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尼的食物种类繁多,尤其是印尼各地的小吃,更多得不可胜数。总的来说,印尼的食物中,主食主要是大米,面米粉等也时常用做调节,整个主食结构仿若中国的南方。然而菜式菜类,便与之大不相同了。中爪哇印尼菜喜香料,喜烧烤,喜甜辣,主食为米饭。在印尼,人们喜食油炸的食物。这些食物常常是炸鸡,炸鱼,烤鸡鱼肉和各种油炸类小吃(原材料主要是一些豆或面粉)、拌面、牛肉丸等。其中后者既是人们的零嘴,又常常在出现在饭桌上,其中日常出现在华人饭桌上的有炸豆酵饼,炸虾片,炸牛肺片等。椰子产品的高频出现是印尼菜的另一大特色。特别是甜食中,椰浆被广泛使用。总体印象是甜辣和油炸的食物占绝对主流,这就意味着这里的食物及其容易上火,至少对大多中国人来说确是如此。
华人家常饭菜讲究简约而有营养。本人曾在六个华人家庭中吃过便饭(较为正式地宴请客人很少在家中,通常选择城中较出名的中高档饭店),大多家常让佣人做一个肉汤(主要是鸡肉和牛肉),一个炒青菜,一盘豆角,超一些当地特色小菜或是一碟辣椒,然后配上些炸豆饼炸虾片之类的食物。好奶酪,炒菜多用植物油,有时也用黄油。因为是穆斯林国家,猪肉是极其少见的。据说像马吉朗这样的小城,全城平均一天最多也就屠宰一头猪,分卖于各菜式及超市(超市中的猪肉一般会有显眼的提示)。价格也较牛肉贵,折合人民币18——20元\斤(普通市场价),鸡肉牛肉价格却与中国大多城市相仿。所以猪肉在华人餐桌上不多见,而羊肉在当地华人的饭桌上也并不流行。每餐饭菜几乎都是量人而定,尽可能做到一次吃完。大多数华人的食量不大,每顿吃的并不多。却常有吃小餐水果或者零嘴的习惯。早餐一般以面包等炸食为主。许多家庭都备有较为完整的一系列烹饪工具及电器,如蛋糕模具、炸肉机,炸果汁机,烤箱,各种炖炒锅,微波炉等等,偶尔抽空下下厨,最点自己喜欢的食物。逢年过节特别是近些年过春节的时候,一些老年华人会聚集全家,自己动手做一桌中国的家乡菜,如客家菜,粤菜等,全家热热闹闹吃个团圆饭。而一般华人家庭每隔一两天便会全家开车到城中各处的饭馆下下馆子,由是餐饮业十分发达,而地段不是盈利与否的最重要条件,取代之是食品的口味及饭店的档次,酒香不怕巷子深,大多地方停车十分方便。以马吉朗为例,非中心地带餐饮较之中国同等规模小城,要成熟得多。消费比之厦门同等店面,要贵10%左右。而若是华人经营的中华小吃馆,饭菜价格至少是国内的1.5----2倍之间。因近海,海鲜价格与厦门海鲜价格相对持平。一般私人饭馆是不用消费税的,中高档连锁餐饮则要另付10%的税金。小费除非在高档场所,通常大多场合无需支付小费。
咖啡是印尼人最喜欢喝的饮料,在华人社会也相当流行。通常酒不会出现在华人餐桌上,这一方面是因为这个世界上最大的穆斯林国家对酒的限卖,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华人的自爱。在印尼两个月,除了一次在凯悦大酒店参加华人的婚礼时看见饮料区摆有少量的轻啤外,本人未曾在其他任何场合见过酒,也因此两个月中也仅遇到过一次当地人醉酒的情况。饭馆饮食中很少有汤,戒斋戒期间每晚供应的甜汤则另当别论。果汁和甜茶几乎是中爪哇华人在饭馆消费中的必点饮料。冷热饮皆有。虽是热带,然即便在小城马吉朗,水果价格与中国大中城市的自产水果价格不相上下。茶饮颇受欢迎。购自中国的茶叶,即便是中国市场上所卖的廉价茶,在中爪哇,也可谓是华人间最受欢迎的饮品原料及赠品,铁观音、龙井茶深为当地华人所熟悉。
当地人日常吃饭用手抓,有点儿象新疆的抓饭,但正式场合则会用些刀叉。爪哇岛华人日常吃饭以用刀叉为主,日常极少使用筷子。受当地影响,一部分华人在家中或在当地餐馆吃饭时也习惯于手抓撕食物,这种情况通常出现在吃油炸鸡肉或鱼肉的时候。主餐具通常是一个中等大小的圆形餐盘,饭菜汤全盛于内,没有特别喝汤的碗,喝起汤来不甚方便,汤味也淡了许多。华人家中的餐盘通常是吃得十分干净的,不留一个米粒。且吃饭时闭着嘴咀嚼,发出声音会被视为很粗陋的行为。即便在家中,夹菜盛汤也必用公共餐具。 在许多正式场合的大型聚餐,如喜宴寿宴开会聚餐等,自助餐倍受欢迎。较之国内,印尼的自助餐通常具有以下特点:不铺张。食品大类全而品种不多,例如肉菜,通常只准备4——6个,吃完马上添上;吃饭不大声喧哗,盛饭取菜颇有顺序,人多时也是秩序井然。一家人吃饭,通常不是同时围在一桌吃的,而是各忙各的,到了吃饭时间饿了就自顾自吃起来,因是热带,食物冷热却是不甚紧要。应酬待客方面,中老年华人通常是热情好客的,宴请宾客朋友出手大方。而经济尚未独立年轻人圈子中,吃饭几乎都AA制,不似国内的年轻人主动抢买单。
印尼的小吃是琳琅满目,甚至可以说无处不在。无论在日惹还是马吉朗,只要稍有人群的地方,都会有小吃摊。菜市场附近及主要商业街旁,更是小吃集中的地方。通常可见的有:牛肉丸,SOTO,各种小面,烤肉(主要是烤鱼和烤鸡肉)。印度饼,烤面包,各种椰果糕点街头炒菜等等。这些小摊的食物价格参差不齐,有低至2元人民币左右的小面,也有高至25元人民币的万隆奶酪饼。然而通常是无论大小贵贱,只要可口正宗,便能拥有较为稳定的消费群,中高档小吃最大的消费群便是华人。华人很少在路边摊直接食用所买食物,便时常要求打包。食物打包的方式是我前所未见的。若是不带汤的食物,通常是从里到外依次用油纸、香蕉叶、报纸将食物包紧,然后迅速绷上橡皮。若是汤菜,便直接用两个塑料袋套住扎紧便可。大多食物中,甜酱和花生酱是很受欢迎的佐料,所以其也是打包时的必有配套。
印尼超市里的食物的价格,通常要比普通商店市场的贵得多。所以超市又被称为华人或者有钱人的消费场所。华人平日买菜及各种食物,对质量较为讲究,注重简约不浪费,常出入于超市或者华人常去的几家菜市场,日常开支都比当地普通民众大得多。商场的熟食区与中国商场差异较大。在商场超市,蔬菜水果及肉价标价都是100克的价格,相似的物价比之中国的超市要高1.5——2倍。若是普通菜市场的水果蔬菜,相似的可比价格也在国内的1.2——1.5倍之间,不同在于质量通常以手掂为准,模糊报价。有时也使用天平作为衡量工具。然显得笨重而不方便。
说说当地特产。当地特产店以卖甜点油炸食物为主。甜点大半掺有于椰子、花生、巧克力粉相关的配料,以糯米为主要成分,做成各种各样的小糕点。香蕉也是甜食中出现较多的水果,可做成香蕉干,炸香蕉等。油炸食物是特产中的大类。用笔者的观点,便可把这儿的食物描述成是无所不炸:炸薯片,炸虾片,炸牛肺、炸面包等常见炸食且不论,更有炸鸡爪肉,炸牛筋,炸鱿鱼等,都是爆炸,入嘴吃不出原味来。更有甚者,无论甜品和炸食,都放了红的、黄的、绿的各种可使食物鲜艳好看的过多色素,人看了不免有些许恐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