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1年,瑞安集团的创始人罗康瑞秉持《天地一沙鸥》中海鸥乔纳森的那种坚持奋斗、追求完美的精神,靠从父亲那里借来的10万元港币在香港创建了自己的建筑公司。如今,该公司已经发展成为一家坐拥数百亿资产、拥有2家香港上市公司的综合性房地产集团。
“在瑞安集团成立至今的42年时间里,恒生银行超过30多年的支持伴随着瑞安集团每个发展阶段。”瑞安集团主席顾问及集团执行董事黄月良在接受《第一财经日报》记者专访时坦言,“恒生银行跟其他大型银行最大的不同就在于它秉承中国的传统文化,懂人情世故,且非常念旧,跟客户维持十分稳定的长期密切关系。这是恒生银行给我留下的最深印象。”
恒生做决定的速度是很快的
在瑞安集团高管的眼中,他们对恒生有着深厚的感情,因为恒生银行作为一家本土银行,陪伴着整个香港共同经历了几十年的起起落落。恒生银行始终如一地支持着整个香港社会及经济的发展,跟客户风雨同路,绝不是那种“下雨收伞”的银行。
瑞安建业董事总经理兼财务总裁黄福霖说:“不只是一家企业对恒生有这样的评价,很多香港人及香港企业都觉得时刻有恒生银行的支持就安心。”
当然,对于瑞安集团而言,恒生银行的资金支持更是他们成长过程中每上一个台阶的一针强心剂。
黄月良说,感情的建立和维系依靠的是双赢的理念,在这方面,恒生银行做得真的非常好,可以说,很多香港企业在对待客户方面积极的态度及诚意都是向恒生银行学习的,包括瑞安。
“恒生银行对客户需求的反应非常迅速。对于一个项目,有些银行的审批可能非常复杂,让客户等很长的时间,但恒生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就给出答复。如果项目做不成,他们也会很快坦白地告诉你,不会拖拖拉拉。”黄福霖这样解释道。
在1998年左右,瑞安集团旗下子公司瑞安建业发展一个大型项目,当时需要银行超过20亿港元的资金支持,这在当时是很大的一笔数目。瑞安集团也没有想到,恒生银行了解情况之后,加班加点研究项目的可行性,最终在不到一个星期的时间里做出答复:可以为这项目提供23亿港元资金支持。
“我们当时对恒生的这一做法真的非常赞赏,因为没有几家银行能做到在这么短的时间内给一个企业如此大额的资金支持。后来再有银行愿意向我们提供资金,我们都拒绝了。结果,这个项目因为有了恒生的支持,公司最终获利颇丰。”黄福霖回忆道,如此设身处地提供客户最需要的服务,让恒生在竞争中脱颖而出。
另外,恒生银行时刻关注客户的需求,也得到了瑞安集团高管层的高度称誉。黄福霖说:“恒生的客户经理经常会主动跟我们联系,询问有什么需要帮助。其实现在有很多银行都是这样做的,但恒生是最早这样做的一家银行。”
这样贴心的服务及与客户的紧密合作成为了恒生银行拓展业务的一个特色。也正因如此,将恒生作为主要合作银行的瑞安建业在2年前,把企业全部的保险(放心保)业务通过恒生银行加以妥善安排。
“瑞安建业主要从事建筑行业,保险的份额非常大,也非常繁琐。但恒生银行在代销保险过程中,迅速提供了保险计划书及保费建议,真的很不简单,于是我们在很短的时间内就觉得应将保险业务全部通过恒生银行来完成。”黄福霖这样说道。
可以看出,能够提供完善和多方位的服务,对于恒生的企业客户来说,也是成就长期伙伴关系的重要因素。除此之外,恒生对各行各业均有深入了解,会不时给企业提供宝贵建议。黄福霖指出:“恒生是本土银行,可以说我们知道的东西他们也非常了解,他们给我们提出的许多专业意见,有些是我们也忽略了的,这一点非常宝贵。”
恒生助力瑞安进军内地
应该讲,80年代初“进军内地”的决定成就了现在的瑞安集团。1984年,香港回归日最终确定,罗康瑞主席敏锐地意识到,内地市场前景不可限量,他必须要进军内地。于是在1985年,瑞安集团开始了在内地投资的第一步。
“瑞安当时在香港的规模不算很大,难以跟大地产商相抗衡,罗主席也洞悉到中国内地的经济及地产发展的庞大潜力,所以进军内地市场成为了瑞安理所当然之选择。”黄月良指出。
决定进入内地拓展业务之后,瑞安先后在上海兴建了上海城市酒店以及26层高的瑞安广场及新天地等大型项目,资金需求量可谓非常巨大。
正是这个时候,恒生银行为了满足企业客户向内地发展的需求,开始在中国内地陆续设立网点,成为第一批踏入中国内地市场的外资银行。
黄月良指出:“恒生当时秉持的一个理念就是,香港客户去内地哪里,他们就去哪里,支持着客户的需要。而其他的银行一般只会专注他们本身擅长的业务,也不愿意做地产项目融资,与恒生的做法差异很大。当时,我们刚刚进入内地市场不久,恒生便成为了我们的必然之选。”
如今,随着瑞安集团的规模越做越大,恒生银行仍然是他们的首选。无论香港还是内地,恒生的扎根和专业,有力地辅佐客户放手打造宏图。
“始终如一,这正是我们选择恒生银行的关键。如果问我们需要恒生做出什么改变能更好地满足客户,我们的回答是不要改变,继续始终如一追求完美。”黄福霖最后这样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