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从高考之中所占的比重逐渐降低,以至于传出英语将不再作为高考之必考科目的消息,英语从1983年进入中国式的高考,走过了30年,如今中国的教育者们终于回归理性,而开始考虑英语教学在整个教育体制中的重要性问题。
关于英语教育话题,贾春宝已经在多篇文章中有所论述,比如在2013年10月27日《摒弃英语带来的毒害》提到:
如果真的到了那么一天,中国人在自己的国家处处都要用英语了,不说英语就过不了日子了,那中国还是中国吗?如果终有那么一日,那将是我们母语的末日,将是文化中国的灭亡之日。学而无用则虚耗国人生命,学而致用则葬送中华文化,这正是今日中国全民学英语的荒唐和悖谬!
《中国合伙人》所呈现的新东方的成功之路,在于依托中国庞大的英语学习市场,但英语的培训与被培训者,永远都不知道,一味的追逐英语的流畅、地道与专业,对中国文化所带来的灭顶之灾。
中国的珠算成为中国的第30个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并享有第五大发明之崇高地位。由此或许会在阔别十年之后,重新登上小学课堂,这对于尊崇正统文化,对历史有深切敬畏的人来说,是值得欣慰的事情。
关于中国珠算成功成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当天,贾春宝跟老爸聊天,他信口背诵关于珠算的谜语,并流利地说出一些口诀,老爸认为珠算打得好的老人家,珠算的计算速度都很快,应付通常的日常所需足矣!不仅锻炼脑力,而且锻炼身体机能,很大程度上缓解老年痴呆情况的发生。
从英语和珠算的两重天之强烈反差,我们不难看到传统文化的回归趋势。对成熟稳健的人而言,这是值得欣慰的。
中国近现代历史上,总是不乏国家级别的领导人精通外语的情况,从孙中山精通日语到毛泽东那个“纸老虎”的经典,当代就有更多的领导人可以用英语对外交流,甚至在国际重大场合用英语发言,这也被当成是素质高的重要标志。
在欧美等国家,商家为了专门针对中国的游客促销,用中文与汉语进行导购,也有听说国外的政客在与中国进行外交会面的时候,张口闭口引用中国历史上的格言警句,以图拉近彼此心理距离的,我们甚至以此感觉受到尊崇。
虽然在当事人个人感觉值得骄傲,或者在特定舆论环境中,也是一件值得赞许的事情,但在贾春宝看来,这却是有莫名的嘲讽甚至悲哀的。但代表国家与政府形象的人物,在国际高端场合、特别是在自己的国家所秀的不是自己的母语,却是大跌眼镜的事情。
就如代表国家形象的政府采购,倡导用舶来品击败本土货,以彰显自己的国际化视野与宽广胸襟一样,貌似是一种包容,其实更多的是失去了自己的原则立场与根基,在方向感上出现迷失。
一个人在多大程度上代表支撑自己的力量的核心利益诉求,将反过来决定那股支撑力量的众寡。假如连语言文字、历史文化、风俗风情都一概排斥的话,那恐怕也耻为民意代表了。在很多场合,立场比胸襟重要,利益比形象重要,博弈比协作重要,在假想敌之间,在国家利益的零和游戏之中,尤其如此。
其实谈判的层面越高,就越是需要坚持原则,不能轻易点头的。因为毫厘之谬,就可以有万里之差别。
当我们倡导国际化就会丢弃民族化,倡导都市化就会从自身赖以生存的土地中连根拔起,失去支撑;越是倡导商品经济与市场格局,就会使得物欲追求蒙蔽心灵,精神防线被突破,并且溃不成军,难以收拾。即使我们再光鲜都难以在内心得到安宁。
即使我们物质财富再丰厚,都难以找回纯朴的民风,即使我们再披洋装、讲外语,头脑中都是国际普世价值观,属于自己民族的特色就会被削弱,即使我们拥抱了浩瀚无边的海洋,都会轻易迷失,并失去港湾的依托,甚至失去方向感,并最终把资源与能量耗尽,找不到回家的路。
我们需要的不是外人的认同与首肯,那只能说明我们缺乏自信力;而是低调的自我肯定,从历史的传承与未来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得到基本的内心安宁。除非我们所谓的成功,不是衣锦还乡,而是漂泊流浪,否则我们就迟早有需要理性反思,回归的问题。
贾春宝
2013年12月11日星期三
电话:13301122671,(010)89581930
网络微博:http://www.chinavalue.net/MiniBlog/
http://t.sina.com.cn/jiachunbao
价值中国专栏http://bekings.chinavalue.net/
新浪网专栏 http://blog.sina.com.cn/beking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