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并式”机构改革治标不治本


    新一轮关系中国未来十年决策效率和改革方向的国家政府机构改革——国务院大部制改革方案终于面世。
    从精简机构的角度而言,部级机构减少3个,似乎是达到了精兵简政的目的。
    但是,媒体近日报道,在铁道部的改革中,不但人员未减,且铁道部之前的2万亿债务问题也或将转成国债,被国人分摊,如此一来,众多合并式的机构部门设置,困怕还是换个名头,而未必能够真正提高政府机构的办事效率和合理减少政府机构的行政负担。
    换汤不换药的表象改革,不仅不能够为改革发展减轻包袱,而且会将十年前大部制改革的隐患,又继续延后十年。改革政府职能部门机构设置,最重要的出发点,就是让政府的办事效率提升,让政府上传下达的环节渠道减少,如此简单的合并,不仅不能够减少办事的应有环节渠道,反而会激起部分机构权力掌控的欲望(诸如,媒体报道的发改委正在借助大部制改革而充分集纳权力),这对改革深入而言,仅是一种治标不治本的眼球效应罢了。
    虽然,很多砖家、学者都在大赞新一轮改革,在权力下放、优化资源等方面,凸显不少好处。但是,从本质上讲,人员的浮肿,显然不能够指望这种权力下放的深度到底有多深,优化资源的好处又体现在哪里?未必被撤销的部位领导就不复存在了?其当时的权力,就会被轻易的拿掉?其下设的众多机构部门领导,又该放在新扩建部委的哪些位置,这都是需要告之于众的关键点。
    简单的将某些部委和机构,取消很容易,但是,如何将取消的部门领导和相关人员,进行明晰化的处理和缩编,才是大部制改革的重点。人员都没有丝毫变动,那么,这样的合并又有何价值呢?还不如,按照之前的部委继续运转,或许,对某些利益群体而言,心理还会相对平衡,对社会大局的稳定,也相对有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