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说弦子戏历史渊源与基本特征及主要价值


 浅说弦子戏历史渊源与基本特征及主要价值

邹惠珊  周方林

    平利弦子戏,本名弦子腔,因用弦胡主奏伴唱而得其名。板腔体音乐,高腔系剧种,是我国戏曲百花园中独具地方特色的一朵山花。自清代嘉庆道光年间产生发展以来,以平利县为中心,频繁地活动在安康、旬阳、岚皋、镇坪、白河及湖北房、竹广大地区。
   
一、平利弦子戏的历史渊源
   
弦子腔的发展演变过程,大致经历了三个不同的历史阶段。清嘉庆末年至道光时期是弦子腔的初始形成阶段。据《陕西省戏曲志·安康卷》记载,清嘉庆中叶以前,民间皮影戏只用锣鼓击节和敲打莲花落伴之说唱。所以民间称皮影戏为“莲花落戏”。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平利县女娲山下水田河民间“莲花落戏”艺人李敬模、李增模弟兄俩,在原有皮影戏只用锣鼓击节加上敲打“莲花落”(用枣木板和竹片做成,俗称“小牙子”板)说唱的基础上,首创用弦胡(粗竹筒和泡桐板做共鸣箱,老竹根作琴柱,生牛筋丝弦做琴弦)伴奏演唱,同时吸收其它剧种精华,融入本地山歌调子和劳动号子,在演唱落板时由后台一齐喊簧吆调伴唱,作为“喊腔”结尾落拍,故名为“弦子腔”。“喊腔”激情高昂而浑厚有力,充分表露出极具地方色彩的山野个性。李敬模的大胆创造,给弦子戏带来了勃勃生机。尤其是使用弦胡(后又增加三弦和笛子)为弦子腔演唱伴奏,把丝弦乐器与击打乐器融合在一起带入民间皮影戏曲舞台,这是当时在平利及周边县区绝无仅有,显然是一个破天荒的创举,不但大大地丰富了弦子腔戏曲艺术的内容,而且大大地提高了李家班弦子腔皮影班社的声位影响,以致为其后来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清咸同光绪至民国时期是弦子腔的发展普及阶段。李家班弦子腔皮影戏,从始创形成到完善体系,经历了祖孙三代的传承和长达七八十年时间的磨合与锤炼,已日臻成熟,独成一流。民间庙会、开市或喜庆还愿,邀请李家班演唱弦子腔皮影戏的顾主络绎不绝,生意红红火火,演出市场日益扩大。清同治光绪年间,平利弦子腔李家班第三代门师李均志,打破了“艺不外传”的家训班规,开始纳收外姓弟子学徒传艺,注重与其他班社交流艺技,使弦子腔由家族禁锢趋向开放,得到发展和普及。至民国三十年,平利县弦子腔皮影戏班社发展到14个,骨干演艺人员多达百余之众,平利各乡及毗邻的安康、旬阳、岚皋、镇坪和湖北房竹等地成为弦子腔最频繁的活动区域。众多班社之中,尤以李家班、王家班、樊家班、汪家班最为活跃。五十年代到1965年是平利弦子腔戏曲艺术繁荣提高阶段。新中国建立之后,国家十分重视民族民间文化艺术遗产的抢救和保护。195611月,县政府组织弦子戏家传艺人李建德与樊礼三、吴世凯、王国君、胡瑞红等参加省上皮影木偶戏大赛,演出弦子腔皮影戏《沽酒》获一等奖;1957年安康地区戏剧挖掘组特聘李建德、樊礼三、吴世凯、王国君等人,口述弦子腔戏曲资料,整理出弦子腔戏曲传统剧目853本;19603月,平利剧团将弦子腔传统戏剧《沽酒》改编为《三石二两七》,作为“新搬上舞台剧种”代表安康地区参加全省会演,又获得大奖;19581964年,平利县红旗剧团专聘李建德、樊礼三、柯洲庭等为师,带徒传艺,把弦子腔戏曲艺术改造加工搬上舞台表演,先后排演出《松岭钟声》、《飞山堰》、《九连珠》、《拾玉镯》、《两相喜》、《追箱》、《摘匾》等十数出弦子腔大戏,深得社会大众的喜爱。省电台多次为平利剧团演出的弦子腔戏曲和民间艺人演唱的弦子腔录音并公开播放。自此平利弦子腔戏曲从民间艺术小舞台登上了大雅之堂,内容得到不断丰富,艺术水平也不断提高。1978年秋,弦子腔皮影戏第四代门人李建德已年逾古稀,不忍兴盛了一百多年的祖传民间艺术泯灭失传,毅然重新启箱,联络族弟建豪再组班社,辛辛苦苦十余年,又传带出吴承全、朱家银、吴江银等几位较为年轻的关门弟子,才使得濒危的弦子腔皮影戏曲艺术又在民间传下一星火种。1997年,国家组织地方戏曲汇演,平利代表队演出的弦子腔现代戏《审女婿》获国家文化部铜奖,戏曲资料最终被收入中华民族的文化艺术宝库。
   
二、平利县弦子戏的基本特征
   
平利弦子腔由民间首创形成并发展成为舞台戏曲,已有一百九十年的历史。经过不断演绎与磨合锤炼,形成了以下基本特征:
   
一是在板腔音乐方面具有自成一体的独特性特征。弦子腔主要用弦胡加三弦、笛子配之“莲花落”(小牙子板)击打出清脆欢快的节拍伴奏演唱,是平利地方民间艺术老前辈的发明创造。弦子腔“每段唱词末句的最后四个字要像念白一样,谓‘干说’,然后开始放‘丢腔’,再根据不同人物引出‘男喊腔’、‘女喊腔’、‘苦平腔’、‘武嘹子’等四种合声腔调。这一演唱形式显明保留了老高腔戏遗风,并结合山区人喊山、唱山歌等习惯而形成的独特唱腔风采”(《安康文化概览》·谈俊琪主编)。弦子腔音乐旋律优美,细腻圆润,古朴悠扬,非常富有感染力。戏中根据不同的人物性格和剧情要求配上不同的曲调音乐,起伏跌宕,把观众的情感带入戏的意境。唱到喜庆之时能提人精神,感人肺腑,激发人的感情;唱到悲凉之时能断人肝肠,催人泪下,牵动人的心弦。从弦子腔的演唱形式(特别是四种合声喊腔)和使用的主奏乐器(“弦胡”和“莲花落”)来看,有别于其它任何剧种,具有自成一流之独特的个性风格。
   
二是在声腔道白方面具有朴实显明的地域性特征。弦子腔的特色是说中有唱,唱中有说,说说唱唱,又唱又说。其声腔道白全用地方乡土语音,让人一听就懂,倍感亲切。加上演出的剧目又多是劳动人民熟悉的故事,贴近人们的心声,所以为人民大众之喜闻乐见。特别是穿插在戏中的“文嘹子”、“武嘹子”和“男、女喊腔”合声伴唱,气势磅礴,引人入胜。以喊山歌的声腔如同劳动号子,既显出山里人的粗犷豪放,又显出山里人的憨厚文明,充分展示了女娲山区劳动人民热烈紧张的生活和勤奋勇敢的精神。
   
三是在调式结构方面具有戏曲艺术的完整性特征。弦子戏的演唱板式非常紧凑,除了有丰富的唱腔调式和丝弦曲牌之外,还有很多唢呐曲牌配上打击音乐。根据戏剧不同的场面和不同人物之性格,按照剧情道白唱腔的需要,演奏不同的曲牌打头,营造热烈而欢乐的气氛,让现众感到轻松活泼,抒发精神上的愉快。既具有完整的戏剧艺术体系,又具有引人入胜的戏曲艺术风格。
   
四是在演唱内容方面具有浑厚淳朴的民族性特征。传统的皮影戏是弦子腔的载体,一出戏就是一个完整的故事。平利演唱弦子腔皮影戏基本上都是神话传说、历史故事、情爱婚姻和人间百态方面的题材内容,戏曲语言带有鲜明的地方民间风俗特点,喜怒哀乐,悲欢离合,是非美丑,爱憎分明,既体现了民族精神,又反映了社会生活,以其丰富的内容和朴实的方式表达情感,满足人们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用民间文艺的形式传承民间文化,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五是在表现形式方面具有大众文化的简朴性特征。从弦子腔皮影戏传承发展的历史来看,简便易行是它的一大特点。演唱弦子腔,调式简单,人不分男女,身不论富责,即使不会板式曲调,也能跟着附声“喊腔”伴唱。用皮影戏演唱弦子腔,道具不多,投资不大,只需一副“箱子”,一套响器,一把“弦胡”外加一个“莲花落”,用几根竹杆撑起“亮子”作舞台,一张桌子支上“堂案”,不受环境条件限制,六八个人能演,三五个人也能唱。说老百姓的家常话,演老百姓的民间事,是普及群众文化、不但满足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上好形式。
   
六是在戏曲艺术方面具有绚丽多彩的丰富性特征。平利弦子腔戏曲有各样板式二十余种,常用的丝弦曲牌和唢呐曲牌五十余首。声腔语言丰富,音乐悦耳动听。文场上从李敬模首创用弦胡主奏发展到后来增加用三弦、笛子、二胡、中阮、扬琴等多种乐器伴奏,使音韵更加优美;武场上锣鼓点子打头完整齐全,具有并符合戏剧套路;演出剧目仅1957年安康地区戏剧挖掘组就整理出850多本,足以说明弦子腔戏曲内容的丰富性。
   
七是在表演艺术方面具有高度融合的综合性特征。弦子腔戏曲艺术的综合性很强,在整个表演过程中,根据不同的人物性格、声腔道白、音乐板式和剧情发展的需要,把念、唱、做、打不同的戏曲表演艺术,按照程式化的要求,有机地结合融为一体,达到完美统一的艺术效果,给观众带来一个尽善尽美的艺术感受。
   
八是在艺术交流方面具有非常广泛的适应性特征。弦子腔深植民间,说民间酸辣咸甜,唱民间喜怒哀乐,“大戏”“小戏”,台上台下,屋里院外,田间地头,各种场合都能适应,深得人民大众喜爱。弦子腔在平利独树一帜,久传不灭,能与汉剧二簧相依并存,争奇斗艳,是它具有旺盛生命力的内因所在。弦子腔之所以能登上大雅之堂,正是人们在传承的过程中,博采众长相互交融,不断地丰富自己的艺术内容。这种广泛的适应性为弦子腔戏曲艺术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方便条件。
   
三、平利弦子戏的主要价值
   
一是史料价值。平利弦子腔起源于民间,历史悠久,由民间皮影戏改造加工搬上戏曲舞台,经历了很长时间的磨合演绎,是地方戏剧史上的新发展、对于研究人类社会生活、民间文化艺术和传统戏曲音乐的历史等等,具有弥足珍贵的史料价值。
    
二是学术价值。平利弦子腔的音乐、声腔、调式、板路、曲牌、打头和演唱,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戏曲音乐体系,内容丰富,古朴典雅,自成一流,独具风采,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对于振兴民族文化,繁荣戏曲艺术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三是实用价值。平利弦子腔,好学易懂,演唱方便,人人都能参与其中,实为人民大众喜闻乐见,富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对于凝聚民族力量,传承民间艺术,活跃群众文化生活,提高群众文化素质,特别是对宣传地方文化,包装旅游产业,推动物质和精神文明建设及构建和谐社会都具有非常重要的实用价值。

         (作者单位:平利县文化文物旅游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