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守核心价值 弘扬人文精神


 坚守核心价值 弘扬人文精神

———写在《安康文化》创刊三周年

 蔡晓林

《安康文化》期刊自2006年创刊至今已历时三年,出刊十二期。三年时间,不长也不短。作为编辑,三年中,我们在深切感受到安康地域文化纵深开拓与快速进步的同时,也感受到了《安康文化》与当地政治经济发展要求的距离;意识到了我们肩上的担子沉重与向前跋涉的艰难。尽管我们的成绩得到了大家的肯定,我们在办刊中体验出的责任感得到了大家的认可。可我们知道,不能沐浴在历史的荣耀里自我陶醉,要检视行迹,积蓄经验,与时俱进,把未来的事做得更好。现在,回顾三年的办刊之路,更让我们清醒地认识到弘扬安康优秀文化传统,构建安康现代文化,意义深远,责任重大。

走到今天的《安康文化》之所以能成为安康乃至更大空间的文化界比较认可的刊物,成为安康文化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成为本地域一个阶层的精神家园,是因为《安康文化》在办刊中能坚持必须坚持的原则:

一、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方向

首先坚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尽管创建此刊带有很大的偶然性,但在刊物定位和方向上,我们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在历史地、客观地分析本地文化资源状况、文化刊物的利弊长短后,深刻地认识到,安康同全国一样,正处于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时期,文化的转型与文化的惯性呈现着强烈的对峙,在这样的背景和历史条件下,自觉守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方向,必然是文化期刊最基本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也必然是引领、服务、保证安康突破发展,构建和谐安康的巨大动力和必由路径;当然也是我们文化编辑和教育工作者“认真履行”的职责,实现个人价值的安身立命之处。正是基于这些,我们在设立刊物的文化立场,选择适应其逻辑要求的言说姿态后,将刊物定位为:为安康文化建设提供一个“立论、发言、研究探索的平台”。

二是坚持正确的引导。作为地域性重要的文化载体,如何为传承地方优秀的文化有所坚持,有所担当;如何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社会思潮,怎样成为市民前行的向导,怎样引导全社会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和崇高的道德风尚等,是我们在办刊之初对这项全新工作的思考。当我们面对安康市面上出现的关于安康的某些粗俗读物时,我们知道这种不负责任的文化出品的危害性,这不仅会加大我们文史编纂甄别难度,破坏安康文化的历史面貌,而且会妨碍正确的学理判断,影响本地文化前行的步伐。这是我们大家都不愿意看到的一个结局。因此,办刊思想就很自然地统一到了:弘扬主旋律,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上来了。我们就是想通过这样一份刊物寄怀我们的思想预期,以自觉的文化使命感来恪守我们对这方水土、人民的责任,引导人民群众从思想上、精神上不断提高自己。

三是坚持正确的文艺批评。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方向,就必须处理好先进性与广泛性的关系,主导性与多样性的关系,建设性与批判性的关系。针对安康的现实文化氛围,安康文化人的生存状态,我们的刊物如何促进安康文化介入社会生活,站在社会发展的前沿,显示文化作用于社会发展进步的力度;如何使安康的文化人既不抱残守缺,又不隔膜于世,更好地通过文化的路径,表现出自己融入社会的风度,从文化的建树中选择自己的发展方向,保持着前行的姿态。这些都是做文化编辑要考虑和拿捏的大势,所以必须发挥文艺评论在辨析思想、激浊扬清、去伪存真方面的重要作用,使心平气和、健康理性的学术评论在安康文艺界得到尊重,真正起到促进安康文化艺术和学术研究繁荣的作用。反映在我们的版面上,就是在刊物上发表了一些涉及安康文化方面的不同见解和批评,如“《安康当代文学史》鉴析”、“严谨是研究安康地域文化的基本态度”等,结果读者反响强烈。此后我们又陆续刊发了几篇涉及城市人格、本地作家作品及旅游景点楹联的评论文章。这些“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文章,被读者肯定为“求善求仁的批评建言,大笔淋漓的时代高调”,通过这些透露出我们编辑一个层面的思想指向。其实我们也想通过这些阔大的思维深度和精神广度来度量我们文化领域的精神走势,增强我们刊物的吸引力和感召力。

二、坚持地域文化研究中求真务实的学术原则

一是尊重史料文献。《安康文化》是一个期望以思想见长的文化期刊,主张人文关怀,强调反思历史,关注现实,提倡理性批评。在如今就是用历史性和客观性增强刊物的说理性,用全面性和系统性增强它的可信性与科学性。我们闯入文化期刊这方新天地,确实思想准备不足、心理准备不足、理论准备更不足。但从史志和教育工作中培养起来的秉笔直书,不溢美、不隐恶、不媚俗、求是存真,以史为鉴,以史资治的品格使我们的判断具有真切的历史感与健康的哲学倾向。在对待安康优秀地域文化成果上,我们刻意保持文化编辑应站的文化立场及适应其逻辑要求的言说姿态。因此,“文化论坛”“地域文考”“地域风情”栏目中的文章表现出浓烈的人文气息与正义质性,能使那些地域文化研究成果放出灼人的热力,散发真正的生气。

二是慎重对待研究成果。《安康文化》作为地域文化研究期刊,坚定不移地追求文化品位、学术精神。一直努力为学术新思维安身立命与自由驰骋安排一个宽阔空间。2007年推出的“‘三沈研究”、“官话方言”、“移民文化续谈”、“会馆城门寻踪”等,除了对当地文化文物遗存进行梳理、研究、甄别外,还努力在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干方向上理清安康的代表人物和成果,使地域文化携带上强烈的安康符号,为构建和谐安康,挖掘出文化意义上精神基因。同时不墨守成规,不蔽于自见。克服作为文化编辑易犯的“文人相轻”和“人云亦云”等职业病,重实证,重分析,讲究科学的真实性。

三是注重史料研究中的整合出新。安康有一大批孜孜不倦的文化研究者、推介者,他们长年耕耘在地域文化研究的领域里,他们的研究精神和成果促使我们的期刊尽可能给予他们各方面的方便,开辟专栏,组织课题,对一些问题做集中研究。作为具体承办单位,在自身资金紧张情况下,想方设法为研究者提供物力财力上的帮助,为他们提供展示才华的平台和机会。2007年、2008年就先后推出《安康宗教文化》、《安康龙舟文化》,还根据学术水平、社会影响力、存史价值等视角对《安康文化》等相关严肃报刊进行甄选,用年度《文存》的方式加以记载,这样不仅累积了厚重的成果,而且实现了地域文化研究由自发走向自觉、分散走向整合,并由中倡导出与时俱进的气度与创新的活力。合办单位安康学院也在这种整合中实践着“为安康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办学方针。

三、坚持建设安康地域文化研究队伍的长远目标

一是继续发挥老文化工作者的创作热情。在编辑《安康文化》中,我们结识了很多文化界的前辈,亲身感受和目睹了他们严谨的作风和治学态度,从某种意义上说,他们是安康的精神财富和文化的奠基人,他们是这块土地上某些历史形态与研究思潮的拓荒者。如今他们对刊物求精求实的态度,对编辑严格的要求,帮助并鼓舞着我们全体编辑人员克服误解和艰辛,排除困难和干扰,初衷不改,始终为保持固有风格和精神而努力。这些老文化工作者成了我们刊物的义务顾问,也是我们的良师益友。同时,我们也想方设法支持和鼓励他们的创作和研究,并为他们提供力所能及的支持和技术指导。2007年为张会鉴、李厚之出版《安康宗教文化》筹款,还为该书提供编排、设计等方面的技术支持。2008年又为周邦基先生编著《安康龙舟文化》提供技术支持。像这样的互动和彼此关照还有不少。我们的刊物也在这样的互动、关照下成长成熟起来。

二是注重文化新人的扶持和勉励。刊物一面世,就收到许多青年作者一些带有稚嫩甚至偏执的文章。我们深知他们对历史和未来的份量,编辑们就确定了对这些人扶持和勉励的基本态度。所以我们一边欣赏他们,一边同他们一起调整对历史文化把握理解的角度,与他们一起寻找各自的突破口。青年作者唐友斌的“道家思想、茶文化、民歌艺术对紫阳文学创作的影响”,通过对紫阳文学现象的钩稽,概括对当代紫阳文学发展趋向的思考,但文章缺乏宏阔的现代意识和批判精神,具体而微观。于是编辑通过网络与他交流、分析,经过他几次修改,他那篇文章在地域文化视角下呈现出不仅是对历史文化的回味,更是一种对故乡、对人生的哲学思考和总结,凝聚了当地历史的诸种精华元素。范斌的“严谨是研究安康地域文化的基本态度”、卢修宾的“绿滢潭”也都是在编辑的扶持和勉励下面世的。

三是及时通过“文化人物”栏目对文化前辈和成绩突出作者的宣传,通过“文化景观”栏目对好的新作品及时推介。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为体现地域文化的生命根址,从作者作品中体认“安康文化”。所以我们的“文化人物”栏目中对安康文化前辈和成就突出的作者进行宣传。如文化前辈崔八娃、陈少默、刘寅初、三沈、丁文、田尔斯、张宣强、张会鉴、李厚之、陈良学以及青年作家李春平、画坛新秀谭宗林、李建安、业余翻译刘汉英等的介绍宣传。通过这些与安康有着千丝万缕关系的文化前辈的凭吊和回望,通过那些新崛起的文化实力的展示,发掘出安康历史文化的博大内涵。“文化景观”栏目三年里推介了诸如李春平的《步步高》、黄开林的《流年顾影》、吴建华的《石磨上的美文》、傅世存的《殒落》等新著作、新作品,引领着人们在地方文化的长卷中穿行,感受着文化的浸润和滋养,推动着两个文明建设。

四、坚持刊物服务于当地政治经济文化等文明建设

一是从安康市政府发出“擦亮安康”号召起同时推出“文明安康”新栏目,以深度的市民素质文明话题展开讨论。2007年全市开展“擦亮安康”活动,为了让本刊为构建和谐安康,发挥应有的教化作用,更多的关注安康健康人格建设。我们推出“文明安康”栏目,有意识地刊发了“文化文明   共生同进”“安康婚俗另类”等文章,以独特的视角和深度引导人们开阔“擦亮安康”里应该蕴含的文化视野和现实意义。

二是积极配合“双创”工作组织稿件。2008年安康做出创省级卫生城市和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的决定,在迈向文明的过程中,如何将本地的历史文化积淀化为富有现代文明气息的城市文化性格?一份文化刊物又该如何在这个涉及全市文明进步的历史脚步中显示其生命力并承担自己的责任?为此编者和作者一起从本土历史文化的深层中筛选梳理哪些是我们安康求创新、求发展中的观念束缚,哪些是我们寻求突破发展的精神支撑,在哪里去寻找安康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在2008年的几期中我们推出了“在‘双创’中内窥:反省我们的城市人格”“探寻安康城市风格”“发掘民俗文化为‘双创’奠基”等稿件。目的就是洞悉时代景象,迎合时代要求,用我们的努力在“双创”中担待一份责任。

三是对安康旅游工作和城市建设组织了一批有份量的稿件。挖掘地域文化内涵,推动地方各项建设,对于实现安康突破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对于我们文化刊物就是通过文化的路径和手段实现服务社会经济文化的目的,达到人文融贯,学理化臻的境界。旅游工作和城市建设是安康突破发展中两个重要方面,也是我们刊物实现为当地服务的最直接、最具体的途径。我们组织的关于旅游的“山水有形文化为魂”“安康旅游形象研究”“小小油菜花做出大文章”以及反映城市建设的“探寻安康城市风格”“关于地域建筑特色”等文章,都是以主人翁姿态,投身于文明建设的体现。达到汲取优秀成份,荡涤陈规陋习,为安康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精神动力。

五、坚守平实的风格和严谨认真的编辑职业责任

一是三年来注重文风导向,基本杜绝了辞藻堆砌,华而不实稿件的发表。我们在文章选用上以“平实、真实、科学”的特征来观照各类体裁的文章,只要文章视野宏阔,重点突出,路径清晰,观点正确新颖就有发表的可能。要成为广大知识分子和民众传达情感与思考的载体,就必须去浮华直抒心语,以朴素平实的叙事样式给读者以大气、清雅、宁静。也因为如此,《安康文化》拥有了更多的读者,更强的生命力。

二是对每期拟发的稿件实行民主讨论,主编、副主编都要对编辑提纲认真把关。“时运交移,质文代变”,我们赶上了这样一个“时运”的“交移”,我们就要为这个“交移”担承责任。编辑对作者作品的编辑绝不是简单的机械加工,或者是工匠式的拼接与堆砌。为此,每期稿件编排前编辑部都要对拟发稿件反复讨论,用什么样的评判标准统筹安排全书的结构,怎样的结构模式才利于把握与时代的关系,什么样的作品联袂才能提高栏目的作用,怎样才能恰当地把握每篇文章的出场原因、方式、状态与影响等等都要进行统筹考虑,稿件初选后,编排编辑提纲交主编、副主编,主编、副主编按照各自的分工,对拟发稿件进行审核把关,对有分歧、有争议的作品还要进行复审,真正做到为作者负责,为读者负责,为刊物负责,更是对社会负责。同时我们旨在通过这种形式和方式,调动每位编辑的人生储备,提高编辑业务水平。使我们的读者能从我们的刊物中获得生命的感悟,学养的滋润,灵魂的慰藉,思想的启迪和审美的愉悦。

三是实行原创优先的原则。《安康文化》刊用的文章体裁灵活多样,我们看重将叙事与思考完美结合的文体。我们坚持重名人,但决不薄新人,坚持以质取文,坚持原创优先的原则。并将此作为维护广大作者、读者权益,编辑恪守的基本职业道德。进一步要求我们的编辑扫除浮艳之风,弃除陈言旧语,特别要革除过去安康有些刊物登人情稿,熟人稿,家人稿的陋习,摆脱文化操守失范和价值观念混乱的困扰。

四是始终尊重和维护作者的著作权。自《安康文化》创刊后,得到广大作者的热情支持,我们倍感欣慰,为了更好地办好《安康文化》,进一步提升刊物的质量水平。我们学习相关知识产权法律知识,提高以法办刊意识。作者寄来的稿件,不管是用与不用,一律登记造册,严格管理,决不允许外传、外投和外送。刊物登过的稿件其它报刊刊用或转载,通知本人,从不允许擅自为作者做主。最大限度地保障作者的著作权不受侵害。

五是坚持内刊发行原则,尊重新闻出版部门的管理。刊物交流是实现刊物价值的一个重要环节。为了物尽其用,最大程度的发挥刊物的作用,我们将刊物交流定为精准赠阅,除寄往全国各地曾在安康工作和安康籍在外成功人士外,还在全市各县区设立交流员,通过他们,将刊物送到相关领导、相关部门和相关人员的手里。同时,尊重刊物主管部门的管理,当主管部门有关人员指出不能在内刊上标注工本费后,我们立即在刊物上进行了更正,用行动证明我们自觉遵守制度,守纪守法的基本素养。

一个出版交流仅三年的期刊,还没有资格沐浴在历史的荣光里,我们能做的还是为厚爱着这份期刊的广大读者和作者不懈努力,让《安康文化》真正成为他们文化理想的栖息之地,成为联络安康文化人的传媒剂,成为展示安康文化人思想、智慧、才华的平台,成为外界了解安康文化的窗口。当然,《安康文化》毕竟只走过短暂的三年,青春期未了,今后路还长。与国内优秀文化期刊相比较,无论是编辑技术,或是出品质量,差距很大。这说明我们的编辑水平和文化包装实力还有待于提高。我们相信,只要能够坚持下去,在广大作者、读者和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我们一定会在坚守核心价值,弘扬人文精神的办刊方向上走好每一步。

 

二○○八年十二月   

(作者单位:《安康文化》编辑部,潘世东转载于安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