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八月十五
很久很久以前,有个叫苏轼的人,在八月十五的晚上,看见月亮很圆很亮,就突然有了很多心思。心思缠绵悱恻,无法排遣,就喝了点酒。或许是他的酒量不行,竟然醉了。但这个人的酒风好,醉了没有胡闹,也没有出门召妓,只是陷入深深的沉思。至于想了些什么,从心理学角度来说,很复杂。有些是潜意识的,悄然而来,悄然而去,没有留下一丝影踪,可就是这些潜意识,竟然让他更加莫名地伤感起来;潜意识发而为表,就突然思念起了远方的兄弟。情动于中,不觉手之舞之,足之蹈之,在嘶泣声中就迎风唱了一首流行歌。这首歌厉害,一音甫起,风云为之低昂,天地为之变色,化为一缕细细的游魂,穿越了几千年的时空,一直在宇宙八荒中徘徊。
且说21世纪的同一天夜里,人间灯火明灭,天上云层阵阵,月亮忽隐忽现,很多有闲的人坐于自己家的阳台上,如果用心,就突然会听到一丝细细的幽咽,破空而来,打中了久已麻木的神经,无端地也生出万千幽幽的感慨来。
我说有闲,是有所排除的。年轻人忙于求学求职,谈婚论嫁,业余是追星造星,聊天上网,不是有闲之人,没有这种思古之幽情;资本家忙于买进卖出,谈判策划,业余是灯红酒绿,小姐二奶,不是有闲之人,没有这种思古之幽情;公务员忙于请客送礼,走东串西,业余是看看电视,玩玩股票,不是有闲之人,没有这种思古之幽情;至于农民兄弟,有些一家团圆,就去响炮鸣鞭,有些出外打工,只能想想家中,整日为生计奔波,过节就只是个过节,吃吃喝喝而已,也不是有闲之人,没有这种思古之幽情。那么谁是有闲之人呢?我也不得而知了。
就我自己而论,非但不是有闲之人,抑且不是忙碌之人。我是谁,我百思而不得其解。因为在圆月之下,阳台之上,有我,但我不曾感受到一种悠远的撞击,心灵上不曾有一丝波动。我感到的竟然是一种熬煎,是一种劳累。心灵上的熬煎和劳累。
于是我悄悄地检点了一下自己。原来我害怕这个节日。
妻子提前几天乘车回家看望老爸,顺便走了几家亲戚。回来说,亲戚走不起了。现在的月饼,不是盒装的拿不出手,盒装的,一般的七、八十元,稍好一点的上百,更好的那就没边没沿了。或许是自小家贫的缘故,我没有吃月饼的习惯。现在儿子大了,每年弄一点,让他尝尝也就罢了。所以很少买月饼。平常在报纸上看上一点半点,与己无关,印象也不深刻。现在听妻子一说,感觉很具体,就很吃惊而惶恐。我和妻子每人月工资千元左右,由于买房,每月还7百多元贷款,剩下的钱,儿子上学,每日花销,一直是左支右绌,没有宽松的感觉。现在要买月饼,哪来的闲钱?就怀想起过去那些年月。一元钱买十个月饼,高高的一个圆纸筒。大方点的,一家一筒;穷一点的,一家一个。大家坐在一块,吃月饼,聊家常,其乐融融,现在这种情形竟不可而得了!就想,如同我们,每月有工资可挣,犹且买不起月饼,那么农民,下岗工人,又怎么买得起呢?况且世风使然,每个人都有脸皮和自尊,一般的月饼拿不出手,他们又是怎么走的亲戚,维持着那份亲情呢?推而广之,对还有种种应酬交往的人们,那就更是一个难题了,论理,是应该看望拜访,至少送盒月饼,可是论其他,又觉得难以成行,这又怎么办呢?
不免心生怨恨。为什么要有这样的礼节,为什么要有这样的节日?凭空增人负担,无端让人烦恼。或许,节日繁多,是我们缺少快乐;崇尚送礼,是我们渴望富足。而目前从媒体到民间所倡导的送大礼,是我们缺少什么呢?风气所使,社会可知。中国文化,本来讲究“礼轻情义重”的人伦,讲究“相交淡如水”的友道,可到了如今,节日依稀存在,风物已然不再。怪不得西方节日在年轻人中大行其火,没有窒人的重轭,没有谄媚的俗态,没有功利的制约,率性而为,彰显本真。爱你,送你一束鲜花;敬你,送你一则短信。多么轻松的节日!
私意中国要好,就要去掉所有节日。春节第一,中秋第二,不去无以强国家,不去无以正风俗。去掉有很多好处:一是鞭炮不再聒耳,伤亡不再发生。造鞭造炮,于国无益,于家无益,徒事浪费,有百害而无一利;二是奢侈就此远离,浮荡戛然而止。举国放假,海吃山喝,玩物丧志,百业俱废,乃国家之赘疣,民族之陋习;三是负担就此除去,百姓皆大欢喜。不用劳心费神筹钱,不用挖空心思钻营,天天快快乐乐,日日轻轻松松。有如此世道,真真如“羲皇上人”,虽南面王不易也!
或许有人说,这真是愚人之言也。节日正给了我们交流的机会,送礼的机会,钻营的机会,升迁的机会,快乐的机会,等等等等,怎么可以去掉呢?痴人说梦,大话欺世,早早回去面壁思过吧!
是的,节日是不可去。妻子回家,带回了老家人自己做的月饼,就是用麦面,杂以椒叶香料,蒸成一个个圆饼,似一团团圆月。吃一口,也觉着香颊芬齿。想来,家乡人在月圆之夜,一家团聚,坐于庭前中院,吃着这样的月饼,谈着家长里短的话题,一身轻松,满心欢愉,其乐也融融,其乐也陶陶矣!
记起古人有个叫宋玉的写过一篇《风赋》,其中说风有大人之风,小人之风。好像近代还有个诗人写过:穷人家过年,钉板上过年,一年不如一年;富人家过年,快乐里过年,吃的舌头长苔,肠子发炎。节日,对所有人来说,也是各有千秋。正如成龙常说的:各马各扎,各式各法,各庙有各的菩萨。或许,节日也有大人之节日,小人之节日;快乐也有大人之快乐,小人之快乐了。那就让节日存在着吧,让所有人都快乐着吧!
原来,苏轼所唱的流行歌,只是一个意思: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那些有闲的人,在月圆之夜,就是被这句话语打中,从而幸福着,快乐着。而其他的人,只是感觉着这是一个节日。遗憾的是,几乎所有的人,都只是感觉着这是一个节日!
-----写于2007年9月27日
又是八月十五
评论
16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