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逸枫:缘何住房公积金闹“钱荒”?
导读:2013年10月11日,据新华社电 由于全国各大城市楼市成交量不断攀升,住房贷款和公积金贷款也呈快速增长状态,杭州、广州、青岛、北京、上海等地频现公积金贷款难,多个城市公积金出现缓贷甚至断贷的现象,部分城市甚至出现了“挤提”分险。一度巨额“沉睡”的公积金,缘何也闹起了“钱荒”?多地陆续收紧公积金贷款,上海市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人士称,今年上半年,上海市共归集住房公积金和补充公积金299亿元,但同期提取、住房贷款、保障性住房建设项目贷款这三项支出的金额分别达到179亿元、334亿元、34亿元,支出合计几乎是收入的一倍。在江苏,泰州、苏州等多个地区已陆续收紧公积金贷款,或者是延长办理周期,一些地区的公积金出现了年度“赤字”。“公积金也闹起了‘钱荒’?”类似的焦虑情绪引发了连锁反应。8月底,济南引发“挤提”风潮,最多时一天约有1500人涌向济南公积金大厅。楼市火爆带旺公积金净流出,事实上,公积金“荒”也只是今年以来的情况。有数据显示,2011年-2012年,全国公积金年结余约有四五千亿元,沉淀资金数额巨大。
著名房地产专家、亚太城市房地产研究院院长谢逸枫表示:“据统计全国大约有15个城市出现住房公积金“闹钱荒”现象,导致部分公积金贷款购房者落空,引起市场不小震荡。从各城市住房公积金吃紧的原因看,主要有五个方面,一是住房公积金余额出现不足,无法满足巨大购房需求。二是房价持续上涨,购房者恐慌集中入市,住房公积金难一次性支付。三是住房公积金超3000亿巨资挪去投入基建,导致住房公积金功能减弱。四是巨额住房公积金资金“沉睡”银行,成为地方政府“生钱”利器。况且银行贷款又收紧。五是住房公积金贷款供求不平衡,部分城市已采取降低贷款最高额度、“公转商”贴息贷款等方式减轻公积金资金压力。”
著名房地产专家、亚太城市房地产研究院院长谢逸枫认为:“住房公积金“闹钱荒”现象,反映了现存公积金制度存贷不畅的弊端。从长期看,必须从根本上完善公积金制度,开源节流、依法缴存,并建立合理的存贷比率和稳定有效的公积金保值增值投资渠道。此外,公积金“资金池”的分散管理,也降低了资金使用效率,使得各地“忙闲不均”。应加强全国公积金计划管理,加强公积金资金监管,实施公积金投资增值等。”
住房公积金是指国家机关、国有企业、城镇集体企业、外商投资企业、城镇私营企业及其他城镇企业、事业单位、民办非企业单位、社会团体及其在职职工缴存的长期住房储金。按照住房公积金使用规定,购房者除购房时可提取账户资金支付房款以外,还可以享受优惠利率得到贷款。但现实情况是 理中心的负责人认为,这与一些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的积极性不高密切相关。相比为每个人办理住房公积金贷款,购买国债或银行大额存款更省事也更安全。他解释说,为每个零散的客户办理贷款,一方面手续比较繁杂,同时要进行严格的资格审查,另一方面还要承担贷款风险。
2013年上半年开始,上海、杭州、南京等地出现公积金吃紧、贷款等候时间拉长的情况。“我国住房公积金至少拥有3000亿以上的沉淀资金。”一位公积金管理中心工作人员表示,这个数据还是截至2008年年末的数据,而沉淀资金每年都在飞速递增,因此这个数据将更加庞大。据3月末中国房地产研究会、中国房地产业协会会长刘志峰透露的数据,目前全国住房公积金结余已达到9000亿元。查阅大量资料获悉,各地区每年均会产生大量的沉淀资金,大都占当期归集资金的五成以上。以吉林省延边州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的数据为例,截至目前,其归集资金为10.6亿,放贷额度是3亿,提取2亿多,公积金放贷加提取的额度不及当期公积金总额的五成,剩余的均为沉淀资金。“沉淀资金大都以活期的形态托管在银行,产生的利息加上公积金贷款所得均属于公积金增值收益范畴。”上述公积金管理中心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近年来,托管在银行的沉淀资金逐年减少,因为庞大的沉淀资金吸引了各个领域的目光,大量沉淀资金已被投入到铁路、保障房等大型重大项目建设上。
早在2009年,住建部、财政部等七部委就联合印发了《关于利用住房公积金贷款支持保障性住房建设试点工作的实施意见》,启动了利用住房公积金闲置资金支持保障性住房建设的试点工作,试点城市可将50%以内的住房公积金结余资金贷款支持保障房建设,贷款利率按照五年期以上个人住房公积金贷款利率上浮10%执行。如今,全国公积金支持保障房试点已由首批的29个城市扩围至93个城市。对于住房公积金的巨额沉淀,最担忧是资金安全问题。各地的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管理着巨额资金,但又不受金融监管机构的监督,很容易出问题。实践中已经出了不少影响恶劣的大案。2010年3月25日,湖南省郴州市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原主任、"全国住房公积金第一案"主犯李树彪被执行死刑。1999年到2004年间,李树彪利用职权多次贪污、挪用单位所管理的住房公积金,涉案金额达1.2亿元。住房公积金管理机构负责人非法挪用公积金的典型案例,在全国各地屡屡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