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隔两年后,今年笔者再次参加江门摩展,对本次车展总体的感觉是结构紧凑,国内外摩托车历史和经典车型的展示、俱乐部的参与,再加上工业设计展、零部件展示区,暂且不论参展的企业和规模,单从展会的内容设计上,也满满当当,该有的一个也没少,给江门这个摩托之都的消费者提供了一个了解行业的良机。
成功的地方笔者不想在此赘言,但是笔者有几个感觉,希望为下一届的展会提供参考。
首先,展会的定位。中国摩托车产业发展到目前的状态,加上各种传播渠道的了解,国内外著名品牌的名字在略懂摩托车的人心中已经了然于心,在这个形势下,组委会首先是解决展会展给谁看的问题。在市场经济下,一切以经济为考量指标,办展给政府看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即使政府花大力气搞展会,也看重的是为江门产业带来的广告效应和未来的经济效应。国内企业在几大展会的转辗,早已经对展会的宣传形式心生疲态,不寄很大的希望。展会有哪些令人耳目一新的内容定位和实效性的商业效果,这些已经成为企业决定是否参展的主要考量目标。
本次展会,国外的企业和参展商的缺位,破灭了当地出口型企业的希望,而国内其他省份的车迷也鲜有到访,这样基本不能在各摩托俱乐部和网站形成话题传播,没有达到参展商预想的传播效果。笔者感觉本次展会在很大程度类似展销会的形式,让企业的新品与江门的消费见面,让大家懂得目前摩托车市场主流新品的外观和配置。而展馆外的促销活动,也让当地的经销商借机火了一把,但是展会结束后的“沉淀”有多少?为明年的招展打下哪些基础?这个问题谁没有人来考虑。
其次,展会内容的产播渠道不是很强大。据笔者观察,和国外企业一样,国外的媒体也是集体缺席,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江门摩展在国外的传播力。社会媒体笔者未作统计,从现场观察,国内专业媒体包括杂志和网络,也仅有5家参与,整个产播效果大打折扣。
企业花大量的人力物力参加展会,展场的组织效果是一方面,另外一方面,他们想通过更多的媒体将展会上的信息放大,让全国甚至全世界的相关人士都有机会看到自己的品牌,而本届展会的宣传力量稍显薄弱。更重要的是,没有强大丰富的传播渠道和广泛的关注度,就会为第二年的招展带来很大的困难。
还有就是现场的成交量不多。缺乏国外买家的组织和国内外销型企业的加盟,展会的展销对接平台就显得有名无实,缺少大宗的成交案例,对本土企业难以产生吸引。
以上是笔者一些不成熟的想法,作为业内媒体从业者,我希望2014年大家能看到更精彩的江门摩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