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业痛改前非,还需好好“照镜子”
田庆林
华商报报道,今年75岁的徐万发身患多种重病,在西安城东一家医院接受治疗。10月12日中午,因为需要更改银行卡密码,且银行要求本人必须亲自办理,他被120急救人员用急救车送到工商银行西安纺建路支行门口,并在120医务人员的帮助下,抬上担架,吸着氧气到进营业大厅的柜台前完成了按指印程序修改密码。
这件事情经媒体批评后,15日银行方面作出决定,对相关人员给予了草草处理。用救护车送人改密码是银行业的懒惰,这个已经是不可否认的事实。银行业的衙门作风,在银行的各个服务环节(中午存取款排队、节假日不能电子汇兑、进门三声问个九不言、服务收费项目繁多且不透明等)无不盛行。
众所周知,我国的人民银行自1983年开始代表国务院行使国家中央银行职能。其主要职责就是对金融风险防范与化解、统计数据、银行卡、金融规章、反假货币工作、公告栏等。中国人民银行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中央银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组成部门之一。中国人民银行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银行法》的规定,在国务院的领导下依法独立执行货币政策,履行职责,开展业务,不受地方政府、各级政府部门、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
然而,有了这个法律赋予的职责后,人民银行一直高高在上,制定了3000多种老百姓不知道的收费项目,虽然通过媒体曝光后,要减少收费项目,但时至两年,这个需要减少的服务性收费项目仍然在行业保护下,还不能出台。
这些年抬着担架修改密码的事情,在全国可有多起发生。央视白岩松在节目评论中调侃说,这样的情况似乎是银行业的规则。
但我认为,银行业这种自己经营自己确定制度是导致“衙门”作风的主要问题。粗略分析至少有三种原因是银行业作风败坏,运行僵硬的主要根源。
一是行业领导者层次高。现实中,我们的各类国有银行都是央行领导,央行又是国务院组成部门,各级国有银行又“不受地方政府、各级政府部门、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而只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报告工作”,所以银行业高高在上。总有一条“你不存款,存哪里”的信念和“皇帝的女儿不愁嫁”的观念。
二是国家金融管理制度缺陷太多,是导致银行业“衙门”作风的根本问题。在国家层面上,对于发展民营银行设计的门槛太高,民营银行发展迟缓,缺乏市场竞争性,导致了国有银行业的“天王老子第一”坏作风。
三是放大了权力,导致了见利忘义,嫌贫爱富。1993年年底,国务院发布《关于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确定人民银行独立执行货币政策的中央银行宏观调控体系。改革措施消除了人民银行追逐利润的动机,集中了总行的调控权,保证了货币政策在全国范围内的统一实施。然而,这个决定只是规范了央行的行为,放大了央行权力,但对于四大国有银行同样起到一定的利益保护。比如收缩式经营中的撤点,导致了老百姓的不方便;集中了银根,增强了对“富人”放贷效应。这一政策的突出表现,使得贫困地区贷款和农民贷款难问题日益严重。
比如,2012年在甘肃省实行的“双联”贷款工作,银行业就是不执行和不配合地方党委和政府的工作,在“双联”点上的省市县乡干部为为帮助贫困农民贷款,怎么也通不过银行贷款手续,甚至有些靠着农民发展起来的农村信用社,在为农民放贷上,提出“要在县城有房产或有教师工资卡担保”等非分要求,而为房地产开发商贷款,手续简便,速度又快。可见这种作风与党中央对于金融管理的政策是存在很大差距的。
当前全国上下都在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看了抬着担架修改密码的报道,使我联想到了,能不能用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改变一下银行业恶习,希望央行照照镜子,查一下制度中的薄弱环节,提高行业自律;洗洗澡,改变一下与之发展不相适应的制度;正正衣冠,把制度建设到能够贴近人民群众的需要上,急群众所想;治治脱离人民群众的毛病,解决一些贫困群众的燃眉之急。我们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