韬光以待时,养晦以待用
——杨慎《韬晦术》赏读
陈敏昭
(三门峡行政学院社会管理教研部 472000)
杨慎(1488-1559)是明代中期文学家、政治家,与解缙(1369-1415,明代首席大学士(内阁首辅))、徐渭(1521-1593,文学家、书画家、戏曲家)并称为“明代三大才子”。杨慎字用修,号升庵,四川新都(今成都市)人。杨慎秉性耿直,一生仕途颇为坎坷。其父杨廷和乃三朝老臣,曾任内阁首辅,从小受到极好的家教,拥有良好的修养和个性,正德辛未年间中进士第一(状元)。但是杨慎并没有担任什么实职,只是任过翰林院修撰、经筵讲官等虚衔。后来还因反对明世宗朱厚熜为其父上尊号的“大礼仪”事件而受廷杖并被谪戍云南永昌卫,流放30余年,最后客死他乡。但杨慎的夫妻生活却很幸福美满,他的夫人黄娥知书识礼,也擅长写作,时常与夫君杨慎相互唱和。虽然杨慎官场失意,但是夫妻二人过着诗情画意、相敬如宾的甜蜜生活。正因为伉俪情笃,才使得杨慎能够克服各种困难,勤学苦练,成为明代著名的博学家。他不仅对经、史、诗、文、词曲、音韵、金石、书画无所不通,而且对天文、地理、生物、医学等也有很深的造诣。一生著述颇丰,著作等身,存《升庵集》八十多卷。杨慎广泛的知识结构,使他敢于撰写在别人看来是“阴谋”的韬光养晦术,并且撰写的如此积极而辨证,不能不让人佩服数百年前杨慎的学识与胆识。
韬晦术是古今中外达观明智者常常使用却又秘不示人的招数,是他们在险恶的政治争斗、官场角逐以及日常生活中求生存、谋发展的法宝之一。尽管很多人对韬晦术心悦诚服,认真品味,仔细揣摩,并不断地创新运用,却没有人愿意把它付诸笔端,写成文章。个中原因,也许是有人认为韬晦术是“玩阴的”,因而有“阴谋”之嫌。
杨慎饱读诗书,历经官场磨难,撰写了这篇旷世奇文,让我们对韬晦术能够有个全面认识。然而杨慎生前在编辑自己的文集时,也没有把这部凝聚其心血的重要著作收入其中,这不能不让我们感慨:韬晦术,阴谋乎?阳谋乎?或曰学问乎?
杨慎《韬晦术》全文约两千余字,分为隐晦、处晦、养晦、谋晦、诈晦、避晦、心晦、用晦八个部分。通读全文,读者应该能够感受到,杨慎的《韬晦术》是一部积极出世用事、建功立业、厚积薄发、择机行动、功成身退的做人、做事、处世的金玉良言。如诚心处世,“坦然荡然若无事然,勿存机心,勿施巧诈”;如隐世“德高者愈益偃伏,才俊者尤忌表露,可以藏身远祸”;如养晦“人所欲者,顺其情而与之;我所欲者,匿而掩之,然后始可遂我所欲”;英雄多难,高才遭嫉,非养晦何以存身?谋晦者当忍,“能忍人所不能忍,始成人所不能成之晦,而成人所不能成之功”;直道难行,歧路亡羊,曲径通幽,“诈以求生,晦以图存”;趋吉避凶乃人之常情,“避之道在坚,避须避全,勿因小缓而喜,勿因小利而动,当执定深、远、坚三字”;官场自古都是是非地、争战地,欲求得官场生存,惟有“不以富贵为心者,得长居焉”;混官场“多事不如少事,少事不如无事,无事者近乎天道”;用晦有时,“择时在乎识几,识几而待,择机而动,先机而动,先发制人,方见晦之功”。
美人遭嫉,英雄多难,非养晦何以存身?
古人云:能行者多不识之,能识者未必能行之。杨慎就是这样的人。无论是从广度上还是深度上,杨慎都把韬晦术分析认识的非常透彻,然而,秉性耿直的杨慎却不肯忍让低头,韬光养晦,并为此付出了巨大的代价!这应该说是性格使然,非不知也。
隐晦卷一
[原文]东坡曰:“古之圣人将有为也,必先处晦而观明,处静而观动,则万物之情,必陈于前。”夫藏木于林,人皆视而不见,何则?以其与众同也。藏人于群,而令其与众同,人亦将视而不见,其理一也。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人拔乎众,祸必及之,此古今不变之理也。是故德高者愈益偃伏,才俊者尤忌表露,可以藏身远祸也。荣利之惑于人大矣,其所难居。
上焉者守之以道,虽处亢龙之势而无悔。中焉者守之以礼,战战兢兢,如履薄冰,仅保无过而已。下焉者率性而行,不诛即废,鲜有能保其身者。人皆知富贵为荣,却不知富贵如霜刀;人皆知贫贱为辱,却不知贫贱乃养身之德。倘知贫贱之德,诵之不辍,始可履富贵之地矣。
[今译](宋代文豪)苏东坡说:“古代圣人要做一件大事时,一定会先置身暗处观察明亮处其他人的行动,自己保持静默从而细心观察别人的动作。这样所有人的内外情形就会真实的展现在自己眼前了。”一棵树长在树林里,人们就会视而不见,这是为什么?因为它和别的树没有什么区别。把一个人藏到人群里,让他和周围的人没有区别。人们也将视而不见,道理是一样的。一棵树高出树林,大风必然把它吹折;一个人鹤立鸡群,祸患也必然降到他身上。这是从古至今不曾改变的道理。所以德高望重的人更应该深居简出、谨言慎行,才能出众的人尤为忌讳自我张扬。这样才可以藏住身形,远离祸患。荣华利禄对于人的诱惑力是最大的,然则荣利场却是最难站住脚的。
(才能)最上一等的,以自己完善的道德守住自己的地位,虽然处在事件的旋涡之中却仍然能安然无恙;才能中等的,以礼义自律,整日战战兢兢,如同踩在薄薄的冰上一样,这样也仅能保持没有过错而已;最差一等的,由着自己的性子,恃权仗势,胡作非为,不被杀死也要废弃终身,很少有能保全身家性命的。人人都知道身处富贵很荣耀,却不知道富贵有时如同杀人的霜矛利刃。人人都知道贫穷困贱是耻辱,却不知道贫穷困顿才是养身立志的土壤。如果知道贫贱的好处,并且牢记不忘,这样的人才可以身处富贵的地方。
处晦卷二
[原文]夫阳无阴不生,刚无柔不利,明无晦则亡,是故二者不可偏废。合则收相生相济之美,离则均为无源之水,虽盛不长。晦者如崖,易处而难守,惟以无事为美,无过为功,斯可以免祸全身矣。势在两难,则以诚心处之,坦然荡然若无事然,勿存机心,勿施巧诈,方得事势之正。物非苟得则有患得患失之心,而患得当先患失,患失之谋密,始可得而无患,得而不失。
音大者无声,谋大者无形,以无形之谋谛有形之功,举天下之重犹为轻。事之晦者或幽远难见,惟有识者鉴而明之,从容谛谋,收奇效于久远。祸福无常,惟人自招,祸由己作,当由己承,嫁祸于人,君子不为也。福无妄至,无妄之福常随有无妄之祸,得福反受祸,拒祸当辞福,福祸之得失尤宜用心焉。
[今译]没有阴就不会产生阳;没有柔,刚就不会锋利;没有阴暗,光明也就消亡了。所以这对立的二者不可偏执一端。两者相合,可以收到互相生发互补的功效;如果二者偏离,就都成了无源之水,即使看上去壮盛,也维持不了多长时间。处晦的形势如同立身悬崖,容易站立却难于坚守,只有坚持没有事最好、做事没过错就是功劳的原则,才可以免除祸患、保全己身。身处两难的境地中,应该秉持诚信,坦坦荡荡如同没事一样,不要存有机巧的心思,也不用玩弄巧诈手段,这样才能把棘手的事情处理得当。东西不容易得到,就难免怕被人抢去,所以,没得到之前就应该考虑如何不被人抢去,研究出完备严密的对策,这样得到了也没有后患,也不怕得而复失了。
声音太大了反而听不到声音,大谋略也没有形迹可察,以没有形迹的谋略来缔造有形的功绩,即便举起天下这样重的东西也会很轻松。有的事情很隐晦,祸机的发生也在很久以后,难以发现,只有见识高超的人才能敏锐地察觉到,预先策划好的对策在很久以后却能收到奇异的效果。灾祸和幸福并没有固定的规律,都是人自己招来的。自己闯出来的祸自己承担,嫁祸给他人,不是正人君子该做的事。福不会无缘无故降临,莫名其妙的福通常都会有大祸降临,得福反而惹祸,要拒绝祸害就要辞去这种不当得之福,祸和福的得失最需要用心去观察思考啊!
养晦卷三
[原文]夫明晦有时,天道之常也,拟于人事则殊难形辩。或曰:“‘君子以自强不息’何用晦为?”此言虽佳,然失之于偏。天有阴晴,世有治乱,事有可为不可为。知其理而为之谓之明智,反之则为愚蠢。
晦非恒有,须养而后成。善养者其利久远,不善养者祸在目前。晦亦非难养也,琴书小技,典故经传,善用之则俱为利器。醇酒醉乡,山水烟霞,尤为养晦之炉鼎。人所欲者,顺其情而与之;我所欲者,匿而掩之,然后始可遂我所欲。
君子养晦,用发其光;小人养晦,冀逞凶顽。晦虽为一,秉心不同。至若美人遭嫉,英雄多难,非养晦何以存身?愚者人嗤,我则悦安,心非悦愚,悦其晦也。愚如不足,则加以颠。既愚且颠,谁谓我贤?养晦之功妙到毫颠。
[今译]光明和阴晦都有固定的规律,这是自然规律运行的结果,然而用人事上的情形来比拟光明和阴晦,就很难从外表上判断出来。有人说:“‘君子应该奋发图强,绝不停止’,为什么还要用晦呢?”这句话说得虽然很好,却可惜不够全面。天有阴天晴天,人世也有治世和乱世的区别,人事更有可做和不可做的道理,明白了其中道理而采取行动的称之为明智,相反的情形就只能是愚蠢妄动了。
“晦”这种状态不是随时都有的,有时需要“养”才能成,善于养晦的人能得到长远的利益,不善于养晦的人,大祸就在眼前。“晦”也并非是很难养的,小到弹琴、书法这些雕虫小技,大到经书典籍传世巨著,只要善于利用,都可以成为养晦的有力工具。美酒和醉乡、山水风景,更是养晦的最好鼎炉。别人想要的东西,要顺着他的想法给予他。我所想要的,却要想办法掩藏起来,不让人知道自己的想法,然后才能得到自己想要的一切。
君子养晦,是准备在适当的时机发挥自己才智;小人养晦,却是准备以后发泄自己心中的怨毒。虽然都是养晦,出发点却是不一样的。至于漂亮的美女经常遭到嫉妒,英雄豪杰也往往多灾多难,在灾难临头时,不养晦怎能保存住自己?愚蠢是众人所嘲笑的,我则乐于承受并心安理得,我也不是真心喜欢愚蠢,而是喜欢这种“晦”的谋略。如果仅愚蠢还不足以迷惑对手,就再加以疯癫。既愚蠢、又疯疯癫癫,谁还能认为我贤明呢?这就达到了养晦功夫的顶端了。
谋晦卷四
[原文]若夫天时突变,人事猝兴,养晦则难奏肤功,斯即谋晦之时也。晦以谋成,益见功用,虽匪由正道,却不失于正,以其用心正也。谋晦当能忍,能忍人所不能忍,始成人所不能成之晦,而成人所不能成之功。夫事有不可行而又势在必行,则假借行之势以明不可行之理,是行而不行矣。破敌谋、挫敌锋,勇武猛鸷成不如晦之为用。至若万马奔腾、千军围攻,我困孤城,勇既不敌,力不相侔,惟谋惟晦,可以全功。晦者忌名也,以名近明,有亢上有悔之虞。负君子之重名,偶行小人之事,斯亦谋晦之道也。
己所不欲,拂逆则伤人之情,不若引人入晦,同晦则同欲,无逆意之患矣。人欲不厌,拒之则害生,从之则损己,姑且损己从人,继而尽攘为己有。居众所必争之地,谋晦以全身,谋晦以建功,此又谋晦之大者也。
[今译]如果形势发生了突然变化,意外的灾害也突然降临,养晦则在时间上来不及,也难以收到功效,这时就是用谋略促成“晦”这种状态产生的时候了。“晦”用谋略来促成,更能收到大的功效,虽然有失去正道的嫌疑,在大义上却又不失为正,这是因为心里想的是正直的缘故。谋晦要能忍耐,能忍住别人所不能忍耐住的,才能成就别人所不能成就的“晦”,然后才能立下别人不能建立的功劳。如果事情不能去做却又不得不去做,便假借做的名头来说明不可做的道理,这样就达到了做而实际上不做的目的。破坏敌人的阴谋、挫折敌人的锋锐,勇猛的武力、猛烈的阵势有时还不如“晦”的功效大。如果敌人以千军万马围困我于孤城之中,勇猛比不上敌人,实力又相差悬殊,此时便只能用谋晦的手段来保全自己并建立功业了。谋晦最忌讳的是过高的名声,因为美名近于“明”这种状态,名声过高会有无形的威权,而使居于上位者不安,这样反而有新的危险了。假如已背上正人君子的名声,并且名望很高,偶尔做一件不伤大雅的小人做的事,这也是谋晦的一种手段。
自己所不愿意做的事,强行反对拒绝会损伤别人的感情,不如引别人进入自己的“晦”的状态中,位置相同心意也会相同,就没有这些麻烦了。人的欲望是没有止境的,拒绝就会有祸患发生,顺从又会损害自己,而先损自己来满足他人,然后就可以把他人所有也都占为己有。身处大家都想要抢夺的位置,通过谋晦的手段来保全自己,来建功立业,这才是谋晦的高人。
诈晦卷五
[原文]诈虽恶名,亦属奇谋。孙子曰:“兵不厌诈。”施之于常时,人亦难防。运诈得理,可以成晦焉。
直道长而难行,歧路多而忧亡羊,妙心辩识,曲径方可通幽。诈以求生,晦以图存。非不由直道,直道难行也。操以诈而兴,莽以诈得名,诈之为术亦大矣,随贤人有所不免。厌诈而行实,固君子之本色;昧诈而堕谋,亦取讥于当世。是以君子不喜诈谋,亦不可不识诈之为谋。
人皆喜功而诿过,我则揽过而推功,此亦诈也,卒得功而无过。君臣之间,夫妇之际,尽心焉常有不欢,小诈焉愈更亲密,此理甚微,识之者鲜。诈以非易为也,术不精则败,反受其害,心不忍不成,徒成笑柄。
[今译]诡诈虽然是不好听的名词,却也是可以出奇制胜的谋略。孙子兵法上说:“兵不厌诈。”就是在平常时候施展出来,人也是难以防范的。运用诈术只要合理适当,也可以达成“晦”这种状态。
笔直的大道漫长而又难以达到终点,小路众多却又使人容易走向错路。只要细心观察思考,小路也是到达终点最快捷、最省力的途径。用诡诈来求生,用晦来保全自己,这并不是不走正道,而是因为正道根本就行不通。曹操因诡诈而兴霸业,王莽因为诡诈而得到了名声,诡诈作为一种谋略功效是很强大的,即使贤能的人也不免要使用。讨厌诡诈而平平实实行事,这固然是君子的本色;然而不识诡诈陷入别人的奸谋中,也是要被当世的人讥笑的。所以正人君子即使不喜欢使用诡诈的计谋,却也不能不知道这种手段的使用方法。
人们都喜欢归功自己却把过错推给别人,我却把过错揽到身上、把功劳推给别人,这也是一种诈晦,却最终能得到功劳而没有过错。在君王和臣子,丈夫和妻子的关系中,尽心尽力的去侍奉也经常会有不欢快的事发生,使用一点诈谋反而会更加亲密牢固,这道理很微妙,知道的人很少。诈晦也不是很容易做到的,技术不精湛就会失败,自己反要受到伤害,心里不能宽容忍耐也做不成,只能成为别人笑话的把柄。
避晦卷六
[原文]易曰:“趋吉避凶。”夫祸患之来,如洪水猛兽,走而避之则吉,逆而迎之则亡。是故兵法三十六,走为最上策。避非只走也,其道多焉。最善者莫过于晦也。扰敌、惑敌,使敌失觉,我无患焉。察敌之情,谋我之势,中敌所不欲,则彼无所措手矣。
居上位者常疑下位者不忠,人之情不欲居人下也,遭上疑则危,释之之道谨忠而已。如若避无可避,则束身归命,重则要命,轻则伤身,不可不深究其理也。古来避害者往往避世,苟能割舍嗜欲,方外亦别有乐天也。避之道在坚,避须避全,勿因小缓而喜,勿因小利而动,当执定深、远、坚三字。
[今译]易经上说:“人应该奔往吉利的地方,而躲避开凶险。”灾祸患难的到来,如同洪水猛兽一样可怕,逃到别的地方避开它就会大吉大利,不顾利害、迎头赶上就只有死亡了。所以,兵法上有三十六条计策,逃走和闪避才是最好的计策。躲避并非只是逃跑,方法有很多种,最完善的方法没有超过“晦”的。干扰、迷惑敌人,使敌人失去对我的辨别能力,我也就没有后患了。观察揣摩敌手的情形和心理,从而建立自己的声势,站到敌手无法攻击的位置,敌手就无法向我动手了。
高高在上者常怀疑下属对自己的不忠,因为人的正常心理就是不甘居人下,遭到上面的怀疑是极为危险的事,解除上面疑心的方法也只有恭敬勤谨忠心不二而已。如果根本就没有地方可以躲避,就干脆放弃抵抗,把生命交到对方手中,随便他怎样处置,这也是避不开时的躲避方法。行使避晦的权谋如果不得要领,情形重的要丧失性命,情形轻的也会损伤身体,所以不能不深入研究避晦的道理。自古以来躲避灾害的往往避开尘世,遁入空门,如果能彻底断绝自己的嗜好和欲望,佛道两家也是另一番乐土。避晦的要诀在于坚定一心,避害一定要避得全面,不要因形势稍微缓和而心喜,也不要因贪小利而妄动,要认定避得深入、远离、坚定这三点。
心晦卷七
[原文]心生万物,万物唯心。时世方艰,心焉如晦。鼎革之余,天下荒残,如人患羸疾,不堪繁剧,以晦徐徐调养方可。至若天下扰攘,局促一隅,举事则力不足,自保则尚有余,以晦为心,静观时变,坐胜之道也。
夫士莫不以出处为重,详审而后决。出难处易,以处之心居出之地,可变难为易。廊庙枢机,自古为四战之地,跻身难,存身尤难。惟不以富贵为心者,得长居焉。
古人云:“我不忧富贵,而忧富贵逼我。”人非恶富贵也,惧富贵之不义也。兴利不如除弊,多事不如少事,少事不如无事,无事者近乎天道矣。
[今译]心产生世上万物,万物的根源在于心。身逢乱世,时事艰危之时,心便也如阴天一样,进入“晦”的状态。每次改朝换代之后,天下荒凉如同废墟,国家就像患有使人变得极为虚弱的重病的人一样,既不能多做事,也不能多运动,只能用“晦”的状态来慢慢调养。至于天下大乱之时,自己只占据一角之地,吞并天下力量不足,保全自己倒还有余,就要以晦为心念,静静观察时局的变化,这是坐着就可以取胜的策略。
士大夫都以是“出世”(从仕做官)还是“处隐”(隐居不出)为最重要的事,仔细衡量轻重得失才能做出决定。从政很难,隐居却很容易,如果用隐居的心态来做官,就可以化难为易了。朝廷是执掌机密的显要位置,从古以来就是四面争夺交战的焦点,想到达这位置很难,在这位置上想站稳脚跟更难。只有那些不把富贵看得很重的人,才能长久保住自己的位置。
古人说:“我并不担忧得不到富贵,却担心富贵来逼迫我。”人的本性没有讨厌富贵的,畏惧的只是富贵来的不义。发起一桩有利的事不如除去一桩弊端,多一件事不如少一件事,少事又不如无事,能做到使天下无事就接近上天运行的规律了。
用晦卷八
[原文]制器画谋,资之为用也,苟无用,虽器精谋善何益也。沉晦已久,人不我识,虽知己者莫辩其本心。用晦在时,时如驹逝,稍纵即逝之矣。欲择时当察其几先,先机而动,先发制人,始可见晦之功。惟夫几不易察,幽微常忽,待其壮大可识,机已逝于九天,杳不可寻矣。是故用晦在乎择时,择时在乎识几,识几而待,择机而动,其惟智者乎?
[今译]制作器械和筹划计谋,都是为了使用它,如果不能使用,即使器械精良计谋完善又有什么意义呢。沉入“晦”的状态过久,大家也都看不清他本来的面目,即便是知己者也很难认清他的心迹。使用晦术重在把握时机,时机如同白驹过隙,稍一疏忽就会失掉。要选择时机应当认清事情的最初微妙的迹象,才能在时机到达时动手,先发制人,这样才能显示出韬晦的功效。可叹的是事物的最初状态很难察觉,常因细小微弱而被人忽视,等它逐渐长大到容易识别的时候,机会却飞到九霄云外去了,遥远而不可寻觅。所以用晦的关键在于选择时机,选择时机的关键在于认清事物的萌芽状态,认清这种状态而耐心等待,把握住成熟的时机而动手,这难道不是只有有智慧的人才能做得到的吗?
2013年11月19日星期二,上阳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