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神化的自主招生面试“神题”


  “你幸福吗?元芳你怎么看?”“有商家把一把斧头成功卖给了前美国总统小布什,你怎么把这斧头再卖给习近平呢?”……广州华南理工大学13日举行自主招生面试,再次出现以上不少“神题”,让考生觉得“很意外很囧”。(中新网4月13日)

  近年来的高校自主招生面试,一直饱受社会舆论关注,尤其对于自主招生面试中出现的“神题”,舆论更是关注有加。报道“神题”,确实比较吸引眼球,然而,这样的报道,很可能让社会舆论感觉面试就是“神题”组合,也误导准备参加自主招生的中学生,在应对“神题”上花很大的工夫。

  高校自主招生中确实有一些“神题”,令人有些摸不着头脑,但进一步分析,却会发现,“神题”其实是成千上万个“面试问题”中的一个,而且,这和面试考官和考生的相互交流有关。高校自主招生的面试通常采取开放模式,也就是教授和考生自由交流。这种自由交流,显然不是一问一答,而是教师引出一个话题,学生发表对话题的看法,教师再根据学生的回答提问,这样你来我往,在10~20分钟的交流中完全有可能出现各种意料不到的话题,这就是产生“神题”的一方面重要原因。

  我们不排除有的考官故意走偏难怪路线“难倒”学生--对于这样的自主招生“神题”,笔者一直是反对的,因为考察学生的思维能力、观察能力、沟通能力,其实不需要神题,通过普通的话题,照样可以考察学生这方面的能力和素质--但总体看来,目前自主招生的“神题”被“神化”了。一方面,“神题”其实在自主招生面试中最多只有万分之一的比例(属于个别教授的创造),但却被隆重突显;另一方面,“神题”的出现往往有一定的语境,可媒体的报道却把特殊的语境去掉了,这也令神题显得突兀,比如,媒体曾广泛报道“玉皇大帝大还是如来佛大”的神题,而据当事教授回应,他问这道题目,是因为考生在自荐信中写道自己特别喜欢《西游记》,于是考官在面试中和学生探讨西游记的话题,也就聊到了这个问题。--这和平时饭桌上讨论问题没什么两样。

  鉴于我国中学本来就缺乏对学生应对面试这种考试形式的教育--在美国,中小学从小就重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沟通能力和表达能力,因此对于参加大学面试,学生们并不陌生。举例来说,在美国小学,学校就会要求几个小学生组成团队,完成一个“小课题”,“课题”完成后,几名同学同时登台进行陈述展示“课题研究”成果,并回答同学们的提问,这一过程就培养料学生的团队协作、表达、沟通等多方面能力。--因此,自主招生面试给人“神秘”之感,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媒体选择性报道,“神化”面试“神题”,就很可能让学生们感到无所适从。

  我国自主招生已走过10个年头,但对于自主招生,不论是高校、还是中学,以及社会舆论,都不淡定,有一种走偏的感觉。出现这一问题的根本原因是我国自主招生改革并不彻底,是嫁接在原有集中录取制度基础上的高校有限自主招生,按照目前的自主招生操作,自主招生并没有扩大考生的选择权--只能获得一张大学录取通知书,获得自主招生资格的学生,也只是获得高考的录取优惠,因此,对于自主招生,大家基本上还是以应试心态对待--以应试心态对待笔试,也以应试心态对待面试,包括面试,作为开放的考察学生的方式,是不强调也没有标准答案的,但现在大家也把其标准答案化了。而由于考生的选择权没有增加,自主招生高校尊重考生权利、服务考生的意识也比较淡漠,对于如何在自主招生中招收到适合本校的学生,以及考官应该怎样对学生进行考察,并没有深入研究。学校的考试考查很难具有独立性,很多话题也就跟社会热点,看舆论风向。

  要让自主招生改革起到好的效果,应该让其回归“常态”,这就需要按照自主招生的本质--学生和学校的双向选择来设计自主招生的笔试、面试和录取环节。以笔者之见,自主招生必须和集中录取脱钩,按照国家《教育规划纲要》所确定的改革思路--“政府宏观管理、专业机构组织实施、学校依法自主招生、学生多次选择”,将笔试变为学生自主选择参加的社会化考试,将招生、录取变为学生用社会化考试成绩去申请若干所大学、获得多所大学录取通知书,这样的自主招生,才是高校真正的自主,会逐渐形成高校的特色,不会受行政部门干扰,也不会受社会舆论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