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味”,我想那是一种很私人的记忆。它曾经伴随着你从小到大,深深地映刻在你的记忆中,并不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淡忘。每个人心中的“家味”都可以是一道独特的美食,它是其他东西无法取代的。长大后的我们即使面对山珍海味,在外吃的再多好,吃的怎样的精致,然而心中挂念的还是记忆中自家饭桌上的那一“味儿”。不是么?其实在我们从小到大最熟悉的饭桌上吃什么菜、喝什么酒、聊什么天都不是很重要。“家味”,其实是一种心情,会让你感到无比幸福,是一种生活,会让你无限怀念。
对于童年时的记忆,我思念的“家味”,是在奶奶家一个窄窄过道式的灶头间。唯一能照亮厨房的是一盏暖暖的白炽灯。木制的老碗柜里叠着一只只青花瓷碗,有几只碗边上还带着缺口。我玩耍归来,时常看见奶奶正凝神注视着灶头上正烧着的一口老铁锅。头朝前伸,背有点弯,时不时舀起些汤水尝尝咸淡,再用一旁的手绢擦去额头的汗珠,那盏白炽灯把她一头的银发映成了金色。一回头看见我,便笑呵呵地说:“饿坏了吧,再等一会,就开饭了。”
说起奶奶家的 饭菜,有太多太多的记忆了。现在想来最最怀念的便是那“咸酸饭”。(注:沪语中的菜饭)奶奶的菜饭从来不是那种外头餐馆里开了旺火用煮熟的米饭再加青菜合炒出来的“菜饭”。
也不知从啥时起,儿时的我对“咸酸饭”有了特殊的感觉。暑假的大多时间里,我是在奶奶家度过的。楼下小花园里和小伙伴们玩耍时,闻到哪家的厨房了飘过的“咸酸饭”的香味时,我就会觉着自己的肚子饿了,就会嚷着让奶奶给我做“咸酸饭”吃。而每每吃起“咸酸饭”时,我好像永远也吃不饱,直到把自己的小肚子吃个滚圆为止。虽然已过去了近20年,然回想起来,自己端坐在那张雕花八仙桌前,手中拿着调羹,贪婪地吃着可口的“咸酸饭”的情景,却好似昨日般的清晰可触。
当我漫漫 走过学生时代,厨房里那铁锅中慢烘出来的“咸酸饭”已经成为我们饭桌上的习俗。父亲烧出来的“咸酸饭”依然保持着奶奶的香味,他甚至秉承了奶奶烧“咸酸饭”的每一个步骤。当然随着我的口味的提升,“咸酸饭”的品质也有了提高,饭粒要显的分明,吃口不能糜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