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知识,没文化
我们接下来谈一谈禅与易的关系。汉末佛教传入中国以后,就跟以《易经》为核心的中国文化,结下了不解之缘。最初佛经的翻译,主要就是用汉语经典“三玄”中对应的名词术语,去对译佛教的名词术语。所以,我们读唐以前翻译的佛经,很多语言概念都来自于《老子》、《庄子》、《易经》这“三玄”,其中《易经》又是最重要的源头。所以,在汉语系列的佛教经典里面,天生就具备了《易经》的因素,天生就具备了中国文化独特的精神氛围。
比如说“道”这个概念,就是中国文化中独有的术语,整个中华传统文化的精神,都是围绕着这个“道”字展开的。但是,禅宗后来也处处讲“得道”啊,对不对?马祖大师就讲:“平常心是道,无造作,无是非,无取舍,无断常,无凡无圣。只今行住坐卧,应机接物,尽是道。”禅宗后来的应机问答,也常常拿“道”来说事儿。
有人问赵州禅师:如何是道?赵州答道:墙外的。哈哈,你来问道,院墙外面就有道嘛,一条乡下人走路的道,你到外面去找吧。这个人一听,就说:不是不是,我问的不是这个道,我问的是大道。大道,当然就是特指生出天地万物的宇宙本体、生命本体啦!我们读《易经》也好,读老庄也好、读四书五经也好,这些经典都是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讲这个“大道”的。这人以为老和尚没听懂,就补充了这一句。赵州禅师也不理,继续将错就错地说:“大道透长安。”你问大道啊?不是墙外这条道啊?那就是高速公路啦,“大道透长安”,就是直接通往首都长安的高速公路啊!你到那里去找吧,我这没有这个东西。为什么赵州老和尚不好好回答,只管问东答西打闲岔?道不可得嘛!庄子就曾经说过,道如果可以传的话,谁都想当成宝贝传子传孙;如果可以奉献的话,谁都想奉献给自己的君王;道如果可以赠送的话,谁都想赠送给自己的亲戚朋友。然而,大道是天下之公器,没人可以私用,所以不可得、不可说、不可思议。
那么,禅宗自达摩祖师开始,传二祖、三祖、四祖、五祖,在五祖之前,几乎都是一线单传,但是,到了六祖大师以后,禅宗就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开花了,这也是世界文化史上的奇迹。六祖大师,一个不识字的人,一个被五祖称为“獦獠”的岭南人,居然成为令中国禅宗大放异彩的千古第一人。
一个文盲居然能成为大师,最后影响了整个人类文化的格局,除了六祖大师之外,世界上恐怕找不出第二个人了。《六祖坛经》作为禅宗的根本经典,也是除了佛说以外,唯一称为“经”的佛教典籍。按佛教的规矩,《六祖坛经》是不应该称之为“经”的,而应该称之为“论”,对不对?只有佛讲的才能称之为“经”嘛,后来祖师讲的怎么能称“经”呢?达摩祖师过来,你看他讲的也是“论”嘛,像《二入四行论》、《破相论》、《血脉论》这些,都是“论”嘛。惟独六祖大师讲的就称为“经”,而且千年以来,没有人提出反对意见,没有人敢说它不是“经”。为什么?因为六祖大师确实是把诸佛心要完全体会到了,六祖之心就是诸佛之心。虽然不合规矩,但大家都没意见,都承认了,可见六祖大师的影响力多大。虽然他不识字,但绝不能说没文化啊,谁的文化都没有他老人家大!
我也在一些大学里面搞过讲座,有时候就大放厥词,说你们现在的大学里,什么学士、硕士、博士一大堆,说起来好听、有面子,实际上,往往都是些有知识、没文化的人,一个乡间老农都比我们有文化。这真不是有意夸张,为什么?你到那些山区,到那些没有被现代社会染污的地区去,你看他们那个待人接物的礼节,你看他们对人的诚信,你看他们达观自然的生活态度,说实话,我们这些所谓的现代人、文化人,根本比不了。我们再走远一点,到青藏高原的深处去,看一看那些藏族人,看看那些在牛毛毡帐篷前手摇转经轮、口诵嘛呢咒的老人家们,他们没上过一天学,没有读过一本书,但是你观察他们的眼神,感受他们身上的气息,说实话,我觉得千年以来的民族文化,全都活在他们身上。我们以为自己是文明人,但想想自己精神中都装的是些什么?能拿出来见光的有多少?惭愧!
所以,六祖大师不是没有文化,他老人家的文化大了!六祖大师的孝心谁能赶得上?六祖大师的真诚谁能赶得上?六祖大师的担当精神谁能赶得上?六祖大师的勇猛精进谁能赶得上?这些都是真正的文化啊!只不过他没有往额头上贴标签,哎呀,我是文化人,我是知识分子,我是博士,我是院士……真正的文化,不需要这些标签,凡帖上标签的东西,都是拿出来卖的。
我们看《六祖坛经》的“付嘱品”里,六祖大师专门为弟子们传授了禅门应机的“三十六对法”。这应机“三十六对法”怎么讲呢?跟《易经》就有关系。《易经》讲三十六宫嘛,“天根月窟闲往来,三十六宫都是春。”这“三十六宫”,指的是三十六个对宫卦。一个对宫卦就是一正一反的两个卦,互相对应,一乾一坤,一阴一阳,出双入对,互为依托。你看咱们六祖大师讲的三十六对法:“出语尽双,皆取对法,来去相因,究竟二法尽除,更无去处”,是不是跟三十六对宫卦是一个理路?“究竟二法尽除,更无去处”,这是什么处?就是“三十六宫都是春”嘛,就是云门祖师讲“日日是好日”的这个当下之处啊!所以,即使六祖大师不识字,没有读过《易经》,但起码在这个上面,也是暗合大易之道,是英雄所见略同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