下,2012年起在湖北襄阳开始实践应用,纳入襄阳市政府十件实事之一。规划按照三期工程共
梦想未来:我设想的城市,绝不应该以车为本,车道主宰这个所谓的现代世界。车是必要的,不可阻挡也不应该阻挡发展。问题是,车子不能喧宾夺主,而应该让车流不仅分流,更应该让位。这就要在城市设计上,首先考虑城市脉道,把“人道”作为主体。事实证明,人行道与车行道的并行不悖,在很大程度上矮化了现代人们的价值,尤其是老人、小孩,不仅过街极为不便,游乐更是天方夜谭。而所谓的城市绿道,也只是像耳环手镯一样的装饰点缀,难成主体。因此,未来的城市必然是城市脉道的城市,让人成为脉动的红血球、活细胞。
几个冲突:解决人道与车道的冲突,设计的根本点在于车子上天入地,绕道而行。停车场也需要科学合理地布置在脉道附近,虽然机动车与城市脉道格格不入,但必须让它们成为散落的友好邻邦。消防车等应急系统无疑是要考虑的因素。要让城市脉道占据最好的地面,链接最美的节点。而对于老城改造,城市脉道建设的困难会很大,冲突在于已有的高楼大厦占据要道横行霸道,因此需要循序渐进,道法自然,娓娓道来。对于往产业文明镇、绿色幸福村及有机田园的链接,冲突在于土地指标,城市脉道是否能够比肩现有快捷机动道路如高速公路的地位?
配套完善:政府提供免费的转运电瓶车,提供拓展的公职服务人员。我家的老人要去医院,一个电话,免费的政府公务车就来到了楼下。在外面游山逛水顺便买了很多东西,一个电话,还是免费的政府公务车就在城市外围转接运输。这里用了一个公务车的概念,我觉得今后城市与乡村的公务主要就是民务,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另外,发挥市场主体和社会组织的作用,也大有文章可做。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不是不可能的,理念的创新价值与特色文化的广告效应可以利用。
五位一体:可否探讨作为贯彻落实十八大“五位一体”的一项举措,在城市脉道中加以体现?比如在经济建设上,这是致富道;在政治建设上,这是执政为民道;在社会建设上,这是和谐道;在文化建设上,这是幸福道;在生态建设上,这是自然道。当然,还有很多道道,都可以归于这五道。在此不表,留有余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