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发展的标准引擎:两种标准的互动


一个产业从小到大获得发展,必定在产业内部有一个引擎,推动着产业不断创新、成长。这个引擎就是公开标准和内部标准的互动。

当最初的公开标准确定了一个产业的结构时,就会在短期内生成一批创新模块。刚开始,创新模块完全在公开标准的框架内产生,使得创新产业得到第一波发展。尔后创新模块继续发展,就会产生于公开标准的冲突,继而推动公开标准的修订。公开标准修订后,会产生新的创新模块,促使形成新的一波产业发展。到了一定程度,创新模块又会与公开标准冲突,迫使公开标准再一次修订。如此循环使得产业呈现波浪式发展。在这个过程中,会出现许多新技术,出现连续不断的技术创新。当这些技术创新必须进入这个标准循环才能发挥作用。

标准引擎的作用,已经在现代的许多产业发展中得到了验证。计算机产业就是明显的例子。上世纪80年代计算机由286、386循序渐进,最后达到686,就是标准升级的结果。通信产业的发展也是这样,在一个公开标准的基础上逐步升级,最后形成庞大的产业。互联网产业更是如此。我们看到。这些产业的发展都可以归结为公开标准的版本升级。反过来说,如果一个产业的公开标准停止了版本升级,就表明这个产业走到头了。

标准引擎的存在,实际上给我们提供了一个产业分析的新方法。当我们观察一个产业时,要去寻找该产业的标准引擎在哪里。标准引擎掌握在谁手中、标准引擎的影响范围有多大、你所进行的事业离标准引擎有多远,这些问题搞通了,你对那个产业就明白了。

对于一个大国来说,建构标准引擎有着重要的规模和范围优势。美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掌握着世界上大多数的公开标准。我们说美国是创新型国家,我们说美国创新能力强,实际上是说,美国的产业化能力强,美国掌握着最多的标准引擎。对中国来说,也已经具备了规模和范围优势,我们能掌握更多的标准引擎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