巫山云雨朝复暮


巫山云雨朝复暮
——词牌《巫山一段云》欣赏
 
陈敏昭
 
词牌《巫山一段云》来自唐代教坊曲,原来是歌咏巫山神女的曲调,后被文人改用为词牌,双调四十四字,八句,前后片各三平韵:
“⊙仄平平仄(句),平平仄平(韵)。仄仄平平(韵),仄仄平平(韵)。
仄平平仄(句),平平仄平(韵)。仄仄平平(韵),仄仄平平(韵)。”
词牌《巫山一段云》也有变体,双调四十六字,八句,前后片各三平韵,如唐代李晔的两首《巫山一段云》(附后)。
五代时前蜀梓州(今四川三台)人李珣(生卒年均不详,大约生活在855-930年前后,其先祖是波斯人)的《巫山一段云·古庙依青嶂》,多被人们推为正体:
“古庙依青嶂,行宫枕碧流。水声山色锁妆楼,往事思悠悠。 云雨朝还暮,烟花春复秋。啼猿何必近孤舟,行客自多愁。”
这首词仍然以巫山神女故事为引子,上片写神女住处(古庙)和楚王住过的云梦台,把它安插在“青嶂”、“碧流”、“水声山色”之中,再用了“依”、“枕”、“锁”等动词,显示了“神女峰”恣态的优美和所处地势的高险。末句“往事思悠悠”,情因景生,承上启下,引出后片对历史的回忆。“云雨”句,由自《高唐赋》记神女对楚王的言语:“妾旦为朝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年光流逝,引人伤感,作为孤舟行客,况味可知,何堪再听两岸的猿声!这是进一层的写法。词的上片写得较有气势,开头两句对仗颇工稳,常为后世称道。
元代著名书画家赵孟頫(1254-1322)创作了《巫山一段云》十一首,亦别有情趣,我把它们全录在这里:
其一
“碧水澄青黛,危峰耸翠屏。竹枝歌怨月三更。别是断肠声。 烟外黄牛峡,云中白帝城。扁舟清夜泊萍汀。倚棹不胜情。”
其二
“碧水鸳鸯浴,平沙豆蔻红。云霞峰翠一重重。帆卸落花风。 淡薄云笼月,霏微雨洒篷。孤舟晚泊浪声中。无处问音容。”
其三
“枫鹤堆岗霭,阳台枕水湄。风清月冷好花时。惆怅阻佳期。 别梦游蝴蝶,离歌怨竹枝。悠悠往事不胜悲。春恨入双眉。”
其四
“鹤信三山远,罗裙片水深。高唐春梦杳难寻。惆怅到如今。 十二峰前月,三千里外心。红笺锦字信沉沉。肠断旧香衾。”
其五
“绝顶朝云散,寒江暮雨频。楚王宫殿已成尘。过客转伤神。 月是巫娥伴,花为宋玉邻。一听歌调一含颦。幽怨竹枝春。”
其六
“袅娜江边柳,飘摇岭上云。卸帆回棹楚江滨。归信夜来闻。 欲拂珊瑚枕,先董翡翠裙。江头含笑去迎君。鸾凤尽成群。”
其七
“片月生危岫,残霞拂翠桐。登龙峰下楚王宫。千古感遗踪。 柳色眉边绿,花明脸上红。欲寻灵积阻江风。离思杳无穷。”
其八
“芍药虚投赠,丁香漫结愁。凤栖鸾去两悠悠。新恨怯逢秋。 山色惊心碧,江声入梦流。何时弦管簇归舟。兰棹泊沙头。”
其九
“晓色飘红叶,平沙枕碧流。泉声云影弄新秋。触处是离愁。 脸泪横波漫,眉攒片月收。佳人欲笑卒难休。半整玉搔头。”
其十
“雨过萍汀远,云深水国遥。渡头齐举木兰桡。纤细楚宫腰。 映水匀红脸,偎花整翠翅。行人倚棹正无聊。一望一魂销。”
其十一
“云里高唐观,江返楚客舟。上升峰月照妆楼。离思两悠悠。 云雨千重阻,长江一片秋。歌声频唱引离愁。光景恨如流。”
唐代昭宗皇帝李晔也非常喜欢词牌《巫山一段云》,并且填制了两首,这两首词都属于变体,四十六字。其一云:“缥缈云间质,盈盈波上身。袖罗斜举动埃尘,明艳不胜春。 翠鬓晚妆烟重,寂寂阳台一梦。冰眸莲脸见长新,巫峡更何人。”
其二:“蝶舞梨园雪,莺啼柳带烟。小池残日艳阳天,苎萝山又山。 青鸟不来愁绝,忍看鸳鸯双结。春风一等少年心,闲情恨不禁。”
宋代词学大家柳永,也填制有一首变体《巫山一段云》:“六六真游洞,三三物外天。九班麟稳破非烟。何处按云轩。 昨夜麻姑陪宴,又话蓬莱清浅。几回山脚弄云涛,仿佛见金鳌。”
 
2013年11月26日星期二,上阳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