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软实力


  中国文化软实力

  

  中国自古就是一个文化大国,文明古国。从古代起,我们先贤的思想中就体现了对软实力的重视。老子《道德经》:“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间。”又说:“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古代的明君贤臣认为要实现国家意志和赢得他国的尊重,应当行“王道”而弃“霸道”,取得他国的认同和理解,处理国家的矛盾主张“和为贵”,反对以强凌弱;解决与他国的冲突强调“以德服人”,“攻心为上”,反对穷兵黩武。即使在硬实力对撞的战争中,也强调“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认为战争的最高境界是“不战而屈人之兵。”如此的注重文化和文化力,注重文化的内化人的作用,所以中国古代是曾几度经历过文化的大繁荣,文化的繁荣加速了对外文化的交流,也扩大了中国文化的海外影响力。所以虽然古代没有“文化软实力”这个概念,但是中国古代就体现了对文化的重视。中国历史文化博大精深,很多领域都蕴含着宝贵的文化资源,所以面对当今世界巨大的竞争压力我们最重要的就是要依据中国的国情扬长避短,发挥优势,依托传统文化的精髓,加快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重视文化,发展文化力,增强文化软实力与竞争力,进而增强国家的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

    进入现代对中国造成严重文化和经济断层的是“文化大革命”,中国传统文化受到重创,知识分子受到批判。这场由领导者发动的对文化的错误的评价和判断,直接严重的削弱了中国的综合国力,严重影响了一代甚至几代人,使中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越来越远。

    进入21世纪,中国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努力挖掘本民族的优秀的文化思想,加强与海外的交流,扩大文化传播,对外文化交流日益活跃。据报道,我国迄今为止,共批准设立了10个驻外中国文化中心,今后还将进一步增加。目前我国已经与145个国家签订了政府之间的文化合作协定,在法国、埃及、韩国等国家设立了中国文化中心,自2004年开始在全世界建立孔子学院以来,截至2007年7月我国已经在五十个国家和地区签署了建立170 余所孔子学院的协议。与此同时,参加汉语等级考试的人数也在逐年增加,报名人数每年增加40%~50%,与美国托福考试头10年的增长幅度相当。所有这些这使中国的国际竞争力明显提高,据统计中国的国际竞争力从2004的排名24位,至2007年上升为15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