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如当初“网络改变生活”一样,人类迅速地进入了移动互联的时代。
据调查,移动互联网设备总量超过地球人口;非洲手机普及率已近65%,乌干达手机数量甚至比灯泡还多;到2016年全球移动用户将达到100亿,流量是现在的26倍;31%美国成年人把手机作为主要上网设备,移动设备成为第一屏幕,开发者将重视移动体验优先桌面体验。
中国更是跑步进入了移动互联网时代。艾瑞咨询统计数据显示,2012年中国移动互联网市场规模为549.7亿元,增长率为96.4%,受到智能终端和移动网民规模的快速增长,移动互联网市场规模呈现高速增长。其中,移动购物和移动营销等细分行业都获得了大幅增长,是移动互联网增速较快的细分领域。
2012年中国智能手机保有量达到3.6亿,增速为80.0%,低端Android智能机的推动,智能手机保有量大幅增长,这意味着使用智能手机的用户数量取得了非常快的增长,智能手机已成为移动互联网发展的重要载体。艾瑞预计,未来智能手机对功能手机的取代将进一步持续,但增速将逐渐趋缓,智能手机保有量在2016年将超过7亿。
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越来越多的资讯可以通过手机阅读,越来越多的功能可以通过手机实现,手机越来越多地成为移动终端,让资讯如影随形。随时随地与自己相伴,在为商家创造零距离贴近市场的机遇的同时,也让自己生活在资讯与商品的包围之中。
移动互联网已经成为观点与形象树立传播,危机防范与机会抓取所不容忽视的组成部分,每个人都成为网络传播的提供者与发散者。或者你不需要特别专业,而只需要通过一首歌、一部电视剧、一点炒作、一个成功案例而让自己被关注,即使是绯闻与负面形象,都要在舆论传播中谋求上位。
假如你有独特的视角,假如你足够勤劳,假如你成熟沉稳而让自己的专业沉淀足够丰富,假如你足够自恋并且不甘寂寞,那么你就会得到相应的粉丝拥趸,而自成媒体。
从传统媒体平台到网络媒体平台,从互联网到移动互联网。人逐渐找回并强化传播与言论的自由状态。从为了自由地得到信息而让自己依赖广播影视,到随时随地都可以接收到来自全球各个角落的资讯,每个人从资讯的被动接受者变成了资讯的提供者与制造者。
不管是媒体从业者,还是实体经济中的一员,不管是技术研发者还是技术使用者,创业者、决策者、投资人、管理者,都难以漠视移动互联网的存在,漠视这种发展趋势,无异于自废武功,在原本惨烈的市场竞争之中输在起跑线上,并在态势之中居于劣势。
从对于媒体的研究到使用,当你把关注点放在人身上,那么就需要注重TA们的需求,需求会让人关注,关注会产生价值。是谁在什么时候关注哪些内容,目的何在?TA们在什么地方生活?是浏览之后一闪而过,还是留下一些痕迹?那些痕迹给了你什么启发与方向的指引?这些都是在移动互联网的时候必须要考虑的因素。
移动互联网用户中,男性占55%;移动互联网用户的年龄主要集中在25-34岁,34岁以下的占有73%;移动互联网的城市用户占到90%;56%的用户每天至少用智能手机访问互联网一次;63%的用户每天使用智能手机进行搜索,93%的用户搜索本地信息,96%的用户最终采取了行动;85%的用户会观看视频;92%的用户会访问社交网络。
我们惊奇地发现,商品经济社会在某种角度,又回到了农耕文明时代,比如同样是人作为价值最高的资源,一举一动都呈现出价值;而且随时随地都在进行信息的获取与发布,同样是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却防不胜防。
言论自由体现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辉煌成果,是人的基本权利,更是值得骄傲与自豪的,但我们所制造与参与的话题,我们在关注和传播之中所投入的力量,以及所做的努力、所取得的作用,绝对不应该是让人内心纠结,丧失信心,让亲者痛仇者快的效果。
在相对自由的传媒环境之中,我们所需要的不仅是做秀、偷窥、挑刺儿、找茬儿、不仅仅是抱怨与传播抱怨。我们需要有公正之心,同时也需要保持正能量。更多的是宽容、积极、豁达,不去做会让自己后悔的事情,也不会做由于没有做而让自己后悔的事。
移动互联并不单纯是浏览与静态网页,而更多的是视频与音频传播,是互动与游戏传播,是在跟潜在客户之间的交流与对话之中,更需要跟业务流、信息流与现金流相挂钩,即使效果未必很令人满意,至少需要有相应的方案准备。
在移动互联时代,你所需要关注的不是你一家企业,而要从整个产业甚至舆论传媒的生态系统的角度,建立自己的生态系统。从决策制定、顾问体系的完善,到具体的执行监督与职能,从信息化平台的搭建到硬件配置,再从软件应用与系统维护,都需要有相应的系统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