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金融来势汹汹


今年6月,阿里巴巴发布“余额宝”,其引起的产业震荡犹如一次地震,互联网与金融业都被弹了起来,整个社会舆论也为之哗然。特别是金融界,有人好像是头上被敲了一棒,有的懵了,有的醒了。 接下来几个月,7月新浪发布“微银行”,8月腾讯发布的微信5.0与“财付通”打通,互联网巨头纷纷抢滩金融市场。截至今年7月,央行网站显示已有250家企业获得第三方支付牌照,其中包括阿里巴巴、腾讯、网易、百度、新浪等互联网巨头。这个阵仗,让金融巨头们都无法淡定。    余额宝上线仅仅18天,累计用户数已达251.56万,累计转入资金规模66.01亿元。实际上,2004年第三方支付工具支付宝上线以来,经近十年的布局,阿里已打通了金融脉络。数据显示,截至今年二季度末,阿里小微金融已为超过32万家电商平台上的小微企业、个人创业者提供了融资服务,累计投放贷款超过1000亿元,户均贷款4万元。 继阿里之后,京东、苏宁等也纷纷推出相类似的小额贷款金融业务。 近年来,第三方支付、网络信贷、众筹融资以及其他网络金融服务平台等互联网金融业迅速崛起。以第三方支付为例,2012年市场规模超过10万亿元。其中,支付机构互联网支付业务6.9万亿元,移动支付业务1811.9亿元,处理收单业务3.8万亿元,预付卡业务575.6亿元。 互联网金融业的胃口相当之大——从单纯的支付业务迅速向转账汇款、小额信贷、现金管理、供应链金融,甚至是基金、信用卡还款等传统银行业务领域拓展。其在金融产品和服务方面的创新又是传统金融业所不及的。 互联网资本开发下一个蓝海金融业,不是谁头脑发热的结果,除了技术进步、实力增强等自身因素,也有金融领域僵化对经济社会的倒逼。而国家层面政策的支持,是至关重要的。今年6月19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明确提出,推动民间资本进入金融业。 不管怎么说,这一切似乎来得有点快。    互联网金融有意重塑传统金融业    互联网对金融业的冲击将改变传统金融业的方方面面,以阿里为代表的网络企业正傲然以新贵的姿态打造着互联网金融时代。    在互联网金融模式下,因为有搜索引擎、大数据、社交网络和云计算,市场信息不对称程度相对教低,交易双方风险分担的成本低,具有传统金融业不具备的优势。 互联网金融的服务模式,自然有其新颖之处。 微信5.0正式推出,其中微信支付的支付和安全系统由腾讯财付通提供支持,初步可实现的应用场景包括公众号支付、扫二维码支付和APP支付。首批上线的商户将涵盖电商的多个细分领域,包括机票预订、网购、电影票团购、交通卡充值等绝大部分品类的商品和服务,用户通过微信支付即可实现购买。 有消息称,除了余额宝之外,阿里金融计划推出信用支付服务,用户使用支付宝付款不用再捆绑信用卡或者储蓄卡,能够直接透支消费,额度最高5000元,贷款资金全部由合作银行提供。阿里金融从余额宝,到现在做信用支付,所有的业务其实就是在做一些线上银行,类似银行存款、贷款、转账、支付之类的业务,线上金融已经具备了传统金融的一些职能。   网络企业进军金融业更大的改变在于规则再造,他们依托的平台、积累的海量数据等优势资源,可以为金融业务创造新的价值,并有效控制成本与风险。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它将把信贷是一种特权抛得远远的,它将创造一种天然的平等平台,交易双方能以平等的地位交换商品或者服务。 中国金融网总裁何世红就曾指出,互联网金融将促使移动互联网走向资本附加值更高的市场,也将给银行业带来重大的变革,而高科技企业、服务业和外贸企业则是金融互联网发展的最大受益者。    互联网金融将会使银行业本身的金融服务更加快捷化、便利化、公开化和透明化,也会完全改变大众依赖银行机构的传统服务模式。 传统金融业在半梦半醒之间    面对来势汹汹的互联网企业,银行业并非无动于衷,但作为“应战”方的传统银行步伐快慢差别很大。 招商银行携手中国联通于2012年11月推出首个移动支付产品——招商银行手机钱包。浦发、农行、建行等公布了在移动支付领域的战略规划和最新产品。 也有银行高调宣布将组建电商公司,更多的银行则早已经开起了信用卡商城。只是,几乎所有的信用卡商城都是在尴尬的存在着,至于景气度,恐怕连不温不火都谈不上。 8月6日,兴业银行信用卡官方网站发布了一则公告,该公告称“因业务调整”而关闭商城。今年6月,曾被誉为“中国最佳商业模式”的信用卡购物平台“亿佰购物”突然申请破产,波及了多家银行的信用卡网上商城。    转型的事情在做,但传统银行动作还是没有互联网企业动作快。目前,互联网金融业正从单纯的支付业务向转账汇款、跨境结算、小额信贷、现金管理、资产管理、供应链金融、基金和保险代销、信用卡还款等传统银行业务领域渗透。除了存款,银行的主要业务几乎已遇到全面挑战。对互联网巨头们来言,目前缺的只是一张主管部门颁发的正式的银行牌照。 刚刚交上手的双方还难言谁是王者。民生银行董事长董文标说,应该承认,阿里巴巴的支付业务对于传统商业银行商业模式的颠覆,顺应了整个社会的发展。但是对银行来说,这个影响力夸大了。银行的业务实力很强,银行专业性也很强。 实际上,互联网与金融融合发展的势头势必加快。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银行研究室主任曾刚就认为,互联网与金融业不完全是竞争关系,两者有融合的空间,是相互补充的。 何世红表示,互联网金融对银行业会有一定的冲击和革新作用,但是传统银行业的根基来自于信用,这个信用是在长期发展中形成的。互联网诞生时间不长,虽然发展速度快,但是人们对互联网平台的信任度还没有完全形成,所以还会依赖于传统银行的服务。 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则认为,短期而言,无论是电商进军金融,还是银行进军电商,这种反向操作都具有一定的风险性,“银行缺乏电商思维,电商则尚不具备风险控制能力。” 互联网金融业应得到呵护 作为新生事物,互联网金融尚待强身健体。一位监管层人士就对财新记者说,“余额宝作为一种创新型金融产品,在管理规则方面,尤其是产品本身同时具备支付与投资的双重功能,与中国人民银行现有的法规制度存在一定冲突,资金性质有不明确之处,导致监管出现了模糊地带。”    央行金融消费权益保护局局长焦瑾璞近日指出,余额宝是一个跨行业的创新产品,但风险提示有待改进。    监管层认为,支付宝公司未能对余额宝产品可能存在的风险向投资者提示,一旦客户本金发生损失,客户很有可能将对基金产品的不满转嫁至支付宝公司,金融产品的风险有可能蔓延至整个支付机构。    在这个新兴业务快速的发展过程中,势必会出现一些风险问题,何世红认为,互联网金融的风险具体体现在电子支付安全程度,电子支付机构的信用能力,金融消费者权益和隐私问题,互联网授权机制和金融消费者身份认证机制等一系列问题,需要立法来解决。 央行日前发布的《第二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显示,央行对互联网金融的存在给予了高度评价。“互联网金融业在资金需求方与资金供给方之间提供了有别于传统银行业和证券市场的新渠道,提高了资金融通的效率,是现有金融体系的有益补充。互联网金融业依赖大数据分析有助于解决信息不对称和信用问题,提供更有针对性的特色服务和更多样化的产品,交易成本的大幅下降和风险分散提高了金融服务覆盖面,尤其是使小微企业、个体创业者和居民等群体受益。” 央行认为,随着大数据时代的来临,数据的大量积累和数据处理能力的不断提升促进了互联网金融业的发展。作为传统金融业与互联网结合的新兴领域,互联网金融具有透明度高、参与广泛、中间成本低、支付便捷、信用数据更为丰富和信息处理效率更高等优势。 但央行同时指出,作为一种新的金融模式,互联网金融业也给金融监管、金融消费者保护和宏观调控提出了新的要求。与传统金融业相比,互联网金融业的风险主要集中在消费者信息安全和风险管控等方面。 根据国务院的有关批示,由央行牵头,央行、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工信部、公安部、法制办等七部门日前组成了互联网金融发展与监管研究小组,该小组于8月1日专程到沪、杭两地进行调研,并到平安陆金所和阿里巴巴两家国内最大互联网金融企业进行实地考察,就行业发展、企业诉求和监管建议听取建议。    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刘士余8月13日称,传统金融和互联网金融已经形成了互相博弈、互相促进的态势,互联网金融的创新精神应值得肯定。    他也指出,发展互联网金融,应注意防范风险,两个底线不能碰,不能击穿:一是非法吸收公共存款,二是非法集资。他提醒互联网金融从业者注意操作风险和信用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