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雪峰、杨河清:轻管理需要逻辑


丁雪峰1, 杨河清2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劳动经济学院 北京,100070)
 
摘 要:管理学自从诞生以来,其理论研究的逻辑起点至今仍然模糊。管理的逻辑起点,是为了解决管理问题而采取各项管理措施背后的动因。只有找到管理的逻辑起点,才能走出管理方法的丛林,走出过度管理的重管理误区,实现轻松管理。管理的逻辑起点是由管理的本质决定的。理解管理本质的前提是理清管理内在的逻辑。管理逻辑起点的最大误区是以人为本。企业成熟度不同,决定了管理具有不同需求层次。不同管理需求层次具有不同的逻辑起点,即提高劳动效率是管理逻辑的第一个起点,提高组织效率是管理逻辑的第二个起点,提高个人效率是管理逻辑的第三个起点。企业可根据不同的管理层次,选择不同的管理逻辑起点,采取相应的管理方法,实现举重若轻的轻管理。
关键词:管理;管理逻辑;逻辑起点;轻管理;企业需求层次论
 
中图分类号:请自查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8425 (2010)
 
Three Logical Starting Point of Management
The Capital University of Economica and Business
ABSTRACT:
The logical starting point of management science theory research is still fuzzy since the birth of management. The logical starting point of management is the intrinsic motivation of taking the management measures in order to solve management problems. Only to find the logical starting point of management, can make managers out of the jungle of management method, out of the error of excessive management, and achieve easy management. The logical starting point depends on the essence of management, so the premise of understanding management essence is to clear management inner logic. The maximum error of management logic starting point is human-oriented, because enterprises with different maturity determine the different levels of management demand. Different management demand levels have different logic starting points, namely, improving labor efficiency is the first starting point of management logic, improving organizational efficiency is the second starting point of management logic, and improving individual efficiency is the third starting point of management logic. Enterprise can choose different management logic starting points, according to different management levels, take corresponding management methods, to realize easy management.
Key words:management; management logic; logical starting point; smart management; management demand levels theory
 
一种知识能够成为一门学科,都会有自己的根本问题。所有学科都围绕自己的根本问题展开研究,这个根本问题来源于学科内部。社会科学的根本问题是西美尔在1910年提出来的:社会为何可能?管理作为一门社会科学的学科,它的根本问题也可以同样追问管理为何可能?
管理为什么可能?对这个问题思考所引出的问题就是:管理的本质是什么?
管理的本质决定了管理的逻辑起点。管理学常常不被当做科学,而是被当做艺术,其原因是因为管理不像医学、生物学、数理化学科那样必须经过严谨的科学训练才能够掌握。直觉感受对于严谨的数理化等学科意义很小,一般人很少能根据直观感受对这些学科发表自己的看法。而管理似乎是任何人都可以发表看法的学科,很多人根据个人体会得出的管理经验也像是出自管理专家。有些东拼西凑速成的管理理论和方法,从管理逻辑的角度来考察,不过是一种常识或者纯粹的理论推演,有时这些理论内部都自相矛盾、无法自圆其说,也无法在管理实践中有效应用。
研究管理学的前提是理解管理的本质。理解管理本质的前提是理清管理内在的逻辑。
现代管理学混乱的原因,是因为管理学缺乏一套标准的科学分析范式和适用一切管理环境的规范分析方法,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我们的管理者没有找到正确的管理逻辑起点。
管理的逻辑起点,是为了解决问题而采取各项管理措施背后的动因。所谓逻辑起点就是一系列概念群的最初的论证点或起点。由这个最初的论证点,我们可以用推理的形式找出其中的概念,从而“必然地得出”一系列的与之不同的概念群。任何一学科都是概念的逻辑体系,而这个体系是围绕着一个逻辑起点展开的。逻辑起点是学科研究域中最一般的抽象规定,根据逻辑起点可以推演出学科的理论范畴。[[1]]
“学科的科学理论体系,一般认为首先应当确定它的逻辑起点,从逻辑起点出发,借助逻辑手段,按照学科内在规律,层层推导,逐步展开,构成严谨的逻辑系统”。要弄清楚一门科学的逻辑起点,必须沿着科学探究的途径,即从逻辑线索和历史线索两个方面来分析,进而通晓事物的内在联系和规律性.最能说明事物本质特征的概念和范畴即是它的逻辑起点。”[[2]
管理学是研究管理现象和管理规律的。管理学经过近百年的发展,形成了不同的学派。能否将这些不同的流派归于同一个逻辑体系框架内,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观点。在文献研究中发现,专家学者在对管理逻辑起点上认识完全不同。有些人认为是“人 ”[[3]], 有些人认为是“组织 ”[[4]],有人认为是“ 企业家才能”[[5]],有人认为是“效能”[[6]],有人认为是“资源”[2]。凡此种种,不一而足。
管理学的逻辑起点的首要问题是:大量的管理活动是围绕着什么展开的?即管理逻辑中最重要问题是“效率”究竟来自哪里?有人提出“效率来自于主人翁精神”或是“绩效来自于员工凝聚力”等等看法,有的专家认为 “凝聚力”并不创造组织效率、而是创造组织和谐,事实上,和谐往往以牺牲效率为代价。因此,当我们试图通过塑造组织凝聚力而实现效率时,常常就会空手而归,原因就是中国人使用“想当然”的主观臆想式的逻辑,所造成的“驴唇不对马嘴”式的管理逻辑的断裂与错位。[[7]] 
那么,管理为什么需要逻辑?管理的逻辑起点是什么呢?
二、管理需要逻辑
现代管理科学不仅是一系列实用的管理工具与成熟的管理技术,也不仅是一种简单提高效率的思维方式,而是一种解决各种资源有效配置问题、有效提高组织效率、个人效率、劳动效率的深刻世界观。
管理学自从诞生以来,呈现出学派林立的局面,不同流派学者的观点很难统一到一个公认的管理学框架知识体系下。这说明不同学派管理学知识缺乏内在的逻辑联系,管理学理论研究的逻辑起点仍然模糊,尚未形成科学的理论研究范畴和成熟的学科理论体系。
管理逻辑的价值在于,任何一项管理方法和行动的实施,其背后必定隐含着一个正确的因果逻辑关系在支撑,否则就会造成管理逻辑的断裂,并由此导致所期待的管理成果无法出现。
轻管理,即适度管理。是一种减法的概念,指在管理中不盲目应用复杂的管理方法,而是根据企业不同的管理需求层次,抓住管理现实中的主要矛盾,举重若轻的、动态的选择最适合、最简单的管理方法实现轻松管理的目的。
丁雪峰博士在2013年10月份由机械工业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的新著《轻管理:让管理很简单的真正秘密》 对轻管理理论进行了详细论述。轻管理的本质是管理层次论。采用3层次轻管理方法,根据不同管理成熟度的管理目标采用相应的管理方法,从而可以动态的根据复杂的管理现状中选择最适合、最简单的方法实现轻松管理的目的。
理解管理的逻辑起点的前提是清晰定义逻辑的概念。“逻辑(logic)是在形象思维和直觉顿悟思维基础上对客观世界的进一步的抽象,所谓抽象是认识客观世界时舍弃个别的、非本质的属性,抽出共同的、本质的属性的过程,是形成概念的必要手段。[[8]] 汉语中虽然有也有这两个字,但原本却没有逻辑这个词。汉语逻辑一词源自英文的Logic,而Logic又源自古希腊语logos。2300年前,古希腊的伟大思想家亚里士多德(Aristotelés前384—前322年)以《工具论》创立了传统形式逻辑,为逻辑发展史树起了第一座丰碑。从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初,经过英国数学家布尔、德国数学家弗雷格、英国哲学家、数学家罗素等人接连不断的努力,吸收莱布尼兹的成果,建立了后来作为电子计算机理论基础的正统数理逻辑的现代公理系统,这是逻辑学发展史上的第二座里程碑。1900-1902年严复在翻译英国逻辑学家约翰穆勒(John Stuart Mill)的著作时,首次将Logic音译为逻辑。逻辑一般指演绎,归纳和演绎(逻辑)在思考中有着相互不可替代的作用。归纳主要用于搜索发现,逻辑用于证成;归纳研究在不充分条件下的可能过程,逻辑研究充分条件下的必然过程。逻辑的公式是:分析...综合....,而不是归纳...演绎。这里的分析和综合都是逻辑学意义上(如亚里士多德把他的三段论就叫做分析),而不是方法意义上的。[[9]]  逻辑是必然证明或论证规则的科学。逻辑证明的两种方法:1.直接证明。直接证明就是从论据的真实直接推出论题的真实的一种证明方法。二。间接证明。间接证明又称反证法,它是通过证明反论题的虚假,从而判明我们所要证明的论题真实的一种证明方法。
三、符合逻辑的管理才是科学
从逻辑的角度谈管理,就要采用分析——综合的方法,从管理论据的真实直接推出论题结论的真实,而这个管理结论是在充分条件下的必然过程。
很多我们熟知的管理模式和方法都不具备这种必然证明的特点,不过是特殊环境下的管理技巧和权术而已。汤姆·彼特斯在《追求卓越—探索成功企业的特质》一书中,对数十家表现卓越的企业做了深度的跟踪和研究,推翻了我们过去奉为圭臬的很多管理理论,其结论让人大为惊讶。
比如汤姆·彼特斯的研究结论认为,企业的成功与是否采用某种特定的管理模式并无直接的联系。这里他分析了很多咨询公司所奉行的战略管理流程,汤姆·彼特斯发现:“成功者”企业制定战略的流程不是这些公司之所以成功的关键因素。无论组织内各阶层是否全员参与,或长期规划和预算编列是否纳入流程中,对于“成功者”企业如何制定成功的战略都没有重大的影响。在组织机构的选择上,无论公司的组织结构是根据功能、地理区域或产品线来划分,都没有太大的差别。同样地,是否让各事业单位自负盈亏,是否允许新事业单位采用不同于既有的标准结构和流程,也都和企业的成功关联不大。”[[10]] 
管理没有定式,不同的企业可能选择相同的管理模式,可能获得成功,也可能失败。但管理一定是有逻辑的,符合逻辑的管理才是科学。
比如目标管理的逻辑起点就是权责的对等,离开了这个基本的逻辑,目标管理肯定会失败。很多企业实行目标责任制,制订了一系列的目标责任指标,包括销售回款、利润等来考核员工,却没有赋予员工相应的完成任务动用企业资源的权力,导致员工对目标管理的不支持,让目标管理流于形式。
授权问题也是很多企业常见的悖论与困境。管理学上强调充分授权,以提高效率和调动下属的积极性、加强下属的责任感。其实充分授权的逻辑起点是必须有良好的配套体系如计划预算体系和风险监控体系,另外被授权的对象必须是有能力承担和胜任该项工作的。离开这些条件,授权是很容易引起混乱的。
员工责任心问题也是常见的管理逻辑问题。一些企业提倡员工忠诚和高度敬业,认为企业支付员工工资,提供职业生涯发展空间和良好的办公环境,员工应该对企业怀有高度的感恩之情,爱企如家。既然是家,员工就应该为不计报酬的全心全意付出。这种观念只能是企业领导的一厢情愿。家是充满亲情和爱的地方,是一个不存在你我利益相争的地方。而企业工作的地方,是充满利益斗争的,与家完全不同。让员工把企业家,然后向对家一样去拥有责任,去不计报酬的全心全意奉献。这种 “爱企如家” 管理逻辑的错误是其前提和假设是错误的,结果当然也是错误的。出于职业信誉,员工们是有责任心的,当然没有对家那么强烈。而企业对待员工也并不像对待家人那样宽容,因为企业是个用纪律和制度约束的组织,而不是靠感情来维系的组织。
 
注:本文刊发在《重庆理工大学学报》2013年第10期
联系方式:  [email protected]
《轻管理:让管理很简单的真正秘密》2013年10月份由机械工业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轻管理是丁雪峰博士在十多年孜孜不倦的管理学研究实践基础上,通过与30多名管理专家、200多名知名企业家和人力资源高管的调研探讨,经过对400多本书、9000多篇文章的文献研究和11遍反复修改,历时3年半潜心完成的重要管理学创新著作。
 “轻管理”,即适度管理,是一种为复杂的管理做减法的概念,英文译为:appropriate management。指在管理中不盲目应用复杂的管理方法,而是从管理的原点和管理的有限性、管理的层次性、管理的阶段性的本质特征出发,根据企业不同的管理需求层次和管理现实中的主要矛盾,按照管理的山坡模型和轻管理决策模型,举重若轻地、动态地选择最适合、最简单的管理方法,实现轻松管理的目的。
《轻管理:让管理很简单的真正秘密》是丁雪峰博士在广泛借鉴、继承西方100多年管理学科学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和对管理“重思”的基础上,对管理进行的“重识”和“重构”,并重新定义了管理的价值、作用、决策、逻辑、方法、工具。《轻管理:让管理很简单的真正秘密》通过创造性设计出的轻管理决策模型,清晰揭示了管理的内在逻辑和运行机制、机理,指出了穿越管理丛林很简单、理解管理理论很简单、选择管理方法很简单、应用管理方法很简单的具体思路、方法和步骤。
《轻管理》专家推荐语
 
APPROPRIATE MANAGEMENT
The Real Secret to Make Management Very Simple
丁雪峰博士的《轻管理—让管理很简单的真正秘密》展现的是所有管理者、领导者必须明了的复杂管理现象背后的真正秘密。以前很少有管理大师通过清晰严密的逻辑推理,给出进行管理方法决策、应用的普适性工具。 
——香港城市大学商学院讲座教授、长江学者黎建强
知识经济时代需要新的管理思想、模式和方法,轻管理是在继承传统旧管理精华基础上的管理创新和新突破。丁雪峰博士的《轻管理—让管理很简单的真正秘密》通过创造性设计出的轻管理决策模型,清晰揭示了管理的内在逻辑和运行机制、机理,填补了管理学研究的空白,是中国本土化管理学研究的创新成果,为现代管理学的发展做出了新贡献。
——国务院总理《政府工作报告》主要起草人、国务院研究室宏观司司长向东博士
“轻管理决策模型”具有强大的逻辑力量,模型涵盖管理理念、管理决策、管理系统3个方面,通过“管理的山坡”模型中竖列10大项目的3个层次,和纵向“定位”、“分层”、“应用”轻管理的3大步骤10个小步骤,用一个清晰的理论框架基本涵盖了从理念、决策到应用所涉及的管理系统的方方面面。更难能可贵的是,这个模型实现了80多项管理内容从纵向到横向所有内容的层层对应、环环相扣、步步相连,无论是管理理论的严密性还是实操性,都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这样的管理模型,在我看来,丁雪峰博士的《轻管理决策模型》丝毫不比卡普兰和诺顿的平衡计分卡(The Balanced ScoreCard)逊色,有较高的理论和实践价值,为管理实践提供了简单轻松的且具有可操作的科学决策和应用工具。
——国家行政学院中国领导科学研究中心主任、中国领导科学研究会副会长刘峰教授 
雪峰多年来都在研究《轻管理—让管理很简单的真正秘密》。这本书是建立在他十多年孜孜不倦的管理学研究实践基础上,通过与30多名管理专家、200多名知名企业家和人力资源高管的调研探讨,经过对400多本书、9000多篇文章的文献研究和11遍反复修改,历时3年半潜心完成的重要管理学创新著作。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学会副会长、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劳动经济学院原院长 杨河清教授 
翻看着《轻管理—让管理很简单的真正秘密》的书稿,感受着字里行间的热情和倔强,也是又一次享受雪峰予我的感动。
——飞亚达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徐东升博士
丁雪峰博士在一个崇尚人治和厚黑的国度,用超人的毅力,付出三年半的心血写作《轻管理—让管理很简单的真正秘密》一书,努力建构一个充满现代思维的管理科学思维,并形成一个严密的、极具操作性的“轻管理决策模型”,对当下致力于完成国际化、现代化的中国企业弥足珍贵。毕竟一个总是靠领袖语录和封建末期建立的权钱媾和管理模式是没有希望的,即使这些企业家仍备受追捧。
——著名资深媒体人、《工人日报》社会周刊编辑部主任石述思
参考文献
 


[[1]]计湘婷. 管理学逻辑起点的探寻与论证. [J].商业研究,2004年第12期  
[[2]]牛国鹏.管理的逻辑起点和管理资源观的初步探究.[J].淮南联合大学.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 2007年07年16日
[[3]]LAN LIU.管理的起点.世界经理人. [J].20071105
[[4]]朱锋.管理学逻辑起点问题探析. [J].广西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5]]张业权.管理学研究起点的新视角. [J].黄河科技学院
[[6]]效能:管理学的逻辑起点.四川教育学院学报[J].2005年03期
[[7]]孙景华.《中国人的管理逻辑》作者后记. [EB/OL]. 2005年3月18日.
[[8]] 科学逻辑_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view/345997.htm
[[9]] 中国式逻辑_文化漫谈_读书论坛_新浪网:
http://forum.book.sina.com.cn/thread-2403291-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