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系作者在9月14日中国改革20人论坛经济形势分析与经济体制改革研讨会上的发言。)
我讲两点,一是经济走势,二是改革。中国经济的走势,大家都很关注。GDP增速从2007年的13%滑落到去年的7.8%,跌幅不能说不大。今年上半年继续下滑为7.6%。经济从高速转为中高速,已成为共识,关键是在什么位置能止住,不再下行,即能否守住7.5%的底线。在几个月前许多人还是很悲观的,所幸的是8月份已经止跌,PMI值已好转,回升到51.0%。今年GDP增速达到预定的目标7.5%或以上,看来是可能的。最近一些投行也纷纷调高了中国GDP估值。但是,明年GDP增速会是怎样呢?会不会保持7.5%或以上的增速呢?很难说。因为GDP增速止跌回升很大程度仍然是原有的刺激模式即加大投入和信贷的结果,而不像是经济结构转型产生了效益。从短期看,比如看半年,GDP增速还是可能向好或趋稳的。但从中长期看,恐怕是个未知数,具有相当大的不确定性。从理论上讲,中国经济在未来的十年内还是有增长空间的。也就是李克强总理强调的三点:一是城市化即生产要素的部门转移带来的经济增长,二是改革红利带来的经济增长,三是结构转型带来的经济增长。关键在于,怎样才能把潜在的经济增长变为实在的经济增长。我觉得学术界还是有共识的,就是要全面深化改革来推动中国经济的长期增长。所以说,宏观调控只能解决短期经济增长问题,中期要靠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长期要靠包括政治体制、社会体制改革在内的整体改革。唯其如此,中国经济才能够长期健康平稳较快地发展。
关于改革问题。海内外对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都非常关注并寄以很高的期望。人们普遍预期,十八届三中全会将公布经济体制的顶层设计,给出全面深化改革的路线图和时间表。其实,改革思路早已讨论且有些改革已启动或拟启动,如贷款市场利率的松动,上海自贸区的即将设立等等。概括地讲,今年三中全会可能推出六项改革:土地改革及相应的户籍制度改革、财税体制改革、金融体制改革、资源品价格改革、行政体制改革等等。
土地制度改革的核心是破解城乡二元土地制度,推进土地生产要素的市场化,建立和健全土地使用和流转的现代产权制度。即将开始的改革将加快农村土地的流转,推动农村土地交易的市场化,改变土地增值收益分配不公的格局。
户籍制度改革的核心是破除户籍赋权的“二元结构”带来的不公平,促进农民工变市民,推进劳动力的自由流动。户籍改革将分类推进:一是县和大部分地级市将加快放开户籍,让落户人员享受公共服务;二是在大城市推动公共服务由户籍人口向常住人口拓展,推行居住证制度。
行政体制改革主要是简政放权,一是减少行政审批的数量或层次或环节,提高行政效率。二是引入民间投资,打破公用事业和服务业的垄断,让这些行业享受“供给需求双重增量”。三是提高政府透明度,加大公众的知情权和参与权。
金融改革主要是深化市场改革。一是建立多层次市场体系,通过减少国家持股,提高直接融资和拓宽地方融资渠道等等。二是利率的市场化,存款利率市场化按先长期后短期,先大额后小额的路径。三是推进汇率市场化。汇率将继续增加汇率弹性,并完善人民币中间价形成机制。四是资本项目开放。资本项目开放先直接后间接,先增量后存量。
财税改革一是完善原有的分税制,中央上收事权而不是下放财权,分税制主体不变。二是财政支出结构向民生倾斜,扩大民生财政支出,压缩行政经费开支。三是税制改革,推动房产税和消费税成为地方主体税种,改革资源税,开征环境税。四是通过增加中央为地方代发债券规模,压缩或控制地方表外融资等方式来化解地方债务问题。
资源品价格改革主要在能源和公共事业领域,去年以来有所加快,核心是逐步放开价格管制,形成竞争性市场结构,并建立有效监管。改革按进度由高到低排序为“煤水油气电运”,按难度由易到难排序为“水煤油气电运”。
我个人认为,如果能推进上述改革,中国经济长期健康稳定增长是可期或有保障的。但我感觉,改革的难度是非常大的,只能有序推进。
例如人民币国际化和汇率的市场化以及资本项目的放开,其中的逻辑关系是,人民币的国际化和汇率市场化最终有赖于资本项目的放开,而资本项目的放开却有赖于国家信用的稳定,国家信用的稳定不仅依赖国家的经济实力,而且有赖于一个民主法治的政治结构为基础。如果没有政治体制改革和相应的民主法治体系的建立,人民币的国际化和汇率的充分市场化以及资本项目的彻底放开是非常危险的,也是不可能的。
再如土地改革,在现有的体制格局下,我感觉土地改革也可能不会大改,只能是中小改革,也就是说有限度的让某些农村建设用地进入市场,或者说放开一些管制,在土地征收及增值收益分配上有所改进,还不可能从根本上改造“土地财政”,按照世界通行的以税收方式而不是以政府对土地低价强买高价强卖的方式聚集财政资源。土地财政的彻底转型要有相应的政治和社会体制改革配套。改变土地财政的运作方式又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关键,也是抑制和消除房地产泡沫、地方政府债务的恶性膨胀,影子银行等问题的必要条件。
总之,能够有效推进或完成上述“六大改革”已经非常不容易了。也许有人还有更高的期望值。但理想总是丰满的,现实只能是骨感的。饭也只能一口一口吃。不过,就设计而言,应当更宽更高更广一些。如教育、文化体制等社会领域的改革,公共决策体制的科学化和民主化等政治领域的改革也应有一幅蓝图,恐怕也只能等待来年的高层会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