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正是古城雾霾重,一年一度又相逢。为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大家从四面八方赶来,作为一个农业人,我十分感动。一会有专家来作专门的讲解,也有具体从事的行家来作现场演说,我不是专家,也没有具体从事,所以,我除了祝贺会议的召开外,主要是倾听。那么在倾听之前,我想谈几点我的困惑与思考,以期抛砖引玉。
在今天这个年代,我感觉可持续农业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能引起大众的共鸣,因为我们的生态环境遇到了诸多问题,我们的农产品让大家很不放心,我们的农业模式也面临严峻的现实挑战,比如中国化肥、农药的施用量已经超过美国,利用效率低下;农药、化肥、畜禽粪便以及生活废弃物等导致农村污染总量超过城市,这样的局面是让人震惊的。石嫣女士今天也来了,我看了她翻译的《四千年农夫》,可以说,我们今天比美国当年更加值得学习和传承中国传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理念。
现在最常用的一个词恐怕是转型,那么农业也得转型,转到什么方向去?需要研究现实的背景。从农业生产的角度看,一方面有人口增长、城镇化消费升级带来的农产品供给刚性需求增长,另一方面还面临农村劳动力减少、素质下降等实际困难;从消费需求的角度看,生产出的农产品一方面要够吃,就是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另一方面还要质量安全。在这样一种形势下,农业显然要找到一条数量与质量、安全与效益兼顾的现代化之路。那么现在也有两个极端的提法,一种是全面西化,走国外的大农场石油农业,另一种是退回中国的传统农业,排斥现代化的物质、技术和信息投入。但从实际看,这两者都是不可能的,中国有自己的国情,所有的农业道路必须服从上述实际。所以,中国的农业还得走一条不偏不倚的“中间道路”。
去年我在阅读法国孟德拉斯的农村社会学著作《农民的终结》时印象深刻,也很受启发。他将农业的现代化区分为“传统现代化”和“进步现代化”,这两种农村现代化模式在某种程度上是相对的。
根据作者的描述,“传统现代化”的道路主要在于增加物质能力,辛苦地劳动,省吃俭用,使耕作系统适应价格的变化而不改变系统本身,根据节省的钱而不是根据本来的收入从事经营。主要表现为:购买土地、设备和牲畜,整修房屋,如果能力允许的话,附带地配置上家庭设备。在这个传统现代化道路上前进的,不仅有大经营者,也有小经营者;不仅有老年人,也有年轻人。在这个模式下,虽然实现了现代化,但一些人并没有改变自己的习惯行为方式。从作者的描述看,这一现代化模式的主要特征是进行技术性的改造,即保留传统生产体系,以扩大规模、提高物质装备水平来实现现代化。
而“进步的现代化”是以怀疑整个现有生产系统和管理系统为前提的,一般的步骤是:进行初步的簿记,参加农业组织,关心耕作系统的改进,同时根据市场的需要进一步推进某项生产或引进新的生产,农业劳动者成为了企业家,不再仅仅是根据自己的生产资料,而是根据自己的产品销路来管理企业。这时的农业现代化,已经完全按照现代经济理念来进行经营和管理,农业已经完全告别了传统的模式。
显然,对于中国来说,两种农业的现代化模式在现实中都是存在的,但对于农业的“传统现代化”模式来说,提升空间是有限的,因为在市场经济越来越深入的今天,想保持传统的农业生产模式是困难的,也必然受制于人多地少的国情,还要面临农业劳动力流失的无情现实;而农业的“进步现代化”,已经完全以成熟的市场经济理念去组织农业生产和营销,完全与市场对接,从业人员的来源也不一定是传统的“子承父业”型农民,而是具有现代理念的“进步劳动者”(作者语),从而实现农业发展的根本性改变。
那么引用这样一个阅读感受想说什么意思呢?我想说的是可持续农业目前面临的问题,恰恰要在“进步现代化”上寻求出路,这个现代化的理念可以是传统农业的,那就是反对“传统现代化”模式,反对简单的以工业方式改造农业,以化学投入来换取产量,这样既不可持续,又不安全,实际上也不经济,必须从农业的自身特点来寻求更适宜的发展道路,最大程度地保持农业生态系统的平衡,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但是,也要反对倒退回传统农业的做法,高强度、大数量的人工劳动力投入,较低的产量和较低的效率,而且品质也无法在世界整体污染的前提下独自安全;而是要在符合生态系统规律的基础上,大胆运用现代化的科技、装备、信息等手段,实现农业的否定之否定,实现新的提升。在具体的形态上可以说既是现代的,也是传统的。
总之,中国农业的发展模式必须进行根本的转型,以长远的目光谋划可持续发展的路径,其根本立足点是把传统农业的精华理念与农业的现代化进程相融合,渗透在现代农业建设的各个环节中,让可持续农业在实践中真的可持续起来。
这就是我的一点开场白,只是一点粗浅的认识和想法,不妥之处希望大家批评指正。
谢谢!
让可持续农业可持续起来——在第二届陕西可持续农业发展交流会上的致辞
评论
23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