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安康庙会的特点
——以擂鼓台真武庙为例
曾德强
明代是庙会群昌盛的重要转折时期,庙会比以往任何时期都要繁密。有“陕南小武当”之誉称的擂鼓台真武庙,就是在明天启六年(1626)修建的,并随之产生了庙会。擂鼓台真武庙庙会在秦巴山区传统庙会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它大致有以下四个特点。
一、香客参加庙会的时间因地而异
擂鼓台真武庙位于秦巴山区的凤凰山岭,其庙会由来已久,叫做真武祖师会。但细究起来,实际与真武大帝的圣诞及升仙日没有关系,其会期为农历六月初一至十五、七月初一至十五。其中仅七月十五日是该庙的庆祝日——地官会。
这种会期的形成,与当地的地理条件和农时节令有着密切关系。凤凰山岭以北是月河川道,水田广布,农历六月是农活间隙期,所以香客大多在六月赶会;山南绝大部分为山坡地带,农作以旱地作物为主,七月是农活空闲期,香客则大多在七月赶会。此外,六、七两月正逢盛夏,趁此时赶庙会,也可避暑。
擂鼓台真武庙信士分布范围,以凤凰山中段为辐射中心,向北扩展到月河以北的秦岭山区,向南深入汉江以南的大巴山区(主要是西段米仓山)。这一地域面积约1400平方公里,总人口约20万人。真武庙的香客,除安康市外,还有汉中的西乡、镇巴等县和湖北、四川两省的一些人,大多数是农民。
赶庙会的香客,绝大部分是零星分散的。有组织地赶庙会的固定团体是旗香会(又称朝山会)。旗香会朝山时,沿路敲锣打鼓,旗帜飞扬,一派喜庆气氛,意在祝贺祖师,保佑众徒平安,风调雨顺,消灾灭病。
另有一种拜香会,是一些富户代替父母还愿而临时组织起来的。其参加庙会的时间一般选择在夏季农闲之时。
过去,香客大多集中于庙会期间朝山。近30年来,则从农历三月以后每天都有香客,八月以后逐渐减少。1990年朝山香客数在2万人次左右。近些年,由于汉阴县蒲溪镇两合崖道观、紫阳仙人洞真人宫、恒口三圣庙等寺庙的复兴与建设,以及其他因素的影响,到擂鼓台真武庙赶庙会的香客有所减少。
二、庙会的兴衰与政治气候密切相关
国泰民安、政治环境宽松时,庙会兴盛;战乱、极左路线横行时,庙会冷落甚至中断。
明、清时,汉阴、紫阳县署设有道会司,负责管理道观,宗教活动得以受到官方的庇护。民国年间,政府不再设置道会司,加之多年战乱,无暇顾及宗教事务,擂鼓台真武庙沦为“社庙”。
新中国成立后,由于社会制度的变革,那种以剥削农民为目的而产生的会首制度不复存在,旗香会、拜香会也相继消失。但庙会期间,仍是一般信徒朝山的集中时间。据中共紫阳县委统战部1959年调查:“在会期间到过2000多人。影响范围:紫阳、汉阴、石泉、安康等县和湖北省部分地区。1953年七月十五到过800多人。六月初一到过600多人。”1963年1月调查:“会期六月初一至七月十五,解放前多达万余人。今年(应为去年——引者注)六月,有安康恒口的人来擂鼓台烧旗香,共有20多人一路。三角形的红旗插在背上。上书地址、时间、信士姓名;另一面写“朝拜真武祖师”。同年8月调查:“每年从六月初一起,每天就有到庙烧香群众二三百人。群众给香钱,送供果,抽签问卦,搭红放炮。有的群众给香钱竟达三元以上。”
1965年,陕南各地陆续开展“四清”(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对宗教活动予以严禁,擂鼓台真武庙庙会中断。
1978年以后,由于党的宗教政策得到落实,庙会又迅速恢复。每年庙会期间,朝山香客达万人以上。近几年,每年登山香客和游客约2万多人次。庙会期间,一般每天200人左右,六月十五、七月初一和七月十五3天日超过1000人,最多可达2000人。因庙内场地狭窄,众香客如同赶集一般,你推我搡,拥挤不堪。厨房中3口大锅昼夜不停火,日煮米饭10余锅(每锅下米10公斤左右),仍不够吃。朝山者蜂涌就餐,往往得不到碗筷,而以草帽、手帕之类代替餐具,用手抓食。夜间则挤满寝室、天井、走道,更多的人露宿庙外林间。
三、香客朝山动机多为功利
参加庙会的香客多为普通信徒,多数并没有真正的宗教意识。遇有困难或不解之事,多乞求于神的指点和佑护,即“有事方求神,无事不烧香”,带有明显的功利色彩,并不是纯正的宗教信仰。通常是有灾有病时,或无处求助,或经济拮据,或求人无效,便想到了神灵保佑。他们往往在家设置一个香案,对天礼拜,把所求某事告诉神仙,许愿日后供献礼品若干。自以为有验时,便携物登山还愿。也有一些信徒遇事无主,便登山求签问卦,并许愿。一般事过之后,往往不复问津。夏季农闲时,成群结队的游客朝山,却并非都是道教信徒。其中伴有少数避暑者和采药农。
旗香会到擂鼓台真武庙后,大多只行焚香之礼,偶尔有人请道士诵经。拜香会多由朝山的富户出资雇人凑热闹,往往多达上百人,其声势类似旗香会。
香客朝山,一般携带香、烛、纸、鞭炮以及供品、口粮等物,先到下殿交供品、口粮,再到金顶烧香,最后抽签、问卦,或讨“神茶”。问事的内容五花八门。往年,多以家庭生活类为主,如家财、婚姻、疾病、出行、祈子等。近30年来,随着社会生活的变化和市场经济的发展,问事的内容有了很大变化。家庭生活类仍占较大比重,但增加了经商、求学等方面的内容,有些干部、教师等人士还问及工作调动之类事项。问事者大多有许愿和还愿的举动,以示对神的感激。按照问事者自身的愿望,事后若认为达到了目的,就还愿,向神供钱、物若干,或请道士诵经,或为神像搭红、穿袍。有特殊请求的,则另由道士专门举行祈祷法事。祈祷内容因时代的不同而不同。往年,大多是祈雨、灭蝗、求医、祈祷避难等。新中国成立后,由于修建了不少水库、堰塘、水渠,旱灾大为减少;普遍使用农药灭虫,蝗害基本灭绝;医疗卫生状况改善,农民就医较以往便利;土匪绑票、抢劫,军队拉丁拉夫等丑恶现象不复存在。因此,这几方面的祈祷内容基本绝迹。
道士对信徒从来没有专门的布道,他们对教理的宣传主要有两途:一是诵经,二是抽签、解签。对于神的“旨意”,完全取决于掷卦道士的“传达”和解释。签语及其对它的解释,才是对信徒进行通俗宣传最有效的形式。但是,这些签语对道教的教理阐扬实际很少,主要成了传播儒家思想的载体。
少数香客确实是很虔诚的信徒。他们虽无出家的意念,但对真武大帝确实毕恭毕敬。如杨某,原属汉滨区朝天河,20年前想迁居,选择了几个地方都不如愿。据说经“祖师爷”指点(实是卜卦问事得到的信息),后定居城固县五堵门,诸事顺遂,成为香菇养植专业户,年收入万元以上。初许愿连续3年上供大米500公斤。此后果然不食言,每年农历六七月间,就携款到汉阴县涧池镇,如数购得大米,雇人搬运上山。3年之后仍坚持年年朝山,每次都携带厚礼。而且平时在家中常设神案,自称“一敬祖师,二敬祖先,三敬天地,四敬灶神。”每次朝山之前,还要斋戒3日,沐浴净身,焚香礼拜后才启程。
四、祈祷法事巫术色彩浓厚
祈祷是信徒对神灵依赖感和敬畏感等宗教感情的行为表现。他们通过这样的宗教行为与其所信仰的神圣对象打交道,求得神的帮助来达到和满足自己的目的。祈祷法事是擂鼓台真武庙斋醮仪式中最大量的活动,名目繁多。
祈福、消灾、禳瘟等众多类型的祈祷,往往是应香客之求,其目的在于祈求个人或某一地域内百姓的平安。其程序仍是申文、诵经两项。申文的格式大体相同,只是在所求何事和祈祷者的人名、居住地名等内容上,文字有所差异而已。
寄名后,到小儿12岁时,再到庙中举行一次申文、诵经仪式,将姓名“取”回。在疏文中,多有“年年朝山进香”一语,但并非人人都能遵行。甚至有的信徒因小儿康复而将前愿遗忘,待该小儿长成数十年之后,偶遇灾病方忆起尚未“取名”,以为受到神的责怪,又虔备供品朝山补办“取名”仪式。还有某些贫穷而又近于痴愚的信徒,将“寄名”视为保健的唯一方法,不求医而专求神。1985年农历正月初,紫阳县双河口某农民不到周岁的孩子生病,不医治而冒雪朝山“寄名”,结果因延误病情,中途夭亡。
在集体举行的祈祷法事中,以祈雨为代表,而且具有浓厚的巫术色彩。往年,每逢天旱,就有此举。新中国成立后,20世纪中叶还偶尔举行,70年代后绝迹。求雨时,由一村或数村村民聚众进行。先在某家(多为富户)集中,而后抬上草扎的龙形,列队举旗、敲锣打鼓朝山。朝山者都必须赤脚并不得戴草帽或打伞,头顶烈日行进。队首由一人手执乌稍鞭开路,意在驱赶拦路的“妖魔鬼怪”。如路遇行人穿鞋戴帽打伞,皆被朝山者夺去撕烂。因此,知情者远远望见这种队伍,就提前躲避。朝山队伍到达真武庙后,先到上殿发水大仙神位前焚香礼拜,并请主持道士申文、诵经。申文前,将预先携带的一只空瓶在香炉上绕几下,将瓶口向下,用黄蜡将其封实,用秤称其重量,然后放置在发水大仙神像前。诵经完毕后,再称瓶子是否增重,并卜卦问神,有雨几分。若重量增加,就表明大仙允许发水(降雨)。增加一钱为下一分雨,增加二钱为下二分雨。据说有时还能见到瓶中现出水珠,则必定有雨无疑。其实,出现这种现象可能与当地的空气湿度有关。擂鼓台地处高山,平时就比山下空气湿度大,降雨之前更是未雨先润。而求雨者携带的空瓶来自山下干燥地带,在神殿放置期间又要等候诵经完毕,必然吸附相当的水分在瓶子内外壁上,有雨增重或现水珠是很可能的。因此,这种祈雨实际是一种天气的预测。
结 语
擂鼓台真武庙庙会至今仍然带有民间古庙会的特点,是人们敬祀神灵、愉悦身心的产物。随着明代以后秦巴山区会馆、祠堂、戏楼大量兴起,庙会的影响和作用进一步扩大化,庙会成为集宗教信仰、游乐玩赏、商业集市于一体的大众化的文化节日,成为人们敬祀神灵、交流感情和贸易往来的综合性社会活动。随着历史的发展与社会的进化,安康传统庙会的形式和内容有了较大改变,呈现出新的特点和发展趋势。
其一,祀神与教化功能减弱。传统庙会中问卦、算命、驱鬼、禳瘟、祈雨之类带有巫术色彩的行为逐渐退出,教化功能明显减弱。赴会者,或求神拜佛,许愿还愿,或买物卖物,或唱戏杂耍,或纯粹赶热闹看稀奇,图个放松快乐。改革开放后,虽然不少地方恢复和修建了寺庙,但主要目的不是为了烧香拜佛,而是为了保护优秀的民族文化遗产,发展现代旅游业。
其二,组织者多为政府及其职能部门。现代庙会的组织者不是昔日的“会首”、“庙首”,而是当地政府及其职能部门。其目的主要是活跃文化生活,促进经济发展。正如流行的口号所说:“文化搭台,经济唱戏”。各地都充分利用传统庙会吸引客商和游人,进行商品贸易和经济洽谈活动。
其三,庙会地点和时间各不相同。以安康城区附近为例,双溪寺(泰山庙)庙会在正月初九,药王殿庙会在二月初二,香溪洞庙会在三月初三,恒口镇麻衣庙会在七月初一至十五。天柱山庙会、龙王山庙会、牛头山庙会、丰阳寺庙会等,规模大小不等,少则涉及三五村,多则涉及数十乡镇。人数少则几千,多则数万。现代庙会的举办,不一定出现寺庙的形迹,只要历史上曾经有过寺庙,就具有举办庙会的由头。
(作者单位:安康市人大常委会机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