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排任务完成了,为何雾霾天气却有增无减?


减排任务完成了,为何雾霾天气却有增无减?
刘纯银
长春告急!沈阳告急!哈尔滨告急!……从20日夜间开始,东北三省大部分地区无一幸免地被雾霾天气所笼罩,至今没有消散迹象,影响人们的出行和心情,更危害着人们的身体健康。往年罕见的雾霾天气,到底是如何形成的?面对雾霾,我们真的束手无策吗?(10月23日《新华每日电讯》)
其实,不光是东北三省被雾霾天气所笼罩,可以说,有小半半个中国,尤其是一些大中城市都不同程度地出现过雾霾天气。这不,连日来全国中东部地区都陷入严重的雾霾和污染天气中。从东北到西北,从华北到中部乃至黄淮、江南地区,都出现大范围的重度和严重污染。
面对越来越差的空气质量,而每年各地的总结报告总是宣称,减排任务已圆满完成或超额完成。这不,今年6月份,环境保护部在其发布的《2012中国环境状况公报》就显示,全国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氨氮、氮氧化物排放总量分别比上年减少3.05%、4.52%、2.62%、2.77%, 2012年我国主要污染物减排年度任务全面完成,甚至还对外宣称我国环境保护优化经济发展作用进一步显现。但令笔者不解的是,为何各地的雾霾天气却有增无减呢?
正如环保专家与气象专家所分析的,天气骤冷形成的“逆温”“静风”是造成当前污染的客观因素,但其根本原因,在很大程度上还是长期以来对环保重视不够,环保投入欠账过多造成的恶果。
也许从短期来看,要想减少雾霾天气的发生,可以通过单双号限行减少机动车尾气排放以及禁止燃烧秸杆等措施减少PM2.5的产生,但这都不是治本之策。关键是要把生态文明建设实实在在同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民生建设一道,真正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的总布局中去规划、去贯彻、去落实。这也意味着,过去那种以牺牲人之生存环境的发展,不仅是毫无意义的,而且是徒劳的,甚至付出的代价更高。正如网友们调侃的:到时物质丰富了,而环境被污染了,人没了,更谈不上建设“美丽中国”。
让人高兴的是,持续的雾霾在网上网下激发起广泛的讨论。一些环保专家和民间环保人士普遍认为,与其说此轮雾霾是地方政府正式开始实施国家新的空气质量标准和启动相关应急方案后面临的首次大考,不如说这是政府、公众、乃至所有与空气息息相关的人共同面临的一场大考。因此,作为各级政府,一定要有壮士断腕的气魄,要多在经济结构调整上下功夫,多在转变增长方式上动脑筋,多在可持续发展上想办法,要在保证GDP增长干干净净的基础上,提升城市管理水准,扭转一些不良的出行方式,对那些偷排或超排的企业要从严整治,决不手软。同时,维护好环境,建设美丽中国,让阴霾天气不再袭击我们,也是我们每一个公民应尽的职责和义务。比如,自觉地不焚烧秸杆;施工现场要尽量遮挡、覆盖,避免灰尘四处弥漫;出行倡导“绿色出行”,尽量多乘坐公交车,或是骑自行车、步行上班,而不是使用私家车等。
虽然实现我国环境的根本好转非一日之功,但只要政府、企业、个人都能竭尽全力,做到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就一定能取到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