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1日,非常形象地代表了四个悲伤的单身者。精明的商人看到了,就说服他们去网上购物,用购物的快乐来排遣没有爱情的苦闷。“天猫双十一购物节”,由阿里发起,今年的销售额破了350亿。
1、在众多新增的节日中,除了西方流传过来的节日,以及行政规定的节日外,所谓光棍节,的的确确是近代中国唯一来源于中国民间自身创造的节日。11·11怎么就成了一个节日?
我以为,“双十一”成就了消费盛宴,出现“节日”的气氛,缘于年轻人青春萌动的自我娱乐的需要,更是网络商业化操弄推动的结果。
我国目前有各类法定与非法定的节日,参与的重点群体与“定位”各不相同。象春节、五一、十一、元旦这些重要的节日属于全民的休闲日,元霄节、端午节、中秋节为传统延袭而设,这些“法定节日”因为放假而为全民参与,但其主体参与者“定位”都不是单纯是年轻人。为年轻人群体所独享的,是近年渐渐流行的由西方泊来的圣诞节、情人节等等,而愚人节、万圣节(鬼节)影响力也有不断扩大的趋势。双十一“光棍节”顾名思义,依旧是年轻人玩闹的喙头,但目前其似乎仅定位于购物,格调与格局都需要延展。
2、像圣诞节等西方节日一样,光棍节从一人的孤单变成了集体购物狂欢,成了购物节,这是因为发达的网络和商家的渲染吗,原因还有什么?
光棍节成了购物节,其中有年轻人追求新潮“集体行动”的内在原因,的确也更因为网络发达之故,由商家的渲染推动所成就。双十一来临之际,一家商家是提前做足了功课,专卖打折、网络特供、跳水甩卖、限时抢购之类的耸人眼球的语汇在主体网络中频频跳出,与网络宣传策划对应的是商品供应、物流、人员的布局与准备,这些都说明这一购物节不可能只是消费者一方“自发”促动。消费者当然有需求意愿,但网商们的宣传造势推动了消费者的“需求意愿”转变为了市场的“真实需求”。冷静思之,所谓的光棍“节”,除了购物之外,还剩下了什么呢?
3、天猫一天销售额破350亿。硬是令原来是传统消费淡季的11月,变成一个新兴的商机。这可以给我们带来哪些启示?
天猫的销售创造说明只要商家把握认真进行市场分类,迎合市场需求,其在“供给创造”方面是有广阔空间的,商机巨大,这是网络营销的生命力体现之一。而我认为,在商机“供给创造”之外,更需要进行以下总结:
其一,在单纯的购物之外,如何推动双十一蕴含更多的文化味,使之真正符合“节日”蕴味而更具生命力,如此其中的商机才可延伸;
其二,从报道来看,一些商家在促销活动中存在不规范之处,比如存在虚假不实宣传等问题,网络诚信如何真正落到实处,需要注意;
第三,商家需要消除透支消费,避免寅吃卯粮现象。“光棍节”消费群体主要是消费能力不强的年轻人,一些年轻人为了在这一天消费,往往在前后若干时间里节衣缩食,对商家而言,如果该天消费大增,但付出的是此前与此后销售锐减的代价,也无大的成功可言。上述几个方面,需要相关方面、尤其是网络营销商们思之。
(本话题为《深圳特区报》理论周刊“思与辨”栏目所作,11月19日刊载时有较大改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