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娱自乐造“节” 不如苦练内功


       原载广州日报  2013-3-19  专家议事会

       主持记者:罗磊

  作客嘉宾

  郑泽国 旅游策划专家

  武旭峰 旅游策划专家

  记者:2013年的旅游业缺乏重大主题。去年还有伦敦奥运会拉动,而明年才到巴西世界杯。在这种仿佛缺大事件的年份,旅游界要怎么发力?有些旅游企业会主动制造各种“节”来吸引客人,您怎么看?

  武旭峰:如今的各种旅游主题营销和各种“节”,信息量少,很难满足游客的需求。以往旅行社借势造“节”,往往都是在重大主题活动前或后。例如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时候,真正出游量大的还是奥运前,以及奥运之后的长期利好。

  郑泽国:缺乏重大主题,貌似走向平淡。其实,很多“节”往往缺乏实际意义和价值,对消费者和旅游企业也无益。“节”少一点、专一点可能效果更好。

  记者:目的地和景区该如何造节?

  武旭峰:许多中小节事难以发展壮大,影响力有限。究其原因,其中有资源吸引力本身的原因,但更多的是节事组织者专业化程度不够,节事旅游配套的营销策略缺失或严重滞后,影响了中小节事的发展壮大。我觉得,节事旅游发展需要有以下几个条件:发展水平、区位条件、基础设施、旅游发展状况、节事资源、政府管理。

  郑泽国:“节”的出现,应该是提升旅游体验的。差异化的产品和服务才是最终的决胜力。另外,文化的展示也将是重点。以连州地下河为例,景区正在全面升级,除了为游客提供高端服务之外,还为导游和司机提供5A级服务,获得良好口碑。加强品牌宣传,已经从过去的产品和形象营销,扩展到品类和体验营销上来。

  记者:除了造节之外,还需要做什么呢?

  郑泽国:造“节”不是重点。今年国内游和省内游整体形势都不大好,未来整个行业都将进入供过于求的时代。大家需要做的是练“内功”。只有“内功”练好了,“节”才能锦上添花,否则将物极必反。

  武旭峰:单纯造“节”无戏,其内涵需要不断拓展。经过两三年的发展,中国旅游市场已经发生了大变化。现在的“节”,就是造得太多太滥了,自娱自乐的多了,离游客越来越远了。由单纯的观光、游览需求向多样化的方向发展,更能反映旅游者的体验和参与需求的旅游形式日益走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