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银行的名声一直受到各种丑闻的困扰。人们看到的,先是贪图快钱和暴利引致美国次贷危机爆发,再是在接受公共资金的巨额救助后还大发奖金和红利,进而又爆出操纵LIBOR谋取利益的丑闻,所以公众倾向于认为银行罔顾道德。虽然有关国家针对银行业暴露出的种种不道德表现陆续采取了一些行动,但尚难打消人们的疑虑。
那么,银行该不该“讲道德”?
一直以来,不少业内人士和“市场至上主义者”往往轻易做出否定的回答。理由主要有二:一是强调银行的经营无关道德,在商就该言商,就该追逐利润,而不必讲道德;二是更进一步认为,作为企业,赚更多的利润就是“讲道德”,是大道。
这种惊人之语貌似精辟,实则属于片面之词。特别是次贷危机以来,已有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在亚当·斯密那里,“经济人”是不会损人以利己的,市场经济是“讲道德”的,认为银行应该“讲道德”的观点逐渐成为舆论的主流。更有观点甚至指出,银行业的传统经营模式已经过时,需要向注重伦理道德标准转向,实行“伦理经营”。
不过,认为银行应该“讲道德”的最常见的论据是从社会利益角度出发的,认为银行获得了经营金融中介业务的特许权,社会就有权要求银行行事不能只考虑自身的经济利益,而是要履行社会责任。如果它不这样做的话,就应该对它提出要求,并采取措施。这正是各国近年来相继在做的事情。最新的动态是,欧盟拟针对银行业实施2008年以来最严格的奖金与工资比例上限的限制。
这一视角的分析很有道理。但其实,细加考察我们会发现,银行自身也有动力讲道德。
也就是说,从银行自身利益出发完全可以推出要“讲道德”的结论。通过以符合道德的方式开展业务,银行其实可以更持久地获取经济利益。
做出这一判断的基本依据在于,任何一家人们认为是“讲道德”的银行,一定是一家很注意平衡考虑各方“利益相关者”利益的银行,因此会较少受到非议,甚至还会较多受到好评,银行声誉将随之提高。而这不仅有助于化解被称为“众险之险”的声誉风险,还有助于及时发现和识别其他潜在的风险,并有助于更好地留住老客户和开发新客户从而增加业务收入,甚至还有助于降低诉讼的数量以及减轻惩罚从而降低成本。这些好处的共同作用,将会有助于银行市场价值的提高和银行竞争力的加强。
既然“讲道德”可能给银行带来切实的利益,那么为什么银行还会有道德疏失或甘愿“败德”呢?应该说,主要原因在于信息不对称下银行公司治理的制度安排存在缺失。基本的表现是,银行经理层往往会短视,更加关注当下的利润或迅速摆脱困境,而不会特别在意银行股东的长远利益。而在现实的公司治理机制中,如果股权结构较为分散,又特别缺少利益相关者的有形或无形的参与和制约,那么,就很难拦住银行走上罔顾道德之路了。
面对银行之不讲道德,最理想的办法还是鼓励银行能“激励相容”地“讲道德”,亦即,出于银行自身的利益而主动“讲道德”。达到这一境界可以从完善银行的公司治理机制入手。
首先值得强调的是,有必要加强利益相关者在公司治理中的地位和实际的作用,切实保证利益相关者利益能够得到尊重和维护。由于这关乎银行的可持续经营,所以与股东的根本利益完全可以协调一致。其次,还必须要有完善的能够具体落实的对是否符合道德标准进行评估、奖励和惩罚的措施,并且还要在银行内部加强讲道德的文化建设。此外,在公司治理的外部机制中,应该能够在落实巴塞尔协议要求加强信息披露的基础上,进一步创造条件,让利益相关者能在获得相关信息后有可能迅速做出反应,切实并且及时地加大银行不讲道德的成本。
总之,可以说,银行不仅应该“讲道德”,而且能够“讲道德”,因为这符合其自身的根本利益。当然,要想看到银行把“讲道德”落到实处,还要有好的公司治理的内部和外部的机制来促进和保障。
银行应该而且能够“讲道德”
评论
14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