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位农妇(包屯村、中张岗村)正在不远处的麦地里铲草(过去都是锄头除草,现在已经改用长把铲子铲草了)。询问得知,她们2家的麦子都用过除草剂了,不久前浇水后,有长出一些草了,不能打药,只好铲草了。“看着长草就心里不好受,反正在家闲着也是闲着,就下地里铲一阵子”,村妇平静地说。
我接着话茬又问:那边排水沟里的麦子是你种的吗?“是哩,那沟现在干着,不耽误夏天排水,现在种上,怎么也能多打几袋子麦”,年长一些的那位似乎有些不好意思地解释道。
要说收成,我家8亩地1年收入还不满1个数(1万元)。2个农妇你一言我一语地细数着:在玉米地种麦,要先整地,雇用螺旋耙把玉米杆放倒粉碎翻到地里,一亩要花费80元,还要自己再耙2遍要花柴油钱16元左右。还有种子,这样种上麦就要100多元,种麦后要除草剂1袋(8-10元),复混肥(不是复合肥)1袋180元,浇水几遍大概50元(柴油机带动,如果电动则花电费少一半),雇人机器收割又要40元,总共大概400元。去年麦子受病害,每亩产七、八百斤,一般700斤,最高800斤。算一算,不计人工,一季麦收入不足800元,净落400元左右。秋里再套种瓜、辣椒。毛收入2000多元,全指望秋里收入了。今年麦子如果少点病虫害,收成好些,收入就会多些。
话匣子打开了,其中一位有点得意地透露:去年帮人家摘辣椒,还挣了几百元。“帮人摘1斤,工钱5毛钱,当天干完,当时兑现现钱,1天能挣17-18块钱”,另外还到人家蔬菜基地帮工除草。劳动收入经念了一道又一道。
不过,提起转包的蔬菜基地,2位农妇充满了惋惜:他们(指蔬菜基地)1年就种了1季胡萝卜,把地都浪费了。除草要雇人,出萝卜也要雇人,不好管理。如按天工人家就磨时间,如按计件人家就不讲质量,胡萝卜落在地里不少。后来各村都有人去“溜萝卜”的。干来干去,给别人干就不如给自己干精心。
我暗想:这是不是发展中的“转包、雇工”可能隐藏的劳动效率降低的隐患?土地转包一是应该主要解决“无力种地”的问题,而不是与现有农民“争地”。二是要提高土地产出率,而不是10人收入集中1人的假“规模效益”。至今未见土地转包后土地产出率提高的报道。例如原来亩产1000斤,“规模化”后同样作物亩产1000多斤?如果不能提高土地产出率,则“土地转包”前景受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