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后就要被挨打,挨打就要被侮辱,我们不能等待被侮辱后,再猛省过来,去割舍那些拉我们后腿的东西。
语言文字影响国力
语言能力和文字能力决定了一个人的发展,语言文字体系的完善则决定了一个国家的发展。
决定一个国家国力的重要因素是这个国家的知识总量,决定知识总量的主要因素是这个国家人民的文化水平,决定人民文化水平的高低则取决于这个国家的语言和文字体系是否完善及相应的教育制度。而语言文字体系是否完善则决定了掌握知识的难易及知识传播的快慢。
语言和文字是人类社会发展中最大的一种力量,也是人类社会赖以发展的重要的两块基石,一旦离开这两块基石,人类所有的文明将无从说起。
语言是人类发展思维能力的基础,思维能力更是人类社会有智能结构的核心。
文字承传了古代文明,发展了现代文明。语言文字体系的不断完善则更快的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
语言能力和文字能力是决定一个人在社会活动中获得成功的首要条件。人要适应社会的发展,如果没有相应的语言和文字能力是不可能获得多大的成就的。
中国语言文字的现状
我们天天都在说话,可我们对自已的语言却研究的很少,许多人天天都在写字,但对文字除了不断的去学习以外,也很少去研究。为什么?越是习以为常的事,越容易被人忽视。
我国共有56人民族,语言文字状况怎样?1956年开始,我国政府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对语言文字现状作了广泛的调查,先后有中科院、社科院民族研究所、中央民族学院及地方民族学院参与了调查研究。到目前为止,已查明我国除汉语以外,还有108种民族语言。
据语言文字学家傅懋勣先生的不完全统计,我国一直在使用和曾经使用过的文字有57种之多。除汉字以外,少数民族地区有30种拉丁字母文字,还有藏文、蒙文、维吾尔文、哈萨克文、柯尔克孜文、江永女书、方块布依字、去卢文、闽南话字(19世纪基督教会所创,以前曾有100万人使用过,1987年调查福建的惠安、厦门、三明等地还有17万人在使用)等包罗了几大语系,我国的文字体系真可以说“五花八门”。
多方言,多文字是我国目前的现状,我国语言文字的不统一直接影响到中文在国际上的地位。汉字在联合国原始文件中的使用量还不到1%(英语占80%、法语占15%、西班牙语占4%、俄语、中文和阿拉伯语合计为1%)。互相网上的中文信息也不足1%(互联网上英文信息占90%以上,法语占5%)。而我国的人口占世界的1/5,1/5的人口与不到1%的中文信息量,可以说明汉语汉字在国际事务中的发言权。
有一件事也能说明汉语汉字在国际上的影响。曾经有一个班的外国学生在北京学汉语,假期经过武汉,广州回国后,竟集体退学了。为什么?他们说学了汉语没用,在中国从北方到南方,说的都是中国话,可就是听不懂了。
我国著名的气象学家竺可贞曾说过一句意义深远的话,他说他用英语可以走遍世界,可说中国话却走不出中国。这里的原因是英语已成为许多国际事务中的交际语了。而竺老说的中国话是吴方言,用吴方言与其它方言交流,当然听不懂,也就无法走出中国了。
共用的语言文字极大的方便了人们的交流,同时也加快了信息的流通,促进了经济的发展。而多方言、多文字的现状若不解决,不仅严重的阻碍了我国人民科技文化的普及和经济的发展,对国家的工业化、信息化及国力的增长都是极不利的。虽然我国政府对普通话的推广,以及在少数民族地区采取双语双文制教育下了很大的力度,但与联合国科教文组织规定的扫除文盲的要求还有很远的距离。可以说我国目前除台湾省普及了普通话以外(普通话台湾称国语,台湾政府用了大约十三年的时间普及了国语),我国大陆还没有一个省市全面的普及普通话。
语言经济学
中国的语言文字现状如此,发达国家的情况怎样呢?
西欧发达国家早在三百年前就实现了各自国家国语的普及。其中卢森堡已扫除了外语盲,该国能讲法、德、英三种语言的人占总人口的99%。欧盟15个国家中,能讲外语的比例有:爱尔兰20%、葡萄牙24%、意大利25%、英国26%、西班牙32%、法国33%、希腊34%、德国40%、比利时45-54%、丹麦61%、荷兰73%等,如果单就大城市来统计,懂外语的人数比例还要增加。
我们的邻国日本,学习中国的汉字用了一千年,也没普及国语。一千年后明治维新(1868年)时期,日本政府对汉字进行了改革,用大量的“假名”代替汉字,减少了汉字的用量(1981年规定常用字表1945字)后,只用了二十年的时间就普及了国语,提高了国民素质。
国语的普及有什么意义呢?一是有利于普及科技文化知识,提高国民素质和国民的创造力;二是有利于加快信息的流通,促进国家的经济建设和国力的增长;三是极大的推动了社会的快速发展,为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奠定了基础。
高速发展的社会对语言的研究很重要,对“语言经济学”的认识和研究将更重要。让语言产生经济,首先要让语言产生广泛的影响,以及世界各国的认同。联合国如果简化语种和文书,用一种世界共用的语言,将省下许多来回翻译的经费,也解决了财务危机。在国际事务中,如果用一种语言就可以和任何国家的人进行交流,那么就可以省下许多时间和精力去学习其它的科学知识,去创造更多的财富,或者将拥有更多的休闲时间去享受生活。
学术界除了对“语言经济学”进行了研究以外,还提出了“经济语言”这个概念。“语言经济学”是研究语言对经济的发展产生的影响和作用。“经济语言”指的是用很少时间就能学会且能在许多国家和地区应用的语言。无论是“语言经济学”,还是“经济语言”,在二十一世纪高速发展的信息时代,都是值得许多人去研究的课题。
语言可以直接产生经济,英国通过销售英语图书、资料、报刊、技术手册、办理各种英语培训班、派出英语教师,每年大约获得12亿英镑的收入(香港《信报》“国际商品”英语,1992.01.02),英语是当今世界上最赚钱的语言。
英语不仅为英国赚了不少钱,也为许多国家因使用英语而省下不少的钱。在国际贸易和互联网信息中,大部份信息以英语为载体,使用英语的国家在以上事务中省下了许多翻译费用。因此,在“语言经济学”里,英语是最值钱的语言,也是最省钱的语言和最经济的语言。
文字经济学
文字作为语言的载体,它承载着人类的知识和信息,在经济学中与语言一样。应该说语言的经济价值很大部分是依赖文字来完成的。人类如果没有发明文字,人类社会的发展就不可能有今天的辉煌。
文字是语言数字化的一种表现,也分为“文字经济学”和“经济文字”两个概念。“文字经济学”体现在文字是知识的载体,在知识经济领域里,知识是数据是软件,文字是硬件,思维能力是生产商品的机器,把数据化的知识装进文字这个硬件之后,才可以使知识成为商品,成为经济。
“经济文字”的概念是用很少时间就能学会且能准确的表达知识,又能在许多国家和地区广泛应用的文字。汉字与音符文字相比,音符文字比汉字就要经济得多。音符文字“习得率”高,汉字“习得率”低。使用音符文字国家大部分人都能准确的掌握和应用文字。习用音符文字一般只须很短的时间掌握简单的基本规则后,就可以通过类推来掌握本语系中所有的词组,扫除文字障碍,实现我手写我口。
汉字的习得率怎样?1978年 3月16日,我国著名的语言文字学家吕叔湘先生曾在《人民日报》上撰文,批评我国的语言文字,文中指出:“用10年的时间,2700课时,用来学习本国的语文,却又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鲁迅先生也批评过汉字,他说:“汉字不灭,中国必亡。”当然,这句话说得偏激些,但说明了汉字在高速发展的社会中,若不加以改革势必阻碍了国力的增长。
语言文字路在何方
国家落后是因为国民的文化水平低,导致知识总量少,技术创新能力低,生产力落后等原因造成的。落后就要被挨打,挨打就要被侮辱,我们不能被侮辱后再猛省过来,去割舍那些拉我们后腿的东西。
高速发展的社会,工农业的生产、交通运输、信息传播无不要求高效率,为什么我国的语言文字不能要求高效率呢?多少人十年寒窗,又有多少人具备一口流利的国语和一手通顺的文章呢?而语言能力和文字能力是一个人发展事业的基础。著名的语言文字学家周有光先生在《语文闲谈》中说道:“1970年出版了《圣经》的现代英文译本以后,1980年又出版了《圣经》的现代中文译本,圣经现代化了。”“现代中文译本的序言中说:1979年完成的新旧约圣经(现代中文译本),与早些年出版的和合本圣经刚好六十年,六十来中国的语文变动很大,本译本是用现代普通流行的文体译成的,着重口语和诵读上的流畅”。是的,圣经都可以现代化,为什么我国的语言文字就不能现代化。
人们常说:“三个臭皮匠抵过一个诸葛亮。”中国有那么多的专家学者还有那么多的“臭皮匠”,难道这些专家学者和“臭皮匠”们对于自己的语言文字都宿手无策了吗?许多人知道中国的语言文字现状与信息化的要求还有很大的距离,然而为什么就没有人去改变它呢?
可以肯定的说,在高速发展的二十一世纪,我国若不加速实现“书同文,语同音”的话,必然影响到我国现代化的建设和国力的持续增长。国家要发展教育不能等待;教育要发展,中国教育的工具━━语言文字不能等待。
众所周知,国力的强大是以经济建设为主要扛杆,知识是经济的动力,语言文字则是知识的动力。现代化的建设需要现代化的人,国家无论是工业化,还是信息化,首先要实现的是人的现代化。人若不能实现现代化,就是有多少个化摆在面前,还是什么也化不了。现代化的人需要现代化的素质,现代化的素质必须具备四个条件:一是优秀的语言能力;二是流畅的文字能力;三是熟练的计算机操作能力;四是敏捷的思维能力。而优秀的语言能力和流畅的文字能力是现代化的人的基础的基础。语言文字若不现代化,谈什么教育要面向现代化;人若泥古不化,还谈什么国家要现代化。
不怕做不到,只怕想不到,只要想得到,一定做得到。已到了该拓宽思路的时候了,我们众多的专家学者及众多的“臭皮匠”们,一个人一辈子很少有为国家、民族出大力的机会,多去研究,多去做一些于国于民都有利的工作,不要一个劲的空喊口号了。应该明白加快普通话的普及和对文字的改革,才是我国目前所有工作中的重中之重,也是当务之急。因为,语言文字的完善关系国民素质,关系到民生大计,更深一步的讲,关系到国家的安全。
语言文字与国力盛衰
评论
8 views