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销模式创新,突破战略困惑!


 市场在不断的更新与洗牌,任何以往成功或曾经成功的模式来拷贝或复制现在市场拓展方法,都不再具有那么硬气的说服力。许多向我咨询的客户,也有过豪情满怀的向我说起,某某产品成功推广市场的方法很适合他们,因为彼此间产品类似、功能趋同,是否也能借他们的一点光或取他们的一点经来观照自身企业运作行为,以避免少走弯路,尽快的获得提升力量。

 
对此,著名营销专家李绘芳老师的态度十分坚决,犹如一盆冷水迎头浇下,靠模仿或跟随亦步亦趋学人家,不仅成功的可能性微弱。关键是丧失了自身资源层面上的核心竞争力,与此相反,创新或突破才是产品推广与品牌运作的现实理念。
 
就象医药保健品中前段时间热衷于会议营销一样,许多企业不顾自身客观情况和资源积累,也一窝蜂的挤上去。诚然,会议营销相比单一的广告喧嚣就其口碑建立和服务沟通上要强大得多,但如果把其作为整个营销过程和市场拓展的主导模式,我看,风险还是够大。
 
一则通过聚拢消费者所化成本越来越高;二则,在会议上造势采用诱导煽动实现当场购买,其难度也在逐步增大。有人说安利不是很成功吗,但那套完整体系是几十年的积累,再说其健康品销售额中的六成还是靠店铺。还有象珠海天年、中脉等等搞会议营销的模式,他们的产品线十分丰富,远红外内衣、被子、离子水、健康品等等,在会议营销的所有销售额中,单独的健康品又占了多少?
 
假如中脉蜂灵等买得非常火暴,那还用濮存昕在央视八套一遍又一遍重复“抵抗力,好身体”吗?可以毫不夸张的说,光强调一种模式做市场的,虽然企业或个人会赚得盒满钵满,但市场份额始终不会很大。不信,可以去对比一下。珠海天年运作十多年,作为上市公司,至今尚未突破三个亿。
 
所以说,营销它所提倡的是围绕消费者多变的需求来努力适应和引导。其模式应该是多变的,不可能一花独放就能香艳一片。那种不顾自身条件就把会议营销作为主攻方向的企业,你的企划力、团队力和执行力能跟得上吗?更可笑的是,得悉年内直销法要出台,许多企业为此都在摩拳察掌,大有不做直销死不暝目之势,有的甚至已把它作为救命稻草以便孤注一掷。
 
不知想过没有,这条路对于你和你的团队,其相匹配的能力、实力到底有多大把握。作为营销实战界的资深人士,我深深知道,一个产品运作成功,一定有方法;一个产品的推广失败,也一定有原因。希望最后总结时,不是光强调后者。
 
说起来,营销是为满足需求服务的,是一种把产品变为商品的艺术。面对竞争,我们不光是模式还是手段,是应该改变和创新的时候了。不说别的,下面这则消息应该可以给我们一点启示。据悉,海尔在客户关系管理的理念上也在不断创新。
 
现在,海尔对销售员的考核不再以销量为依据,而是围绕“让客户赚钱”的思想,确定在四个指标上,客户库存的周转天数、客户利润率、客户问题的解决程度和海尔产品在客户销售额中的份额。也就是说,考核的指标不是你有没有帮助海尔赚钱,而是你有没有帮助客户赚钱。
 
君不见,多少创业者、企业家都在跃跃欲试,翘望资本市场那根点石成金的魔杖从天而降。于是,商业模式的重构、营销模式的创新被企业争相效仿。简单地说,商业模式就是企业的赢利逻辑;营销模式就是商业模式的核心手段和实现形式。营销模式包括客户价值主张、组织资源、战略定位和策略组合。
 
或者说,著名营销专家李绘芳老师认为营销模式就是企业营销的组合拳和对打套路,营销要素就是营销套路的多种对打工具。因此,营销要素的创新将不断丰富企业的营销模式,营销模式的创新又将在更高的竞争层次上驱动营销要素的创新。
 
“模式创新”是近段时间笔者在与同行及客户的接触、交流中听到最多的词汇。“市场环境差,模式僵化,必须通过模式创新实现营销突围”是比较普遍的观点.由这种对模式创新的热衷和迫切程度看来,其似乎是解决中国现实市场和企业问题的最佳途径,现实真的如此吗?模式创新真的是解决目前企业营销瓶颈的救命稻草吗?笔者以为不然,并在此作文提醒广大企业和营销人,别被模式创新忽悠了!
 
模式创新必须与市场和企业的实际情况相结合。现时的中国市场上可谓模式满天飞,其数量之多足以令人眼花缭乱,而且这些模式的适用范围大都广得惊人,好像各种行业、各种企业应用了某某模式都能起死回生,药到病除!其实我们只要依靠简单的逻辑关系就能明辨是非——世界上没有一种药可以包治百病,企业的营销问题之于模式也是一样的道理。
 
在当前的市场环境下,那些“通吃型”新模式大多是一种忽悠,即使有一定成效也基本上属于拔苗助长,结果往往是企业在短时间内获得一定的成长动力,却又因后续乏力迅速衰落。其实,真正的模式创新一定是与企业和市场的实际情况紧密结合的产物,而不是闭门造车,甚至无中生有。
 
不同企业所处的发展阶段、行业市场环境及企业战略目标等都不尽相同,要进行模式创新就必须结合市场和企业的实际情况,能够把握市场的变化趋势,整合企业资源和企业的竞争优势等诸多因素,甚至还可能涉及诸如价值链再造等市场营销的高端问题,而这些操作无疑对企业和营销人各方面的能力有较高的要求,对现时情况下的中国企业和营销人来说,摒弃为模式创新而创新的倾向,眼光向下,夯实企业基础,设计自身的发展轨迹才是最佳的选择。
 
最后,李绘芳老师认为诚然在中国目前市场快速变化的环境下能够催生出使企业实现超常规发展的方法,但这些方法是否可称其为模式创新尚需要时间的检验,这就更需要我们在纷乱中保持清醒,很多时候,新模式不过是企业的陷阱,或是某些策划人装点门面的幌子,这就像很多发在BBS上的帖子,不把题目搞的情色些点击量就会少得可怜,我们大可不必太认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