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工科专业经济思想与管理意识教育与实践
------以《新产品开发与管理》课程设计与组织为例
徐丽娟
北京交通大学经管学院 100044
摘 要:理工科专业培养过程中增加经济管理思想元素的培育是市场经济条件下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所应当加以研究和实践的内容。以产品开发战略、产品开发基本过程以及创意管理、商业推广为主要内容的《新产品开发与管理》课程的开设,提供了这样一个探讨机会。作者从课程设计、课堂组织与管理两个视角提供了针对理工科专业学生经济管理素养培育的路径和方法。
关键词:理工科;经济思想;管理意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学法
北京交通大学是工科见长、管理为特色有着悠久历史的综合性大学。如何将现代经济管理思想渗透给优秀的理工科学生,是培养现代高精尖人才、社会栋梁必须加以思考和实践的问题。
笔者从2008年开始针对北京交通大学全校本科学生开设了《新产品开发与管理》一课,试图通过对产品开发基本程序和主要管理环节、产品运营管理以及商业推广所涉及到的核心问题的阐释,在学生原有知识体系中强化市场意识,对产品开发的核心能力的培育做出尝试。本文依据笔者近年的教学实践就有关理工科人才的经济管理素养的培育提出以下几点认识:
理工科专业经济管理思想教育的重要性。
教育是需要以人为本的。理工科专业人才是一批具有特定知识背景和工作学习对象的人群。理工科是包括物理、化学、生物、工程、天文、数学及前面六大类的各种运用与组合的科目在内的庞大范畴领域,可以看作是科学与技术的统称,是我国学者在19世纪末从国外的Science和Technology翻译合成而来。相关科学理论及其应用以知识的累积和理论创新、技术创新乃至产品、工艺创新为宗旨。
理工科专业人才以高校、科研机构以及企业为主要终身职业选择对象。高校和研科研机构作为知识累积和创新的基地,客观要求从业人员不断从事科技研究,推进新技术、新材料、新产品和新工艺的出现。而企业更是以产品开发作为不断发展的动力和支撑。
市场经济条件下,评价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的终极标准来自市场,对技术、产品乃至工艺的投入必须考虑市场的预期。基于市场视角的获益能力观念的获得以及能力培育和监测是未来以市场为服务对象的大学生所需要建立的知识体系的基本要素。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在原始性创新研究方面取得了一些重要的成果,如人工合成牛胰岛素、汉字激光照排系统、杂交水稻等,这些创新成果在培育我国科技原始创新能力和提升国家综合实力等方面作出了重大贡献,同时也诞生了北大方正、隆平高科等现代优秀企业,为社会提供高品质产品的同时也创造了巨大的市场价值。
但从我国目前科研技术水平总体来看,面对世界性的国家竞争,仍旧缺少真正意义上的原创性成果,更缺少具有将优秀成果推向市场的具有一定市场经济意识观念的优秀科学技术人员。
在学生大学期间学习理工科专业知识的同时,渗透经济管理类知识,培育其基本的市场应对能力和素养,是高等教育强化专业技能培养的同时应该加以强调的。这是增强国家竞争实力的需要,是发展高等教育的需要,是大学生个人作为个体发展所必经之路。
二、理工科专业经济管理知识实践环节的设计。
正是基于对理工科学生经济管理类知识和素养施与培育的目的,笔者于2008年开始在北京交通大学全校范围内开设了《新产品开发与管理》一课。课程宗旨在于促使学生掌握新产品开发的基础知识、方法和价值实现路径;拓宽学生的创新视野,活跃思维,使学生掌握提升技术开发效益和效率的方法论基础,增强学生技术开发管理意识和能力。
由于《新产品开发与管理》是理论与实践结合紧密的课程,如何在有限的课时中完成理论与实践的对接,为学生后续学习和工作打好基础,是课堂教学组织和内容设计、教学方法设计的关键。考虑理工科学生已有的专业背景,笔者在传统的经管类课程案例教学、课堂讨论等基础上,强调专业素养,力争做到经济管理思想与专业的有效结合,从而使所渗入到学生心中的新领域的知识体系和方法体系能够有效地与原有专业紧密结合,产生强大的化合作用。
第一,案例选择的普适性与专业性。
新产品开发因产品所在领域而存在工艺和技术上的差别,管理重点因其而发生变化,而紧密结合专业的案例选择是因材施教的基本要求,这给教学计划和组织提出了难题。
从《新产品开发与管理》选修学生结构来看,我校电子信息工程、计算机与信息技术、机械、电气工程、土木建筑、传播等学院均占有相当比重,学生专业背景复杂,这给案例教学提出挑战。
我的做法是,在课堂讲授上所选案例力争具有普适性;而学生作业中自己选择的用以说明问题的案例则必须具有自身的专业特征。
普适性教学案例的选择与作业中专业性案例分析的结合以保证学生在充分了解新产品开发与管理基本过程基础上,进一步加深对所学专业的认识,并促进其对产品开发核心环节的判断,提升学生经济管理思维素养。即,通过新产品开发与管理一课,在渗透经济管理类知识和思想意识的同时提升学生对自身专业的认知,科学技术研究能力与当代市场经济理论的有效结合,是本课程的教学宗旨所在,也是现代高等教育的宗旨所在。
第二,作业评价以对所选行业技术、产品更显换代的理解深度为基本衡量标准。
作业是促进学生温习课堂教学内容和学生自学的重要方式。作业内容的安排和评价标准是引导学生学习方向的基本措施。
《新产品开发与管理》一课,我安排学生就所在专业的产品更新换代给出基于技术的解读,以促使学生了解新产品概念来源的同时,思考背后的技术背景和时代背景。对于没有技术专业背景的同学,则要求其选择自己熟悉或者感兴趣的领域作为自己研究的对象。
例如交通运输方式的变革与现代物流理念、产品的变迁之间的关系的研究,既有助于学生把握现代物流理念的形成过程,也帮助其深入了解交通运输方式变革背后的社会因素和技术因素。
第三,课堂讨论注重经管思想、逻辑对学生的启发。
课堂讨论是经济管理类课程常见的启发学生思考、深化教学内容的教学方式。《新产品开发与管理》一课,以学生原有的理工科专业为立足点,向学生灌输经济管理思想和意识,问题的设计、启发的方向以及对问题的深度挖掘关乎课程的成败,是能否真正达到教学目标、宗旨的关键。
首先关于问题的设计。问题的设计应该属于经管范畴。通过对来自实践一线的问题的提出来引发学生对有关经济问题或管理问题的深入思考,这是引导学生走入经管思维的第一步,是初步形成经管思维逻辑的基础。
其次关于启发的方向。启发的过程一定要结合学生所学专业。产品开发离不开技术创新,技术问题大多具有较强的专业性,让学生在学习产品开发基本流程的过程中强化对本专业技术知识的认识,乃《新产品开发与管理》一课重要功能。
最后关于问题的深度挖掘。这个挖掘是基于专业认知的针对特定经济管理类问题的认识,需要老师和同学们一起完成。通过对经济管理类问题与本专业的结合性思考,再回归到市场价值、管理效率等方面的思考,提升学生在经济管理领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完成课程基本教学流程。这时学生所形成的认知才能对其所学专业提供方法论支持。
三、理工科专业经济管理类课程建设与组织要点。
目前研究性教学是高校普遍在使用的教学方式,通过研究过程来稳固已学知识,探究可能存在的问题,抑或对发现问题的背后成因和影响进行探索等形成较为清晰的思维逻辑和较为系统的有效的方法。为理工科专业学生讲授经济管理类课程,学生缺少对经济管理类问题进行思考的习惯,研究问题的设计、研究方法的提供以及对问题的分析结论的评价等构成整个教学基本环节。
学时分配来看,基本知识点的交待构成讲授的核心内容,案例分析和解读构成课堂讨论的主要内容,而基于研究对象的作业的完成和评价是达成学生最终学习目标的主要方式。
在实施教学过程中,如何将不同专业的学生加以分组,形成较为稳定的研究方向是十分关键的。默契的研究团队成员相互支持、互为分工,与其他团队形成竞争关系,在相互学习、竞赛过程中提高自身专业中的经济思想和管理意识,进而提升学生总体素养和能力水平。
总之,加强理工科专业的经济管理课程教学和组织,是社会发展和学生个体发展的需要,其中如何将其本专业与经济管理类知识相结合,促进其经济意识与管理思维的形成,并提升其在所学专业领域的认知是在理工科专业开设经济管理类课程的宗旨。而效果取决于学生的意愿、志向与老师的专业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