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欧盟委员会启动了对中国太阳能玻璃的反倾销调查,时隔5个月,欧盟第二次举起了对华贸易制裁的大棒,中国光伏又将面临一次生存考验,而这也成为今年两会上热议的话题之一。
业内人士和两会代表认为,光伏业的产能过剩还未解决,加上国际贸易保护主义不断蔓延,国内的光伏企业将面临越来越大的挑战和生存压力,企业未来的生存之路将更多依靠加速启动国内市场,不断释放容量。
中欧光伏再起争端 国内光伏恐添“新伤”
欧盟委员会近日发布公告,正式启动对欧盟从中国进口的太阳能玻璃的反倾销调查。根据欧盟相关法规,欧委会拟于9个月后对调查作出初裁,决定是否对涉及产品征收临时性反倾销税。
这是近半年来中国第二次被欧盟拉进光伏争端的漩涡,欧委会已于去年9月和11月启动对中国太阳能电池板的反倾销和反补贴调查,涉案金额高达210亿欧元,并将在今年6月前后对案件作出初裁。
有业内人士表示,随着欧美市场对中国光伏电池组件的反倾销调查,我国的光伏产业由原来出口光伏组件的成品转换成出口组件中的一部分产品,即光伏玻璃,从而拉动了光伏玻璃的出口增长。2012年中国光伏玻璃出口额同比增长10%左右。
然而,还未走出泥淖的国内光伏业遭遇欧盟的连番出拳,恐再添新伤。不少企业就表示,欧洲客户流失比较严重,而此次的调查又带来了更多未知因素。
东莞南玻光伏科技有限公司技术总监姚文杰说,虽然去年开始的欧盟对华光伏组件的“双反”还未初裁,但出于对裁决结果的悲观预期,公司一半左右的欧洲客户已经撤离,原本占7成的欧洲客户流失了30%,目前只有30%-40%的订单来自欧洲市场。
广东保威新能源有限公司国内业务部经理何兆喜也表示,此次对光伏玻璃的反倾销调查将对行业产生较大影响。根据以往的经验,自调查启动之时起,产品对外供货就会基本停止。
光伏玻璃产能过剩 谨防贸易保护主义蔓延
作为高耗能、高污染、高利润的“三高”行业,中国的光伏玻璃正是凭借着相对低廉的能源和人力成本优势,在欧洲市场具备了一定的竞争力。但是,中国光伏海外涉水频繁受阻,将承担越来越多的压力。
回归行业本身,光伏玻璃业一度出现产能过剩的情况,而如今整体行业比较低迷,再加上反倾销等贸易制裁,对于光伏玻璃产业来说,是雪上加霜。
卓创资讯能源分析师李祾譞分析指出,2012年公布的全球光伏玻璃的装机量是3000万千瓦,而中国前50家光伏玻璃生产企业的产能就超过6300万千瓦,整个行业的产能过剩非常明显,中国光伏玻璃企业开工负荷仅为30%。
另外,欧盟上一次的对华光伏“双反”调查,影响的是光伏组件企业,并未伤及光伏玻璃企业,因为光伏玻璃可以不通过光伏企业直接出口。但是此次调查将会对光伏玻璃企业造成直接伤害。预计光伏玻璃的开工负荷会进一步下降,盈利空间进一步缩小。
值得注意的是,欧盟的接连贸易调查或许不是终点,中国企业要警惕国际贸易保护主义的蔓延。
卓创资讯的统计数据显示,2012年中国光伏玻璃出口总额是64400万欧元,其中出口欧盟金额为5400万欧元,占比为8.3%。
“虽然欧洲市场占比不是最大,但是,欧盟的反倾销调查也许会引发其他国家的跟风调查,贸易保护注意的范围有可能会进一步扩大。”广东省太阳能协会常务副会长郑乐朋等专家说。
国内市场引擎启动 加快释放市场容量
在企业出海之路连连受阻后,国内市场成为“避风港”,也是未来发展的希望之地。不少业内专家表示,国内市场才是未来争夺的制高点和主战场。
中德可再生能源合作中心主任陶光远说,困难是暂时的,现在国内市场开始慢慢扩大,并且势头非常好。预计通过3年左右的时间,国内的安装量如果能稳定在20GW-30GW左右,现在的危机就基本可以渡过了。并且随着技术进步,光伏发电的成本继续下降,预计到2020年,将比现在下降30%-60%,国内的光伏容量将进一步释放。
光伏产业也成为今年两会上热议的话题之一。有代表建议,尽快出台太阳能光伏行业准入条件,设立统一的新能源对口组织机构,强化政府在项目并网、产业标准、技术评价、产品评价等方面的管理和引导作用,从高层进行协调,避免出现风电领域大规模“限电弃风”现象在光伏产业中重演。
郑乐朋等专家表示,应尽快全面启动国内光伏市场,并积极拓展新兴国家市场。一要继续扶持光伏终端应用,推动上网电价政策的制定和落实,在交通、建筑等行业加强光伏产品的研发和应用力度,支持分布式光伏电站、以光伏为主的多能互补系统和小规模屋顶系统;二要注重拓展巴西、韩国等新兴地区的光伏市场。
中欧光伏再起争端 国内光伏恐添“新伤”
评论
12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